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则“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产生黄曲霉素”的传言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声称该结论源自“浙江大学研究”。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不少家庭主妇和养生爱好者担忧:冰箱里的馒头是否真的成了“隐形毒物”?
近期,一则“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产生黄曲霉素”的传言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声称该结论源自“浙江大学研究”。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不少家庭主妇和养生爱好者担忧:冰箱里的馒头是否真的成了“隐形毒物”?
通过查阅权威文献与专家解读,我们发现真相远非如此简单。本文将深入剖析黄曲霉素的产生条件、冷冻馒头的安全性,以及如何科学储存面食,助您远离食品安全隐患。
一、浙大研究存在吗?谣言溯源与科学辟谣
网传“浙大研究发现冷冻馒头超两天产生黄曲霉素”的说法,经多方核实实为谣言。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东红明确表示,浙江大学从未开展过冷冻馒头与黄曲霉素的直接关联研究,相关报道存在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问题。类似谣言此前曾以不同高校名义传播,核心逻辑均是将“食物保存不当”与“冷冻环境”强行关联,制造恐慌。
黄曲霉素的产生与冷冻无直接关联,其核心风险在于食物冷冻前的处理方式。
冷冻环境(-18℃)本身抑制霉菌活性,并非毒素滋生温床。
二、黄曲霉素的真相:产生条件与高危食物
黄曲霉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且耐高温(需280℃以上才能分解)。但其产生需严格条件:
温度:25~30℃为最佳产毒温度,低于0℃或高于42℃时,霉菌活性几乎停滞。
湿度:相对湿度需达80%~90%,而家用冰箱冷冻层湿度通常低于75%。
营养基质:黄曲霉菌偏爱高淀粉、高油脂食物,如玉米、花生、坚果等,而非馒头这类面食。
高风险食物清单:
发霉的谷物(玉米、大米、豆类)
受潮的坚果(花生、核桃)
土榨花生油(生产工艺易污染)
木制砧板、筷子(缝隙藏匿残渣)。
三、冷冻馒头的安全性:关键在于冷冻前的处理
1. 冷冻环境本身安全
冰箱冷冻层(-18℃)的低温低湿环境不仅抑制黄曲霉菌生长,还能延缓其他微生物繁殖。只要馒头在冷冻前未被污染,保存数月也不会产生毒素。
2. 风险来自冷冻前的“晾凉阶段”
案例警示:一位60岁阿姨因食用冷冻馒头后中毒,经溯源发现,问题出在馒头蒸熟后长时间置于高温潮湿的厨房(如南方夏季),导致表面沾染霉菌孢子。即使后续冷冻,毒素仍可能残留。
科学处理步骤:
快速降温:蒸熟的馒头用风扇加速冷却,1小时内完成,避免暴露于湿热环境。
密封分装:单个馒头用保鲜袋独立包装,挤出空气后密封,避免反复解冻导致水汽凝结。
清洁冰箱:每月用75%酒精擦拭冷冻室,防止交叉污染。
四、面食保存指南:冷藏vs冷冻的利弊
1. 冷藏保存(3~10℃)
优点:适合短期存放(3~4天),方便随时取用。
缺点:淀粉易老化,口感变硬;湿度较高可能滋生其他霉菌(如黑曲霉)。
2. 冷冻保存(-18℃)
优点:抑制微生物活性,保质期延长至1~3个月。
注意事项:
避免整袋堆放,分装后减少解冻次数。
食用时无需解冻,直接蒸煮可减少水分流失。
五、防范黄曲霉素的日常措施
高危食物严格筛选:不买土榨油、发霉坚果,及时清理过期谷物。
苦味预警:食用坚果、谷物时若发苦,立即吐掉并漱口,避免毒素残留。
厨房工具管理:竹木砧板、筷子每6个月更换,使用后彻底清洁并晾干。
【科学认知,理性应对】
“冷冻馒头致癌”的谣言之所以引发恐慌,源于公众对黄曲霉素的认知不足与对冰箱功能的过度依赖。事实上,食品安全的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从食物采购、处理到保存,每一环节都需遵循科学原则。冷冻技术本身是安全的,但若因操作不当让霉菌有机可乘,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挽回。
请您记住:冰箱不是“保险箱”,而是“延缓变
质的工具”,正确使用才能为健康保驾护航。
虽说这次 “浙大研究冷冻馒头” 是个谣言,但也给咱提了个醒,在食物储存这件事上,可不能马虎。大家平时一定要多了解些科学的食物储存知识,像不同食物该冷藏还是冷冻、能保存多久,都得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您能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掌握科学的食物保存方法,让养生更安心!
来源:错失健康最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