隧道不是“摄影棚”,别让“网红打卡”成为危险游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20:51 2

摘要: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因所谓“王家卫风”氛围感在社交平台爆红。不少网红博主与网友为追求“出片”效果,深夜扎堆涌入隧道拍照。他们或坐在狭窄的隧道预留位上摆拍,或刻意追求车辆“擦肩而过”的刺激画面,全然不顾隧道入口“禁止行人进入”的醒目禁令,更对机动车道无隔离栏的高

□黄庆菊(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因所谓“王家卫风”氛围感在社交平台爆红。不少网红博主与网友为追求“出片”效果,深夜扎堆涌入隧道拍照。他们或坐在狭窄的隧道预留位上摆拍,或刻意追求车辆“擦肩而过”的刺激画面,全然不顾隧道入口“禁止行人进入”的醒目禁令,更对机动车道无隔离栏的高危环境视若无睹。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部分人对交通法规的漠视,更折射出网红效应背后盲目逐利的价值扭曲。

如今,“网红打卡”早已异化为一场集体性的注意力竞赛。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一些人不惜剑走偏锋,将隧道、铁轨、高楼天台等危险场景包装成“小众秘境”“出片圣地”。新华路隧道的走红便是典型案例,博主们发布的“港风写真教程”中,详细标注了打光技巧、滤镜参数,却对“禁止入内”的法规警示只字不提。这种“选择性失明”的传播逻辑,不仅误导公众忽视风险,更将“违规冒险”包装成“个性潮流”。

网红打卡乱象的背后,是规则意识淡薄与流量至上思维的双重作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隧道作为高风险交通场景,对行人的禁入规定更是关乎公共安全的底线。但在网红经济的逻辑下,法律禁令被消解为“流量路上的绊脚石”。博主们在攻略中对风险避而不谈,甚至用“深夜车少”“警察不管”等话术诱导粉丝冒险;部分网友明知违规却心存侥幸,认为“法不责众”“就拍几分钟不会出事”。这种对规则的轻视与对风险的误判,本质上是流量至上主义对公共安全的侵蚀。当“出片”成为最高目标,法律意识与安全常识便被抛诸脑后,最终只会将网红打卡推向“以命换流量”的危险深渊。

流量狂欢的边界,应当是法律与安全的红线。面对此类乱象,当地警方迅速加派警力巡逻、严查违规进入行为,既是对公共安全的及时守护,也是对流量乱象的必要纠偏。但治理之策不能止步于事后执法,更需穿透现象直击本质。一方面,网络平台需强化内容审核,对涉及危险场景的打卡教程启动“风险预警”机制,对违规内容及时下架并追究创作者责任,避免平台成为“冒险指南”的传播温床;另一方面,网红群体应肩负起社会责任,摒弃“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镜头前的“氛围感”再美,也美不过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网络上的“点赞量”再高,也高不过法律与安全的底线权重。

追求美与分享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任何“打卡”行为都不应以生命为代价。当我们在镜头前展现美好时,更应牢记流量带来的短暂热度终将消散,而生命安全与法律尊严不容践踏。唯有让理性回归、让规则生效,才能避免“网红打卡”沦为“危险游戏”,真正实现网络文化与公共安全的良性发展。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