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是否曾漫步在北京中山公园,与那座古老神秘的建筑擦肩而过?它静默伫立,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密码——这便是北京社稷坛,一处凝结着古人对民生福祉最虔诚祈愿的神圣之地。
您是否曾漫步在北京中山公园,与那座古老神秘的建筑擦肩而过?它静默伫立,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密码——这便是北京社稷坛,一处凝结着古人对民生福祉最虔诚祈愿的神圣之地。
5月16日,伴随着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分校刘若棋同学的古筝独奏《盛世国乐》,2025年“今雨书院”系列文化讲座迎来了第二讲。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物保护学会顾问郗志群走上讲台,以“祈福民生:社稷祭祀与北京社稷坛”为题开讲。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出席。
“社稷祭祀在国家祭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五礼中‘吉礼’之首。社稷祭祀的核心神祇是‘太社’,祭祀的核心是‘祈福民生’,祭祀的形式是‘春祈秋报’。”
“社稷坛是北京历史上皇家坛庙建筑群和皇家坛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稷祭祀文化的典型物质体现,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国家级社稷坛。”
……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郗志群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从社神与稷神探源、社稷祭祀的历史变迁、北京社稷坛营建历史、社稷坛的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带领听众穿越了历史长河,探寻了社稷祭祀的历史,领略了北京社稷坛的文化价值。
“虽然祭祀大典早已远去,但社稷坛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它既是凝固的历史教科书,也是活着的文化纪念碑,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触摸到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
“原来历史不是枯燥的时间线,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史!当提到社稷坛在1949年成为北京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地时,这让我想起政治课上学的人民政协制度,原来中山公园就是它的‘诞生地’!对我而言,社稷坛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串联起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的生动教材。”一位在场的“模拟政协”学生表示。
“‘祈福民生’的核心理念,与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履职宗旨一脉相承。古代帝王通过社稷祭祀凝聚民心,如今作为政协委员更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群众对‘仓廪实、衣食足’的向往,转化为参政议政的动力。”一位聆听讲座的政协委员说。
从举办国家祭祀的社稷坛,到供普通民众休闲的中央公园;从纪念提出和践行三民主义的孙中山先生的中山公园,到北京市政协的诞生地和见证地,乃至2024年中轴线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北京社稷坛所在的这块土地一直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一项神圣使命,这个使命的主题就是“祈福民生”。当我们在坛庙间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古柏下聆听时代的脉动,便已通过这场讲座感受到: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生长,让“以民为本”的理念,如同五色土般滋养每一寸土地。
市政协副秘书长钱卫主持。市政协专委会有关负责同志,部分市政协、朝阳区和大兴区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模拟政协”师生代表和市政协机关干部等100余人现场参加。讲座还通过北京市政协履职平台,千龙网,“北京政协”快手号、抖音号,北京时间网站等进行了同步直播,点击量达35万。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