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土鸡”,竟在二十多年间从濒临灭绝的物种,蜕变为年产值超15亿元的县域经济支柱?
在山东济宁汶上县的林间,一群羽毛黑白相间、体态矫健的芦花鸡正悠闲地踱步。
它们的啼鸣声与莫扎特的古典乐交织,仿佛在演奏一曲乡村振兴的乐章。
谁能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土鸡”,竟在二十多年间从濒临灭绝的物种,蜕变为年产值超15亿元的县域经济支柱?
上世纪90年代末,汶上芦花鸡因外来鸡种冲击和养殖技术落后,一度仅剩不足200只纯种鸡,濒临灭绝。
转机始于1998年,当地农民贾正国带着村民走街串巷,收集到180只羽色接近纯种的芦花鸡,开启了长达五年的保种工程。
通过人工授精、DNA检测提纯,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参与,最终筛选出800只纯种鸡,并逐步扩繁至1.2万套核心种群。
这场“基因保卫战”不仅挽救了物种,更奠定了产业基础。
如今,汶上建成国家级原种繁育中心,年孵化雏鸡6000万只,出栏成鸡1000万只,鸡苗和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份,市场份额占全国芦花鸡种源的30%。
一只鸡的“身价”也从散养户时代的几十元,跃升至深加工产品的百元以上,成为高端生鲜店的“中产餐桌标配”。
传统养殖靠经验,现代产业靠科技。
汶上芦花鸡的崛起,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地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从基因育种到生态养殖,科技赋能贯穿全链条。
例如,通过植入绿壳蛋鸡基因,科学家培育出产蛋量提升30%、附加值增加20%的绿壳芦花蛋鸡。
智能孵化箱将雏鸡存活率从30%提升至90%,每只鸡佩戴二维码“身份证”,实现养殖数据全程可追溯。
连鸡舍播放轻音乐、用黄芪党参“补气血”的细节,都透着“科学养鸡”的精致感。
这种“硬核科技”不仅让养殖户年均收入超10万元,还催生了“托管代养”“消费认领”等新模式。
农户只需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技术、销售,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汶上县90户规模养殖户中,60%通过这种模式实现“零经验创业”。
一只芦花鸡能衍生出多少种可能?
汶上的答案是:烧鸡、卤蛋、火腿肠、椒麻鸡预制菜,甚至非遗文创。
当地企业开发出16种深加工产品,入驻大润发、银座等商超,年销售额超3亿元。
但相比河南道口烧鸡40%的深加工率,汶上仍停留在15%,提升空间巨大。
新的增长点来自文旅融合。
在次邱镇养殖基地,游客可以认养一只“音乐鸡”,通过直播观看它的成长,非遗工坊将芦花鸡元素融入泥塑、木雕,线上直播单日销售额突破40万元。
这种“农业+文化+电商”的模式,让土特产变身“网红IP”,抖音“芦花鸡”话题播放量超7亿次,客单价虽仅68元(低于行业均值120元),却为品牌积累了庞大流量池。
光鲜数据背后,挑战依然严峻。
散养模式占比超60%,虽保障了肉质,却加剧疫病风险;
深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像“周黑鸭”那样的爆款;
品牌溢价不足,多数利润被中间商赚走。
当地政府正多管齐下破局:投资2.3亿元建设标准化保种场,推动养殖集约化;
联合中检集团制定行业标准,打造“芦花鸡餐饮连锁品牌”;
与米其林厨师合作研发新菜品,瞄准高端市场。
2024年,次邱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1.2万户农民增收。
汶上芦花鸡的故事,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碰撞的进化史,也是一曲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协奏曲。
它证明,即便在最“土”的产业里,也能长出“高精尖”的竞争力。
当一只鸡喝上纯净水、住进音乐房、戴上二维码时,乡村振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变革的细节中。#头条深一度#
来源: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