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柔性引入紧缺急需人才“为我所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09:51 2

摘要:这一创新模式,是南川破解中西部县域“引才难、留才难”困局的积极探索。据了解,南川区从2023年3月开始探索柔性引才机制,今年4月,该区系统复盘过往经验、全面升级人才政策,正式出台《南川区“潮汐人才”柔性引用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雷晨阳

南川区金佛山东北麓有一座名为“龙崖城”的南宋古战场遗址。去年,这座沉寂七百年的古迹因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团队的介入指导,成功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孙华教授是南川区“柔性引智”引入的专业人才之一,以“项目合作”形式为龙崖城保护注入智慧活水。

这一创新模式,是南川破解中西部县域“引才难、留才难”困局的积极探索。据了解,南川区从2023年3月开始探索柔性引才机制,今年4月,该区系统复盘过往经验、全面升级人才政策,正式出台《南川区“潮汐人才”柔性引用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潮汐人才”是指在不改变区外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以产业周期波动为牵引、以人才弹性流动为依托、以柔性引用机制为载体,为南川区提供才智服务的紧缺急需优秀人才。

南川区立足先进制造业、文旅康养、现代农业三个增长极建设需求,实施“潮汐人才”柔性引智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系统性构建“智力潮汐”流动生态。

通过柔性引入产业领军人才,南川区推动创建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国家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帮助企业攻关技术难题43项,落地研究成果12项,让人才如潮汐般涌动,“为我所用”,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专家“驻厂”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三年前我们四处‘借脑’,现在专家按月‘驻厂’!”重庆上药慧远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正龙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专家团队,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间位于南川的实验室,设备总价值3000万元,是企业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共建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化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2024年,上药慧远面临法半夏炮制工艺的技术瓶颈。传统方法依赖老师傅的经验,质量波动大,难以满足现代制药标准。通过“潮汐人才”机制,企业精准引进中药鉴定专家张增良、非遗炮制传承人杨军宣、全国知名老中医叶愈青等12位专家,定期驻厂攻关。

专家团队将实验室搬进车间,短短一年,不仅突破法半夏炮制等多项关键技术,还通过CNAS认证,可开展16项中药质量检测,为南川建设全市唯一中医药特色检验检测基地提供支撑。

此外,消费者扫描药材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追溯饮片的“前世今生”——从种植地块的海拔、土壤数据,到加工车间的温湿度曲线,全程透明可查。这套由IT信息化高级管理者曲墨开发的追溯系统,为传统中药披上“数字外衣”,实现了从种植到流通的全流程透明化管控。“过去我们买专利,现在和专家‘共享核心技术’。”汪正龙说。

如今的南川,超轻量化轮毂、“一步法低温还原”等核心技术纷纷落地,柔性引才让车间成了创新策源地。

南川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累计帮助47家企事业单位定制需求,助力企业攻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短板有效补齐。

科技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南川区鸣玉镇明月村,有一片国家级农业专家李贤勇的“责任田”。李贤勇因一次技术指导与南川结缘——2023年,他被聘为南川区首批柔性领军人才。如今李贤勇的团队已在这里扎下根,让“科技种田”成为现实。

“我们种植的特种稻一年收入19004元,光分红就近7000元,比种普通水稻利润高多了!”种植大户张治华说。

张治华口中的特种稻,正是李贤勇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具有高抗性淀粉、低升糖指数等特点,采用水稻直播技术,省去育秧插秧环节,成本直降15%;更通过“公司+科研团队+集体+农户”订单种植模式,收购价高于市场150%。

曾经的明月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田撂荒严重。如今,李贤勇团队通过全程技术指导,培育出一批懂技术的本土农民,让亩均收益比传统水稻增加500元。

科技赋能下,明月村成了“重庆市特种稻鸣玉示范基地”。据了解,除李贤勇团队外,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西南大学李丽教授等10余个专家团队先后入驻鸣玉镇,不仅带来特种稻、智能蚕桑等新品种、新技术,更通过“一产业一团队”模式,为当地培育了一批掌握前沿农业技能的本土人才。

“针对区内重点产业,我们建立‘链主企业+潮汐人才’创新联合体,最大限度赋予领衔专家政策支持裁量权、技术路线决定权、产业联盟组建权等,让潮汐人才价值从点到即止的‘咨询顾问’变为休戚与共的‘项目成员’,推动‘潮汐人才’向‘常驻人才’转变。”南川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文旅大咖让偏远小镇逆袭成“网红”

合溪镇是南川最偏远的小镇,过去山路蜿蜒、老街沉寂。而今游客们争相走进合溪,打卡奇特的洞穴景观、古老的野生大树茶和红色研学基地。

转变始于一群“文旅魔术师”的到来。2023年9月,重庆凝视文旅总经理李波第一次踏入合溪镇时,就被深藏的红色故事和奇特洞穴震撼:“这里的资源像散落的珍珠,只缺一根串珠的线。”

随后,李波团队为合溪镇量身定制“合溪红·理想镇”计划:复建合溪老街,打造红色记忆街区;在黄蜂岩建起悬崖茶室、风门驿站等,游客可一边品野生古树茶,一边俯瞰云海;甚至把废弃石膏洞穴打造成“地质探险秘境”,借央视报道的“熊猫头骨”化石一炮而红。

村民何安霞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她在“边区客栈”餐饮接待点当服务员,月入2000元:“以前只能种地糊口,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人。”

合溪镇的蜕变,离不开南川区“潮汐人才”机制的推动。通过引进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凝视文旅等团队,签订潮汐人才合作协议,探索建立“政府+国企+民企”陪伴式合作模式,汇聚“洞穴、文化、营销、设计、策划”方面的共创人才,为资源转产业提供人才支撑。2024年,合溪接待游客量增长4倍,好评率达100%,成为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

从零敲碎打到系统推进,南川区人才集聚效应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以“柔性流动、精准对接、项目牵引”为核心的引才模式,打破了属地化的传统人才思维,让专家学者在关键节点“潮汐奔涌”,就能为地方发展精准赋能。

据介绍,《办法》明确了潮汐人才引进条件,规范了合作场景与认定程序,并通过“以绩奖才、以投激才、以才荐才、以誉留才、以情暖才”等10条支持举措,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

南川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南川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服务保障措施,通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等合作方式,推动柔性引进一批专家教授、共建一批科创平台、攻克一批技术难题,进一步推动“潮汐人才”柔引真用。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