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新发村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流转5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黏玉米。“过去自己种地收益不高,现在土地集中流转,又有村党支部带头,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村民任国锋望着田里忙碌的播种机感慨道。通过
走进扎鲁特旗香山镇新发村的玉米种植田,只见几台播种机往来穿梭,正忙着播撒黏玉米种子。机械的轰鸣声在田野间久久回荡,勾勒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春耕画面。
2025年,新发村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流转5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黏玉米。“过去自己种地收益不高,现在土地集中流转,又有村党支部带头,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村民任国锋望着田里忙碌的播种机感慨道。通过规模化种植,不仅提高了玉米的附加值,还创造了务工就业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黏玉米种植因生产周期短、经济价值高,且具备鲜甜软糯的口感与高纤维素含量,故而备受市场青睐。该村首次试种的黏玉米预计亩产可达3100穗,借助订单农业模式,企业提供保底回收服务,为收益增添了“双保险”。
新发村党支部书记曾庆辉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细数着这笔“致富账”:“黏玉米种植使每亩土地的收益提高了30%以上,村集体还能通过合作社分红进一步壮大‘家底’。这无疑是一条稳稳当当的‘金路子’,我们要把黏玉米打造成新发村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香山镇以新发村为样板,积极谋划特色产业“新粮道”。通过推广“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搭台、农户唱戏”模式,全镇计划扩大黏玉米种植规模,并延伸产业链,探索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这片春耕的热土上,农业增产、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与此同时,在乌额格其苏木的千亩林药种植基地里,农机设备正将深埋土中的防风根系整株挖出。工人们紧随其后,迅速抖落泥土,将药材装车运往车间。经过分拣、装袋等一系列工序后,这些药材被移植到规划好的800亩标准化种植区,开启新的生长旅程。
“我们公司种植关防风,育苗两年后移栽,春季移栽秋季销售。2022年,育苗成果约1500斤,第三年预计产量能达到2000斤,经济效益显著。”津北洋博纳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一民介绍道。津北洋博纳有限公司是乌额格其苏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林药种植企业,主要在扎鲁特旗种植关防风,打造优质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流转土地,整合2000亩林地资源,采用“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构建共赢机制。
林药种植各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助其增收。“我利用闲暇时间来这里打工,以补贴家用。由于年纪较大,其他地方的工作对我来说都不太适合。这份工作相对轻松,每到月底工资准时发放,感到非常满意。”村民付永坤高兴地说。
近几年,乌额格其苏木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将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与产业化策略,建立1400余亩的药材基地,且规模进一步扩展至2000亩,有力推动了林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进程中,该苏木注重环境保护,成功实现了资源向经济的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香山镇黏玉米、乌额格其苏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蓬勃兴起,生动诠释了扎鲁特旗在特色农业领域的精耕细作,以及为乡村振兴注入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扎鲁特旗积极优化农村产业和农业供给结构,持续加大对中药材、黏玉米、菌菜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塑造,积极开拓多元化销售渠道,让全旗特色农产品走进更广阔的市场,推动特色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全旗规划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52万亩,其中特色农业种植面积为21.5万亩。
记者:王呼斯冷 青格乐 通讯员:丁晓宇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