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统冷兵器,AK刺刀兰博刀源头,博伊刀为何比左轮受牛仔欢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10:01 3

摘要:1827年,密西西比河上一处沙州的一次决斗,成为了当时美国新闻报纸的流量密码。按理说,对正处于拓荒时代的美国人而言,决斗也好,死人也罢,那都是日常,还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表演后空翻来的刺激。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1827年,密西西比河上一处沙州的一次决斗,成为了当时美国新闻报纸的流量密码。按理说,对正处于拓荒时代的美国人而言,决斗也好,死人也罢,那都是日常,还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表演后空翻来的刺激。

但这次不一样,决斗的参与者,一位叫吉姆·博伊的狠人,在身中几枪的情况下凭着一把匕首让两名敌人敞开心胸,让他一举成为当年的顶流人物。而在这次决斗中立下功勋的匕首,也以这位硬核狠人的姓氏命名,成为了直到今天仍是欧美硬汉象征,仍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标志的冷兵器——博伊刀。

吉姆·博伊

博伊刀和之前讲过的许多刀一样,虽然有着一些固定的特点,形制却并不固定。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形象多样的刀型和长短不一的大小比例。

早期的经典外形,是有着宽大的刀身,倾斜或弯曲的细长刀头。这一造型既赋予了它足够的劈砍能力,也保证了刺击时强大的穿透能力。在沙州决斗时,吉姆·博伊正是用刺击的方式捅死了那两名敌人,可见这一结构的可靠性。

沙州决斗名声大噪之后,单杀两人的吉姆·博伊火了。不仅他火了,他的匕首也火了。美国的各路豪杰纷纷给吉姆·博伊写信,希望他帮忙代购那款在沙州决斗中亲测有效的“网红”匕首。但可惜的是,吉姆·博伊在决斗后不久就参加了向墨西哥输出“自由”的德克萨斯独立战争,在阿拉莫战役中——死了。

他的死虽然算不上重于泰山,却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悬案——博伊刀,究竟是谁发明的?

当时很多美国人都想当然的认为博伊刀就是吉姆·博伊自己发明的,但很快,博伊家族的另一个成员,雷辛·博伊声明自己才是博伊刀的发明者,并声称自己是在给兔子剥皮时,偶然获得灵感发明了博伊刀。

这一说法在美国流传甚广,直到雷辛·博伊去世,他的孙子才揭了他的老底:两兄弟都不是博伊刀的设计者,他们只是从真正设计了这种刀的铁匠那里订做了博伊刀。

只能说,不愧是美国人,兄友弟恭,祖慈孙孝,轻易就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

雷辛·博伊

如今,博伊刀真正的发明者与它的起源故事,已经成了一团乱麻,难以考据。不过从博伊刀标志性的弯曲刀头来看,这种刀和在西班牙流行的纳瓦贾大折刀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瓦贾大折刀

也有观点认为,南美高乔刀中的Puñal刀,可以看做是博伊刀的前身,但是puñal的准确源头依然是一个谜。这种设计独特的刀片形状首次出现在大概十八世纪或更早的时候。

博伊兄弟生活的路易斯安那州,曾先后是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这不仅让当地有了一定数量的法国、西班牙裔居民和混血儿,统治政权的轮番更迭也让这里成了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乐土。哪怕是在美国,这里也算得上是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在一众豪杰的热情交流下,各种冷兵器自然会逐步融合,改良。

博伊刀,很可能就是这种亲密交流的产物。

早在18世纪末,路易斯安那的江洋大盗与活跃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群岛的海盗,他们使用的短刀就已经有了类似博伊刀的特征,博伊刀的设计很可能就源于这些兵器。作为未来美国的标志性冷兵器之一,它和美国文化一样,都是不同地区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吉姆·博伊两刀捅出了一个美国爆款后,博伊刀成了美国的顶流。而顶流,是免不了被蹭流量的。浩浩荡荡,覆盖全美的蹭热点大赛,就此展开。美国各地不同族裔的刀匠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制造出五花八门的博伊刀。到后来,哪怕是不会打造刀具的人,也开始通过创办所谓“博伊学校”,传授所谓的吉姆·博伊使用博伊刀的格斗技巧。

虽说在19世纪还吹嘘冷兵器格斗的操作的确是过于抽象,但是他真的赚钱啊。

博伊刀在刀匠、报社、“博伊学校”等多方面共同推动和营销之下,一时间风靡全美,成为了很多狠人们的梦中情刀,也让大量年轻人真的把博伊刀当成了保护自己的利器。以至于在之后的美墨战争、堪萨斯内乱、南北战争、印第安战争等一系列决定美国国运的战争中,许多美军士兵甚至会自费购买博伊刀带上战场。

其中利益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这种拿网红产品上战场的行为算得上是交智商税了,但博伊刀也的的确确从此时起,不再只是街头斗殴或者野外狩猎的民用刀具,而是真真正正的进入了美国的战争序列,至此博伊刀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时代的快车道了……吗?

很遗憾,虽然吉姆·博伊的猛男事例金玉在前,但在火枪大行其道,天下豪杰共襄盛举的19世纪美国,辟谣实在是简单了。

随着大名鼎鼎的柯尔特左轮手枪问世,北美的各路狠人们很快发现,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tm又准又快。玩刀征服不了北美,美式居合才是唯一的出路。更悲催的是,由于之前对博伊刀的铺天盖地营销小故事,让博伊刀在美国人心中和亡命之徒、血腥暴力之类词画上了等号,成了街溜子的象征。

一边是柯尔特左轮枪成为了新一代美式传武,另一边是武德爆棚的南方各州禁止在公共场合携带博伊刀。曾经风头大造的博伊刀,就此开始慢慢淡出大众视野,从格斗用的战术刀沦为了野外求生、牲畜屠宰的工具刀。

当然,博伊刀在这个新岗位干的相当不错。

博伊刀本身的劈砍能力,完全可以劈砍树枝、处理猎物,完成斧头,而细长的刀尖,则能很好的完成狩猎后的剥皮一类精细活。19世纪中叶,许多博伊刀上又出现了一种叫“西班牙凹口”的结构,即在刀刃靠近刀柄的位置制作一个凹槽。虽然设计这个结构的初衷可能是想在格斗中用来勾住敌人的刀身,但很明显,这个操作有那么一点点难。至少后人更认可它被用作一个支撑点,用来完成处理木片等工作。

就在博伊刀就要在荒野发光发热,度过自己平平淡淡的刀生时,一个小意外却让博伊刀的刀生在毫无波兰的世界中横生波澜。

二战爆发了。

经常参加二战的朋友都知道,随着枪械的发展,在二战还想着冷兵器肉搏的,主要就是文艺工作者了。但士兵不用肉搏不代表不需要冷兵器,哪怕不玩拼刺,士兵们也需要一款优秀的工具刀。

而博伊刀,就是这个时代最受认可的工具刀。博伊刀因此以工具刀“Ka-Bar”的身份,再次进入美军装备序列。它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去和太平洋岛屿的日军进行热烈的物理交流。

在美国的影响下,博伊刀作为多用途刀具开始引起各国的注意,许多国家开始将博伊刀纳入自己的军用工具之中。这其中最具重量级的,当属苏联为自家的AK枪族开发的配套刺刀。当然了,时至冷战,刺刀肉搏战的使用次数也就剩了个大概。所以苏联的6X3刺刀开始,包括6X3 Type1、6X3 Type2、6X4、6X5等一系列刺刀型号,走的都是多功能刺刀的路线,是野外生存的工具。

在刀身设计上,这一系列的刺刀最大的特色,是在刀背上增加了锯齿结构,在刀身上还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方形孔。前者是方便切割绳索木头,方形孔则是辅助刀鞘切割铁丝。

(苏联6X3型刺刀)

除了苏联外,另一个美国的共轭父子英国,同样也开发出了参考博伊刀的L3A1刺刀。这种刺刀和苏联AK枪族刺刀一样,也是走了多功能刺刀的路线。不过炸裂的是,L3A1刺刀采用了极为复古的套筒结构。

加上“英国特种空勤团在子弹用尽后,依靠刺刀挑翻包围自己的塔利班”,“伊拉克20名英军士兵刺刀大战100名什叶派民兵”等等,各种这样的现代军事版“意林”小故事,让这款奇怪的刺刀在21世纪留下了自己的小小印记。

(英国L3A1刺刀)

不过在现代战争中,刺刀已经是极为边缘的装备,本来它也没什么机会在众文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一个系列电影意外的再次在世界范围内给博伊刀来了一次强势带货,这就是由史泰龙主演的著名硬汉动作片——《第一滴血》。

在《第一滴血》系列中,除了第四部《第一滴血》外,每一部《第一滴血》,都会有一款为史泰龙扮演的男主约翰·兰博专门设计的精悍博伊刀。就如《速度与激情》带火的豪车风潮一样,《第一滴血》也成功在刀具收藏和野外生存届再次带火了博伊刀。

在约翰·兰博的形象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硬汉标杆的同时,与之相伴的博伊刀,也像日本武士刀和武士一样深度绑定,成为了欧美文化中硬汉的标配,以及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到了21世纪,博伊刀不仅是欧美各地刀匠和收藏家们的心头好,更是被欧美多国当作工具刀使用,可以说是再次复刻了吉姆·博伊带火博伊刀的盛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伊刀从来都不是一种冷兵器。他不像长枪那般统治战场,也不像武士刀一样护身杀敌,更从未成为仪仗用具。它是一款优秀的工具刀,却也仅仅是众多平凡生产生活工具中的一员。

它的辉煌,也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优秀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是一件优秀的商品。吉姆·博伊让它风靡全美,史泰龙的电影,更让它征服了全世界,它也因此获得了文化意义,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梦中情刀。

如今,冷兵器虽然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实战意义,但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未尝不是一种可以征服世界的武器。

参考文献

《Loyalty and Patriotism on North American Frontiers: Being and Becoming Spanish in the Mississippi Valley, 1776–1803》

American Knives; The First History and Collector's Guide》

《The Bowie knife : unsheathing an American legend》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