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二,一二……”激昂有力的口号声响彻军垦第一连。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每八人为一组,亲身体验当年军垦战士拉犁垦荒的艰辛。粗粝的麻绳勒过肩头,众人齐心协力、步伐一致,向着前方迈进。老式的原始木犁缓缓嵌入土地,身后留下一条条约15厘米深的沟壑。学生们有的涨红了脸,
“一二,一二……”激昂有力的口号声响彻军垦第一连。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每八人为一组,亲身体验当年军垦战士拉犁垦荒的艰辛。粗粝的麻绳勒过肩头,众人齐心协力、步伐一致,向着前方迈进。老式的原始木犁缓缓嵌入土地,身后留下一条条约15厘米深的沟壑。学生们有的涨红了脸,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依旧咬牙坚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张亚男在军垦第一连完整体验了军垦战士的一天后,再望向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内心感慨万千:“实在难以想象,老一辈军垦人是如何凭借这样简陋原始的工具,缔造出如今这般美好的城市。兵团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用心学习。”这生动的场景,正是石河子大学创新开展“兵团精神研学”活动的一个缩影。
传统思政教育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石河子大学紧紧锚定“兵团精神”这一精神坐标,将思政教育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精心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兵团精神研学路线。该路线涵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寻访兵团英模人物、感受乡村振兴图景、走访企业生产一线、对话基层就业校友、投身田间地头实践”等多个模块,通过“场景化教学+沉浸式体验+创造性转化”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研学育人经验,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在兵团红色教育基地,师生们在历史的斑驳遗迹与珍贵史料中追溯红色根脉,感悟兵团先辈的崇高信仰与无私奉献;在维稳戍边的最前沿,师生们与兵团英模人物面对面交流访谈,聆听他们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动人故事;在南北疆基层连队,师生们实地观察发展成果、畅谈时代成就,深切体会乡村振兴战略为这片土地带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在企业生产一线,学生们亲眼目睹兵团企业在科技创新浪潮中的奋勇前行,真切体会兵团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与无限潜力;在兵团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师生们与留疆校友深入对话,探寻校友们的职业发展轨迹与成功经验;在田间地头,师生们直面基层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助农、法律普及、教育关爱、健康义诊等各类服务活动,让热爱兵团、奉献边疆的信念在心中深深扎根、发芽。
不久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色彩静物”课程举办了研学成果作品展,展出的一百余幅作品全部以兵团精神为创作主题。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带领学生走进兵团军垦博物馆聆听屯垦戍边的光辉历史,还组织学生与时代楷模魏德友等英模人物面对面交谈,现场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场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倾注进一幅幅画作,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受到兵团精神的洗礼。
缝满了各种颜色补丁的军大衣、开荒生产时使用的坎土曼、写满荣耀和故事的军功章、军垦战士们的搪瓷水杯……一件件以兵团历史、珍贵文物、文化遗迹和人文故事为素材的绘画作品,犹如历史画卷静静地展开,将一件件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展现出来,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学生创作者张倩瑜说:“通过研学,我真切体会到了兵团人的精神品质,我要用创作表达内心的感悟,更要在今后的成长中自觉践行兵团精神。”
让青春在触摸历史中读懂担当,让信仰在躬身实践中拔节生长。2024年暑期,学校5700余名师生走出校门,赴南北疆基层连队、村庄、社区、企业等开展实践研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张业诚便是其中的一员。清晨,空中滴滴答答地落着雨点,他就和小伙伴们早早起床,拉上重型设备,来到第三师五十一团二连的一片棉田,在这里提取水样和土样进行检测,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土壤盐碱度情况。
农户月力古站在地头,认真地看着师生们卖力打井,他们身上的衣服已经被雨淋湿,脚下沾满泥泞。对于团队的师生,月力古已经很熟悉了。她说,自己家3年前开始采用石大师生带来的“干播湿出”技术种植棉花,最直观的感受是产量一年比一年好了。“他们经常来这里取样,他们的技术很好,我还会继续采用这种方法种棉花。”月力古说。
绿浪滚滚的农田,气氛热烈的课堂,欢歌笑语的舞台……石大师生的研学足迹遍布兵团各地,在用心感受时代变迁与发展的同时,也为基层百姓送去了新的知识技术和生活体验,收获了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感谢,一句句称赞。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中,学生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实践的参与者。
当思政理论从书本上跃然而出,化作学生们亲身可触摸、可感受的真实温度,教育便被赋予了一种直抵人心的强大力量。“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希望通过我们的宣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故事和兵团精神。”“我渴望把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带到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能用自己所学,帮助职工群众普及基础医疗知识,我深感自豪。”……这些质朴而真挚的心声,是学生们在研学过程中的深刻感悟,更是石河子大学“社会大课堂”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与此同时,这些源自实践、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感悟,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无数学子留疆就业的坚定选择。今年24岁、来自甘肃的苟娜,便是毕业后选择扎根边疆的一员。毕业之际,面对父母的苦苦挽留,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距离家乡2600公里以外的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工作。
谈及自己的选择,苟娜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母校的学习经历,尤其是参与的一系列研学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兵团的历史与文化,深深爱上了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兵团人的精神激励着我,坚定了我献身教育事业、扎根兵团建功立业的决心。我相信,在这里,我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兵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年毕业季,都会有一批批像苟娜这样的石河子大学毕业生,背起行囊奔赴新疆各地,像小白杨一样扎下根来,用实际行动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誓言。在兵团精神的感召下,近些年来,石河子大学6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新疆和兵团建功立业,他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在天山南北,成为这片土地上最亮丽的风景。
石河子大学
文字:宿闪闪
图片:宿闪闪 刘 芊 徐黎明 胡艺檬 李思聪
编辑:宿闪闪
编审:刘 军 宿闪闪 甘秀叶
来源:石河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