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点·全球发展倡议丨达沃斯呼吁滨海城市应加强韧性建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09:54 2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风险急剧上升。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求生存,谋发展,搞竞合,争未来?谁来指南找北?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八大领域国际合作,是对上述问题提出的

编者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风险急剧上升。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求生存,谋发展,搞竞合,争未来?谁来指南找北?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八大领域国际合作,是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中国答案”。在八大领域内,世界各国智库各显神通,仰观俯察,深思熟虑,出谋划策。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特开辟全球智点·全球发展倡议卡片专栏,以极简方式提炼要点,为促进全球发展倡议下各领域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欢迎读者循例投稿,形成全球智点·全球发展倡议的爆炸式扩散效应。

标签:#城市转型/气候韧性/生态治理

观点:传统滨水区亟需通过公私合作、资金开源与生态融合完成转型,增强城市气候韧性。

背景:沿海城市亟需通过滨水工业区转型应对气候危机。

1.海平面上升威胁生存安全。C40 Cities数据显示,海平面上升已成为全球城市面临的重大威胁,尤其对沿海城市构成直接风险。到2050年,全球570个城市的8亿多居民可能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若无干预,本世纪中叶可能造成超1万亿美元损失。

2.基础设施老化亟待更新。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因气候变化和使用年限问题面临严重挑战。全球疫情后城市生活方式改变,基础设施老化加剧,滨水区作为关键区域亟需重建。

3.空间机遇未能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可通过改造为成混合用途区,将防洪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转变为繁荣、有弹性和可持续的社区。

图源:Stijn Hanegraaf/Unsplash

内容:滨水区转型的创新实践与效果。

1.滨水区改造模式。鹿特丹滨水区通过改造旧工业区和升级基础设施管理海平面上升,增强城市的气候变化适应力,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旧金山滨水区弹性计划通过调整海岸线高程和加强滨水区结构,增强抵御海平面上升、极端风暴和地震等气候风险的城市韧性。

2.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设计通过透水表面和绿地管理多余水资源,有效减少雨水污染和城市内涝。如西雅图的南桑顿自然排水系统项目和费城的绿色城市计划,显著改善了雨水管理和城市水质。

3.滨水区环保设计原则。Jacobs《自然积极手册》强调自然积极设计的重要性,包含增强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健康、提供自然保护、创造和谐空间和支持当地野生动物等关键原则,有利于提升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社区生活质量。

建议:通过公私合作、资金开源和生态融合推进滨水区转型。

1.公私合作模式。通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合作,确保滨海区重建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如雅典Ellinikon项目融合自然与历史元素,创造欧洲最大沿海公园。

2.多样化资金流。Waterfront Toronto报告显示公共投资能激发私人投资,不仅扩大了资金来源,还提升了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社会影响力。如20亿加元公共资金带动96亿加元私人投入滨水区。

3.基础设施与自然融合。将自然元素,如湿地和绿色屋顶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对自然有益的社区环境,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并提高城市环境韧性。

整理者:张臻文,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全球智多星团队成员/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助理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