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下午,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由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环球网协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发展论坛”——2025年上海高校外语学院院长论坛暨上
5月18日下午,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由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环球网协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发展论坛”——2025年上海高校外语学院院长论坛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学海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上海20余所公办高校外语学院的院长、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共同研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谋高校外语学院发展的愿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贡献外语学科的智慧和力量。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致欢迎辞。段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学校及学院的红色历史发展历程,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对外语教育教学模式、语言学习研究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出了全新挑战,外语学科需在坚守人文底色的基础上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以“守正”固根基、以“创新”开新局。
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荣誉主编王克非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教授和上海市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彭青龙教授做主旨报告。
王欣教授系统阐释了研究性教学作为外语专业应对数字技术挑战、推进人文化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依托项目学术育人,在外语专业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 “研究”要素,赋予教师和学生自主成长的驱动力,助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和可持续成长型学生。
彭青龙教授指出当前外语学科面临一定的困境和危机,根源在于内外因素交织,内部需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外部需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他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学科和专业转型发展必须基于更广阔的格局,充分发挥各高校学科特色优势,着力培养分类卓越的数字外语类专业人才和区域国别研究人才,优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持续提升科技人文能力和素养。
主旨报告后,两场分论坛同时进行。分论坛共计21场专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发展、“守正”与“创新”思辨、“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上海高校的外语学院院长们围绕外语学科的发展、使命与挑战展开了热烈探讨,对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的新机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碰撞新见解和新思路。
平行论坛一依次由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滟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高航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以复旦大学“外语+计算机”双学位项目为例,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着力推进“新文科”与“新工科”的融合创新,培养兼具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顶尖人才,承载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认为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以AI课程为引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同时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外语人才既能驾驭智能工具,又能有效防范技术异化风险。他强调应当积极推动本体论向方法论的转向,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能动性。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芹教授聚焦理工类高校学科特色,提出了“外语+理工”跨学科融合路径,主张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嵌入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外语学科从“工具性”向“战略性”转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教授强调外语学科须以“强服务”为内核,构建“语言+领域”培养体系,融入国际组织、数字贸易等实务模块。借力智能技术搭建多语种智库,重构以服务成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支撑国家战略与企业全球化需求。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高航教授针对当前外语学科产能过剩与同质化问题,指出外语专业和学科发展需要借鉴产业“专精特新”理念,主张聚焦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适配度,破解“千校一面”困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郑佩芸教授详细介绍了该校如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外语专业转型路径,通过系列改革举措构建外语人才培养新格局,助力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
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宗利教授以上海电力大学为例,探讨了新文科建设与行业“出海”背景下能源电力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介绍了如何构建支撑该能力的课程体系与培养路径,从而助力行业国际化人才储备。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邵军航教授指出,外语学科守正需夯实语言学、文学、翻译、教育以及跨文化交际五大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创新需遵循本体性与增益性原则,借助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成果,深入揭示语言机制与人文因素,提升学科独立性与科学性。
中国日报社 21 世纪报社英语教育研究院彭伦主任结合媒体工作实践经验,探讨了外语教育在国际传播中的定位与挑战。她建议优化外语学科与传播战略的融合路径,通过创新表达与多元平台,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传播意识的人才,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影响力。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基于该院的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AI技术对法学外语教育在知识传授方式、能力训练范式和评价体系方面的三重变革,具体展示了以“政治定力—法律思维—语言能力—数字素养”四维能力为内核的“双循环培养模型”,并提出了“技术负面清单+ 动态伦理审查”治理机制,为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教授基于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解析了该模式对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学生专业认知、教学质量成效以及学科专业自身建设所产生的显著成效,并以外语学科“321内涵体系”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进行了创新解读和拓展。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西安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户思社教授对平行论坛一进行了总结。户思社教授表示,与会嘉宾对外语学科的发展、使命与挑战展开了发人深省的探讨,对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的新机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了新的探索与思路。
平行论坛二依次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欣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金龙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俞渊副研究员、环球网全球化事业群副总监董菁女士主持。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围绕“四国”战略—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国家安全和健康中国,指出外语学科应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推动跨学科融合,培养具备战略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技术变革与国家发展的双重挑战,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教授强调了外语学科建设应该以“双语双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贯通式培养和语言智能方向建设为增长点,通过“一系一策”发展思路激活各二级学科优势特色和改革动力,通过高水平、多元化语言教学与服务助推外语卓越人才培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孙会军教授阐述了面临全新挑战的外语学科应当在坚守人文内核与拥抱技术革新间寻找平衡,以学科建设为依托,通过构建AI赋能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培养等路径,系统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语境下的有效传播。
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外语系系主任王志军教授聚焦AI时代海关英语专业人才储备与培养,详细介绍了上海海关学院团队所开发的WVC模型在海关法律咨询、知识产权常见问题咨询、企业AEO认证标准和程序咨询、办事指导等业务场景的落地应用。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执行院长张曦副教授具体介绍了该校通过构建“学科交叉—文化传承—技术赋能”三维协同机制,实现外语人才培养从语言能力向跨文化传播能力的范式转型,阐述了如何依托纺织学科特色形成“专业内容+文化内涵+传播技术”融合模式,有效提升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为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实践范式的参考。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迟娟副教授以该校为例指出,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通过构建“语言能力-智能技术-行业应用”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依托学校特色与岗位需求,培养“外语+”跨学科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服务区域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玉双教授具体展示了英语专业+航空服务、德语专业+智能制造、与工科专业和企业联合开发的“航空服务外语人才实训大模型”与“智能制造外语人才培养虚拟仿真系统”,并介绍了外语学科如何借助大数据分析、AI语言处理和多模态技术等工具,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交叉。
上海商学院商务外语学院院长段俊晖教授介绍了该院如何创新实施“三维融合”培养模式,通过“语言+商务+科技”的交叉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核心竞争力,推行“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中国日报社上海分社徐晓民社长指出,中国特色话语是诠释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话语,也是反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话语,需要深入认识东西方话语在文化根源、理论基础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努力提炼出、传播好外界能听得懂、听得进的中国特色概念和价值理念,争取国际社会最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宏副教授以老字号创译活动为例,介绍了创译作为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特色翻译服务,是人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核心竞争力,主张将典型创译活动融入教学,培养适应现代语言服务的翻译人才。
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广西大学君武讲席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罗选民教授对平行论坛二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大家所提及的外语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随时都可能转化为发展契机和机遇,未来需要与会嘉宾共同探索与实践,为学科带来更大的希望和发展空间。
闭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户思社教授做论坛总结。户教授梳理了当今国际格局下外语学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外语学科在民族复兴伟业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探讨未来外语学科本体建设与学生培养与发展的转型路径。他表示,此次论坛既梳理了学科“守正”的核心内涵,又探讨了“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外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多维解决方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蔚代表主办单位致感谢辞,她对全体参会者的拨冗出席、精心准备以及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指出此次论坛展现了外语学科高水平和前沿性的深入思考,期待学界以本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外语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5年上海高校外语学院院长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上海高校外语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转型中迈出的坚实步伐。唯有以“守正”筑牢根基、以“创新”破局开路,才能使外语学科在百年变局中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学科力量。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