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赤道之国”厄瓜多尔南部的萨莫拉省,一座由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中国施工、中国运营的铜矿——米拉多铜矿坐落在层层叠叠的青山绿水间,成为南美洲热带雨林特有的一道风景。行走在松杉葱郁、花草葳蕤、环境优美的矿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生态大花园,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是矿山开采
主动扛起中企社会责任,在大洋彼岸厄瓜多尔的土地上践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树立中企“走出去”的良好形象和口碑。 ——肖玉强
本报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张振宇
在“赤道之国”厄瓜多尔南部的萨莫拉省,一座由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中国施工、中国运营的铜矿——米拉多铜矿坐落在层层叠叠的青山绿水间,成为南美洲热带雨林特有的一道风景。行走在松杉葱郁、花草葳蕤、环境优美的矿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生态大花园,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是矿山开采地。
米拉多铜矿由中国铁建和铜陵有色携手建造,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19年7月正式投产。“这里山峦叠嶂,雨林茂密,自然风光旖旎。然而,这里曾因交通闭塞而经济落后。随着米拉多铜矿的建设和绿色发展,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肖玉强2016年8月来到这里,作为中铁十九局米拉多铜矿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9年来践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实现了项目“含绿量”和“含金量”双提升。
“矿山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是绿色发展,中企‘走出去’过程中要主动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尊重大自然,建设绿色矿山。”项目启动之初,肖玉强就跟团队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为此,项目团队深入当地社区,了解居民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共同规划铜矿的未来发展。
“米拉多铜矿项目设计采选生产规模为年处理矿石量2000万吨,服务年限为30年,经营管理时间跨度长,必须注重长远利益。”肖玉强告诉记者,项目团队在矿区周边精心修建了30公顷植物园,园里配有动物救助站、有机垃圾堆肥区、喷播草种实验和晾晒区等,积极收集种子和附生植物,为后续的播种和苗圃培育工作储备资源。
采矿前,工作人员要把开采区的植物移栽至植物园进行保护。植物园里的草种成熟后,会被均匀喷播至矿山开采区的边坡,以防治水土流失。“我们还引入国际领先的液压喷播技术,通过采集适宜的草种、铺设生物网、实施喷播作业等环节,使矿山披上绿装。”肖玉强介绍,截至今年年初,项目已累计完成复垦面积3万平方米,边坡排土场实现95%的复垦率。
随着项目的推进,米拉多铜矿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铜达依米是米拉多铜矿项目部周边的一个小镇,过去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镇上常住人口仅300多人。“我们来到这里之后,开始为当地修建基础设施。土路变成了宽阔的公路,让居民们出行更加便捷;饮水、供电、互联网等设施一应俱全,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肖玉强告诉记者,现在,镇上的饭店、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意红火,小镇目前的常住人口已超过1500人。
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主要以务农为生,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米拉多铜矿项目与当地政府合作,举办了多场招聘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乔治是一个对安全环保事业充满热情的厄瓜多尔青年,2017年加入中铁十九局米拉多铜矿项目部,担任环保工程师。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乔治决定攻读研究生学位,在项目部的大力支持下,乔治不仅如愿,而且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卓越的领导能力,逐渐成长为整个矿区十几家单位的安全环保带头人。“随着收入增加,我花费一万多美元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度假民宿,生活蒸蒸日上。”乔治说。
“解决当地就业的同时,项目部也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为后续生产做好人才储备。”肖玉强表示,未来,米拉多铜矿将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花园式矿区,探索实现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走出一条生产和生态兼顾的绿色矿业之路,树立中企“走出去”的良好形象和口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