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丝路要义——评《丝绸之路知识手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03:20 2

摘要:当学术刊物《丝路文明》主编、同时也是“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主编——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进宝与该院教师罗帅主编的《丝绸之路知识手册》一书面世时,学界朋友们是颇为高兴的。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确实需要以一种科学、准确、简洁又平易近人的方式,与学界之外

作者: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当学术刊物《丝路文明》主编、同时也是“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主编——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进宝与该院教师罗帅主编的《丝绸之路知识手册》一书面世时,学界朋友们是颇为高兴的。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确实需要以一种科学、准确、简洁又平易近人的方式,与学界之外更广范围的读者对接。我们注意到,《丝绸之路辞典》《丝绸之路大辞典》《丝绸之路千问千答》等出版物,曾发挥过这样的作用。当然,我们也期待有学术性和普及性结合得更好的书籍面世。《丝绸之路知识手册》一书,可能接近了我们的愿望。

《丝绸之路知识手册》 刘进宝 罗帅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丝绸之路知识手册》,承若干立足丝绸之路研究学术前沿的资深学者执笔——如马建春、石云涛、冯培红、尚永琪等,他们都是从不同方向考察、理解并说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意义的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们的文字,为该书主编设计的框架奠定了学术基础,使得《丝绸之路知识手册》具有了醇正的学术品位和醇厚的学术资质。

《丝绸之路知识手册》在“引言:‘丝绸之路’的提出及其学科概念”之后分列三编:“上编,丝绸之路的路线、廊道与城镇”“中编,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流通”“下编,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由此可知,关于“丝绸之路知识”的总结和说明,该书的覆盖面是比较完整的。进一步看,上编分五章,分论“丝绸之路上的通都大邑”“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与南亚廊道”“海上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介绍了关于吐谷浑文化遗存的新发现等学术新见。中编“第六章,丝绸之路上的商人”,除人们熟知的“胡商”“胡贾”外,还专门分析“汉族商人”,给读者提供了比较新的历史文化信息。“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传播”“第十章,丝绸之路上的植物传播”关于“天马”“贡狮”及“观赏性花木”“药用植物”的介绍,既是坚持实证原则的学术考据,也富有文化趣味。

作为“知识手册”,有必要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进行说明。就“丝绸之路”,刘进宝在该书引言中对其概念生成和使用做了学术史和学术动态的考察。他指出:“虽然‘丝绸’不是整个历史阶段中中西贸易的大宗商品,‘丝绸之路’也出现了多种称谓,但都仅仅是对某一个时期或某一种物品的概括或总结,还没有哪一个称谓或名称能够替代‘丝绸之路’。”

汉初时,虽有文帝“遗单于甚厚”的说法,但究其所“遗”,除有限的成衣外,不过“绣十匹,锦三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自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至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50年间,赐匈奴“锦帛”及“絮”的数量逐步增加。据《汉书》《匈奴传(下)》的记载,累计所赠“锦绣缯帛”8万匹,“絮”8万斤。如此惊人的数额,应已远远超过匈奴贵族服装所需要的数额。汉王朝对匈奴“赐”“赂”的大额输出,或成为匈奴人向西方贩运丝绸的货源(苏北海《汉、唐时期我国北方的草原丝路》,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当时河西汉地推行“禄帛”“禄布”“禄絮”等制度,说明丝绸之路沿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丝绸市场。居延汉简“戍卒贳卖衣财物”等记载,说明当时有来自纺织业发达地区的远戍兵士促成了从东而西的丝绸输送。河西出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淮布”“鲁絮”“襄絮”“任城国亢父缣”“河内廿两帛”等不同地域纺织名品的简文信息,证明东西通道丝绸贸易之繁盛。除了典籍记载,河西汉塞考古发掘出土的多种颜色的丝绸织品实物,也可观当时重要路段丝织品辗转西运的情形。显然,在汉代草原丝路以及海洋丝路上,丝绸确实是中西方贸易的主要物品。因此,“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符合史实的。

既然称作《丝绸之路知识手册》,编者就应将“丝绸之路知识”的要点都告知读者。笔者以为,这本“手册”这样的目的大致达到了。当然,还有可尽善尽美之处。如“下编,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只涵括文字、文书与典籍以及宗教传播情况的梳理,稍嫌薄弱。如果能够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及美学理念的交流,对于丝绸之路文化作用的说明,就更完整了。

总体来说,该书主编及各位执笔者的工作,是体现了学者严肃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的。我相信,这本书的学术作用和文化影响,会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共同肯定。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2日 11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