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5月21日,恰逢小满节气。古语云“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万物渐丰之际,我院病房内演绎着另一种“圆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脱垂患者宋先生在医护团队的守护下迎来重生后的首个生日。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日子里,我院医护人员以蛋糕与歌声为患者送上康复的祝福。
小满未满,爱意已满,生命可期。
前言:5月21日,恰逢小满节气。古语云“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万物渐丰之际,我院病房内演绎着另一种“圆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脱垂患者宋先生在医护团队的守护下迎来重生后的首个生日。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日子里,我院医护人员以蛋糕与歌声为患者送上康复的祝福。
一、六小时生死时速:多学科联动筑牢生命防线
5月7日凌晨1时45分,54岁的宋先生(化名)因持续6小时胸痛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就诊。经诊断,宋先生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接诊后,我院立即启动多学科诊疗机制,各学科专家迅速集结。ECMO团队一键启动,紧急为宋先生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上机,胸痛中心团队为其实施ECMO辅助下的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宋先生血压持续降低,结合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医生果断植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在双重生命支持下成功完成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转入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二、隐匿危机下的决策攻坚:多学科会诊破解三重挑战
术后,宋先生出现了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等症状,治疗团队立即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CRRT(床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即使在ECMO与IABP双重支持下,仍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展趋势,经多次MDT讨论,医务部统筹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ECMO团队、输血科、超声科等15个科室专家意见,决定立即解决宋先生二尖瓣脱垂问题,但手术面临三大挑战:
1. 基础病情复杂,出凝血管理难度大。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极差,麻醉与手术耐受风险极高;同时,PTCA术后联合机械辅助治疗,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需强化抗栓治疗。这对术中出血控制与血制品储备提出极高要求。医务部协同输血科紧急调配,备血量达常规手术2倍以上,为手术安全筑牢血液保障防线。
2. 外科手术风险高,心脏复跳挑战大。患者处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存在严重炎症与水肿,手术操作易引发心肌损伤加重。尤其是心脏停跳后重新复跳环节,需精准把控心肌保护与电生理调控,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心功能衰竭,对外科团队的技术精度与应急能力形成严峻考验。
3. 术后管理需多重平衡,并发症防控任务艰巨。术后需加强心功能改善、出凝血管理、感染防控、营养支持与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我院结合宋先生病情特点与国内、国际诊疗经验,最终决定采用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积极有效改善心脏功能。
三、跨学科手术攻坚:双重生命支持下的心脏瓣膜重建
5月9日,心血管外科团队在ECMO与IABP的双重生命支持下,对宋先生实施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这场手术的关键挑战在于心脏停跳后的复跳环节——当手术操作完成后,能否成功恢复自主心律成为生死关键。术中,医护人员全神贯注监测各项指标,随着心脏复跳指令下达,手术室气氛凝重而紧张。当心电监护仪重现规律波形、心脏成功复跳的那一刻,在场人员终于长舒一口气,手术取得阶段性胜利。术后经食道超声显示,宋先生瓣膜功能恢复良好,为后续康复奠定关键基础。
生命支持系统逐步撤离:
术后第2天(5月11日):成功撤离ECMO。
术后第6天(5月15日):撤离有创呼吸机,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术后第7天(5月16日):撤离IABP,循环功能稳定。
术后第10天(5月19日):原本维持生命体征的11个治疗泵,已全部减停。镇痛、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等复杂治疗逐步简化。每一个设备的撤离、每一个治疗泵的减少,都是向康复迈进的坚实脚印。
术后第12天(5月21日):医护人员与患者一起唱起了生日歌,患者举起了大拇指,向我院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全周期康复管理:
营养团队为患者定制高蛋白肠内营养方案,确保心肌修复所需能量。
康复团队同步开展床旁肢体功能训练与呼吸功能锻炼,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促进心功能与机体机能恢复。
四、从“单打独斗 ”到“ 系统作战”:创新模式铸就救治典范
学科协同无界限:从急诊、介入、内外科到重症监护,15个科室无缝衔接,实现“诊断 - 治疗 - 康复 ”全链条管理。
技术矩阵国际化:ECMO、IABP、有创呼吸机、CRRT等生命支持技术与心脏外科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危重症患者搭建“生命桥梁”;通过与国内、国际团队的实时沟通,引入国际前沿诊疗理念,突破地域技术局限。
医患同心贯全程:从家属“赌一把”的信任到医护“拼全力”的坚持,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全过程。
当医学遇见爱,生命便有了光
从胸痛发作到术后稳定,这场生命救援,是多学科协作的胜利,更是“爱与坚持”的胜利——家人不放弃的亲情、医护不退缩的担当、医院不设限的资源,共同编织成守护生命的网。正如我院李树军教授所说:“当我们打破学科围墙、地域界限,用爱凝聚专业,医学便有了温暖的底色。”
今后,我院将继续以MDT模式为核心,强化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通过“引进来 +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让更多疑难重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国际水准的救治,为健康中原建设贡献力量。
科普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瓣膜病变死亡率高达40%,国际指南推荐需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择期手术,此次病例为罕见急性期成功救治案例,也是我院首例急性期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脱垂重症患者成功救治案例。
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ECMO和IABP是重要的“救命神器”,有创呼吸机和CRRT是重症救治的“左膀右臂”。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它如同给心脏和肺“放个假”,通过把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过氧合后再把富含血氧的血液回输到体内,代替心脏和肺工作,为心肺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常应用于心脏呼吸骤停、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
IABP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通过股动脉将球囊置于降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时球囊充气、收缩时球囊放气,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从而助力心脏功能恢复,为后续治疗和心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常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心原性休克、暴发性心肌炎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有创呼吸机通过建立人工气道,将呼吸机与患者呼吸道相连,以机械通气的方式辅助或控制患者的呼吸,通过呼吸机治疗,能保证患者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减轻呼吸肌做功,减少心脏氧耗,改善心肺功能,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
CRRT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如同“人工肾脏”,通过缓慢、持续的体外血液净化,清除体内多余水分、代谢废物、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滤除炎症因子。在心脏重症患者合并肾功能障碍时,共同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为生命续航。
来源:新医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