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省锚定“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等战略目标,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已建成一批海洋牧场,其中6个通过国家级认定,形成养殖、旅游、科研等多元融合的海洋经济新业态,为自贸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乐东龙栖湾海洋牧场,渔民抱着一条在深远海养殖了10个月的军曹鱼。资料图片
扬帆深蓝 牧海图强
——我省热带海洋牧场的发展破局之道
文 | 全省党校系统教研咨攻关组
近年来,我省锚定“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等战略目标,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已建成一批海洋牧场,其中6个通过国家级认定,形成养殖、旅游、科研等多元融合的海洋经济新业态,为自贸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
白璧微瑕 精工待琢
当前海洋牧场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国家“向海图强”战略部署仍存在一些问题。
生态基底绘蓝图,蓝碳扩容待破茧。牧场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系统效能释放仍存提升空间:多营养级复合模式推广及“藻—贝—鱼”立体循环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生态技术应用深度尚需拓展;智能监测体系覆盖不足,制约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估效能,海上风电协同养殖模式适配性亟须优化;碳汇计量方法学、交易规则等蓝碳基础制度尚需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仍受计量认证滞后、市场流通不畅等共性瓶颈掣肘;陆海统筹机制衔接不紧,跨国蓝碳合作平台搭建及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强化仍待提速。亟须以技术研发为先导、标准建设为支撑、市场激励为牵引、多元共治为保障,加速构建全链条蓝碳发展机制。
深蓝数智破浪行,热带适配待攻坚。热带海域智能技术应用在生态适配、装备研发等环节仍有提升空间:苗种繁育技术亟待强化高温水体适应性调控,增殖放流与热带生物节律的协同精度待优化;智能监测体系效能释放不足,台风预测与赤潮预警模型算法成熟度尚待深化验证;抗灾装备规模化应用进程受阻,尽管三亚蜈支洲岛钢制深水抗风浪网箱曾经受住某强台风考验,但成本仍制约其推广布局;珊瑚共生调控、自修复网衣材料等创新成果转化环节迟缓,工程化应用亟须提速;岛礁牧场微生物调控等热带生态技术标准化研究仍显薄弱,需贯通机理研究、技术研发、装备迭代与标准适配链条,构建热带海域特色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运维体系连陆海,长效机制需领航。牧场建设基础框架已形成,但全周期管理效能仍需提升:陆海统筹规划协同效能不足,岸基种苗繁育与深远海补给码头等设施空间布局亟须强化联动;运维链条韧性待增强,受限于人工鱼礁布点规模(全省仅白马井一家),运输成本高企与新材料推广受阻并存,热带海域玄武岩纤维等创新材料应用因技术标准缺失难以释放效能;市场化运营机制尚需贯通,资金渠道多元化拓展与政策配套创新有待提速;公益型牧场开发强度动态管控机制、产权配置与生态补偿政策等衔接存在制度空隙,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亟待破题。需以热带特色陆海协同为轴心,构建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市场机制、制度创新等多维融合的长效治理体系。
产业框架初形成,价值升级待赋能。海洋产业体系在要素整合、业态创新等环节仍有提升空间:加工链条层级有待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转化及品牌矩阵建设需加快突破;冷链物流网络适配性略显不足,需统筹“两极三带”布局与深远海产能匹配,强化电商等渠道渗透力;本土化支撑短板凸显,海洋装备自主化、生物医药等高价值领域技术转化需加速培育;业态融合创新仍不足,需破解“渔旅文”同质化瓶颈,挖掘热带夜间经济等特色场景;跨域协同机制有待贯通,要着力推动渔业、新能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热带海洋经济价值共创生态。
政策创新试深水,制度破壁再扬帆。涉海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但在精准适配产业长周期需求、释放要素支撑效能等领域仍有深化空间:财政支持机制的长周期适配性有待强化,深远海装备更新与种质保育等核心环节补贴覆盖面尚需扩展,热带海域风险缓释工具创新步伐亟须加快;金融支撑体系韧性不足,深远海专属金融产品供给缺位与巨灾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健全,一定程度制约社会资本参与活力;用海政策动态调适机制尚未贯通,海域使用金分类与复合用海需求存在阶段性错位,用海期限约束与规模化发展需探索动态平衡路径;休闲渔船标准迭代滞后于业态演进,海域立体产权改革等制度试点仍需加快落地步伐。海南应以自贸港制度创新为牵引,在“放管服”改革框架下推进涉海政策集成创新,激活产业跃迁新动能。
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是海南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杨冠宇 摄
匠心独运 玉汝于成
蓝碳筑基固本底,绿色牧海启新程。要立足热带海域特性,实施蓝碳扩容、生态提质、能源转型等一体化工程。建立智能选址机制,优先布局珊瑚礁修复带、海草床保育区、红树林碳汇廊道,形成“礁草林”立体增汇网络。推行“藻类固碳基座+贝类生态滤池+智能鱼礁调控”复合养殖系统,研发热带特色人工鱼礁生物附着增强技术。创新“潮汐能+光伏”零碳供能模式,建议依托乐东龙栖湾和儋州峨蔓等海洋牧场规划风电协同项目,借鉴挪威iFarm“风电+养殖”模式探索“潮汐能+光伏”复合供能,建设深远海近零碳示范基地。探索建立蓝碳计量认证与交易机制,联动国际组织设立南海蓝碳创新基金,建议以三亚蜈支洲岛双壳贝类增养殖项目为试点,对标挪威DNV国际标准,联合中科院开发热带蓝碳计量方法学;依托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试点将乐东普盛牧场军曹鱼养殖碳汇纳入交易,提升目标碳汇交易占比;联动全球蓝碳倡议,重点支持珊瑚礁修复和红树林保育,构建“碳汇增量、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价值闭环。
智创深蓝强引擎,数智牧海立标杆。要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构建技术攻关、场景应用、开放协同等创新路径。针对深远海养殖痛点,特别是汲取2024年“摩羯”给海南养殖业带来重创的教训,尽早联合科研院所重点突破抗18级台风网箱结构优化、热带苗种稳产技术、智能网衣动态监测等关键技术,研发耐腐蚀钛合金锚泊系统与自适应环境调控装置。设立深远海装备研发专项基金,实施“智能装备购置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包,在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养殖装备测试认证中心,推动技术成果梯度转化。全域部署“海陆空天”立体感知网络,集成水下传感阵列、AI投饵机器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构建南海海洋牧场大数据中心,实现水质参数毫秒级响应与养殖决策智能优化。推行“物联网+区块链”质量追溯体系,建立热带水产品数字身份认证标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出台《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模式,设立自贸港海洋科技离岸创新中心,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开展深海能源供给、抗生物附着材料等联合攻关。构建“技术成熟度评价+市场化定价”转化机制,打造面向东盟的海洋科技合作枢纽。
在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海洋牧场,工作人员正在捕捞深海网箱里的金鲳鱼。图/三亚日报
双轮驱动织密网,陆海共治稳航舵。要实行法治与数智技术双轮驱动,构建“规划引领—智能监管—多元共治”治理体系。建议在三亚崖州湾等区域试点“立体用海”模式,优先保障种苗繁育基地、智能装备制造园区等产业空间,建立人工鱼礁本土化生产基地,形成礁体制造、运输投放、生态养护全链配套能力。创新数智监管体系,开发“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平台,集成卫星遥感、水下声呐阵列、AI图像识别技术,对敌害生物实施动态追踪与智能预警,制定差异化养殖时序方案。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用海权属登记系统,实现海域使用、流转、收益全程可溯。建议成立省级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局,统筹规划审批、执法监督与生态评估职能,赋予市县渔业部门专项执法权,在蜈支洲等区域试点“电子围栏+智能取证”执法模式。推行公益性牧场“政府主导—企业运维—社区监督”共管机制,探索生态信用与用海权益挂钩制度,将资源养护成效转化为企业税收优惠额度。强化利益联结,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构建种业研发、装备制造、文旅服务全产业链。建立“养殖收益分红+生态补偿基金+渔民技能培训”多元分配机制,试点渔民持股合作社模式,确保原住渔民持续获益。
业态融合启新程,链群升级绘蓝图。要以“渔旅文”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打造“热带风情+海洋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在蜈支洲等区域试点“生态牧场+”模式,培育夜间海钓、海底研学、珊瑚认养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渔家非遗工坊、海洋艺术市集、碳汇主题酒店等文旅融合产品线。依托琼海潭门渔港等渔镇,建设集种质保育、生态养殖、加工体验于一体的渔业综合体,推出石斑鱼预制菜、龙虾肽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前港—中区—后城”空间布局,建设水产精深加工园,研发即食海珍品、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等系列产品;培育“海南鲷”“热带珊瑚礁”等地理标志品牌。依托自贸港政策,发展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建立“区块链+冷链物流”质量追溯体系,打造“24小时鲜达”供应链。发挥经济圈作用,强化要素支撑,通过飞地合作等模式建设礁体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立海洋牧场专业服务联盟,发展海洋工程咨询、碳汇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海洋产业基金+离岸金融”投融资模式,试点水产仓单质押融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构建生态价值、产业价值与资本价值间转化闭环。
政通蓝海活水来,精准滴灌育新机。要从“国家事、国家责”高度,以自贸港政策创新为引擎,构建“财政引导—金融创新—制度适配”支撑体系。在财政支持层面,争取中央财政设立南海海洋牧场专项基金,省级层面优化渔业油价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抗台风网箱更新、种质资源库建设等核心项目。创新海域使用金生态绩效返还制度,对养护成效达标的休闲型牧场实施阶梯式减免政策。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开发“深蓝贷”专属产品,试点养殖设施抵押、碳汇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模式。联合太平财险等机构创新“台风指数保险+价格保障险”组合产品,覆盖网箱损毁、市场波动等全链条风险。试点水产跨境融资租赁,探索发行海洋牧场离岸人民币债券。优化制度供给,明确水面光伏、中层养殖与海底修复等复合用海规则。建立“企业生态信用档案”,将资源养护成效与海域续期、税收优惠直接挂钩。深化区域协同,建立琼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专区,推动海洋牧场与大湾区文旅资源联动开发,试点“一程多站”跨境海钓旅游线路。共建南海渔业资源保育联盟,探索打造泛南海蓝色经济圈核心支点,共同推进热带海洋牧场建设。
海南第三座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龙栖湾公主号”。王程龙 摄
来源:海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