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夏时节,舒兰市亮甲山脚下,舒兰合兴黑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酿酒车间内,设备的运转声与灌装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琥珀色的酒液缓缓流入瓶中。在这里,一粒粒曾被视作“边角料”的黑米碎米,经过一道道酿造工序,蜕变为备受市场青睐的“兴硒”酒,不仅破解了黑稻副产品处理的难题,
春夏时节,舒兰市亮甲山脚下,舒兰合兴黑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酿酒车间内,设备的运转声与灌装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琥珀色的酒液缓缓流入瓶中。
在这里,一粒粒曾被视作“边角料”的黑米碎米,经过一道道酿造工序,蜕变为备受市场青睐的“兴硒”酒,不仅破解了黑稻副产品处理的难题,更开辟出一条绿色循环的致富新路。
2010年,奚凯军成立了舒兰市合兴黑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在亮甲山脚下640公顷的黑土地上种植黑稻。依托当地优质水源和“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的生态种植理念,合作社年产富硒黑米3600余吨。然而,随着黑米产业的壮大,一道难题逐渐浮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米如何处理?
“黑米品质好,销路不愁,但每年近1000吨的碎米叫人犯愁。”奚凯军回忆,起初合作社将碎米以每吨2000元的价格卖给外地企业制作黑米面,但市场波动导致碎米滞销,堆积如山的“废料”让他寝食难安。“碎米的价值绝不该止步于此!”带着这份不甘,奚凯军开始探索黑米深加工的新路径。
转机出现在一次对传统的回望。2012年,奚凯军翻出祖辈留下的酿酒方子,决定用黑米碎米尝试酿酒,成立了兴硒黑米酒坊。黑米本身富含淀粉和微量元素,而碎米因颗粒细小更易发酵。
“黑米酿酒的关键在于发酵工艺。”奚凯军解释,团队采用45天自然发酵法,并添加特定微生物菌群,既充分释放黑米中的营养物质,又能有效分解铅、砷等重金属残留,而硒元素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功效,“兴硒”延续了当地黑米富硒这一特点,“兴硒”因此有着发挥硒优势这一寓意。发酵后的酒糟也得到了再利用,直接回田喂养有机稻田中的鱼群,形成“黑稻酿酒—酒糟养鱼—鱼粪肥田”的闭环生态链。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酒液透亮的外观一度引发质疑:“黑米酿的酒怎么不是黑色?”奚凯军不厌其烦地向客户解释工艺原理,舒兰市政府带着“兴硒”酒频繁参加各类展销会。凭借绵柔口感和“富硒”特色,这款酒逐渐赢得消费者信赖。富硒契合健康消费趋势,酿酒后,碎米的价值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销售价格翻了好几倍。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奚凯军进一步拓宽思路。他与吉林省人长久酒业公司合作,在基酒中加入多瓣百合、玫瑰等原料,开发出黑米玫瑰酒系列。“好喝不上头,还有淡淡的花香!”客户的口口相传让产品迅速打开销路,不仅成为多家企业的订制用酒,还进军私人订制市场。一款红色精装酒便是例证:“这是一对新人婚礼的专属订制,我们根据需求设计包装,客户非常喜欢。”奚凯军手持酒瓶,笑容中满是自豪。
生产线上,数名工人默契配合,灌装、封盖、贴标有条不紊——如今,酒坊年产黑米酒约80吨,年产值近400万元,其中八成产品直供市场,二成留作基酒储备。而奚凯军看得更远:“碎米尚未完全消化,产能还需提升!”目前,合作社正计划改造生产线,预计年产量将跃升至250吨,不仅能彻底“吃掉”合作社的碎米,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代加工服务,带动更多人增收。
一粒碎米的蜕变,不仅破解了资源浪费的困局,还打造出了“种植-加工-销售生态循环”的产业链模式,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靳旭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