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请求访华遭无视,中方却悄悄接待另一位美国人,信号不简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1:06 2

摘要:要知道,特朗普所谓的“愿访华”只是媒体上的一句话,既没有正式的外交请求,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议题安排。

外交无小事,落子必有深意。

有人话多却没人接茬,有人话少却被请进屋。 中方这波操作,用沉默告诉你什么叫分量。

2025年5月中旬,特朗普在美国媒体面前高调“示好”中国,称愿意访问北京

还说“中美应该修复误解”,可他这份友好发言,中方没有一句回应。

不是没听见,是不打算接招。

要知道,特朗普所谓的“愿访华”只是媒体上的一句话,既没有正式的外交请求,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议题安排。

更别提,他这个人从不按常理出牌,对中国的态度更是反复横跳,从贸易战、科技战到限制中国企业,一波接一波的政策变动让中方早已看清,这类口头承诺很难信服。

更让人难以信服的是,就在特朗普口头释放善意的前几天,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扩大对中国AI芯片的出口限制,矛头直指华为的昇腾系列芯片

这一禁令的核心意思很明确——只要用了华为的芯片,不管你是哪个国家、哪个公司,都有可能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这就像是美国放出一句话:“谁敢和华为合作,我就找谁麻烦,”这一做法几乎等同于对华为AI芯片的“全球封杀”。

表面上,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实则意在遏制中国AI技术发展,即使美国后来将“封杀”措辞改为“风险提示”,但实际影响依然存在。

这波操作就是在中美刚刚在日内瓦谈完,达成阶段性经贸共识,取消部分加征关税,设立新对话机制,商定90天“冷静窗口期”后。

外界都以为局势开始缓和,美国转头就来这么一手。

所以中方很了解特朗普的套路,这种就是表面上谈合作,实质上加压施压,中方经历太多,不愿再陪演一场“言行不一”的政治秀。

特朗普想用一句“我愿来北京”来塑造他是“愿意对话”的形象,似乎是想打情绪牌,但这招中方不吃。

已读不回,就是最好的回应。

在特朗普的访华请求被搁置之际,5月20日,北京却迎来了一位身份不同寻常的客人,她就是——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

康京和是谁?不是政府官员,不是政客代表,却被安排在中南海进行正式会谈,层级规格不低。

她的背景值得关注:前韩国外长,现任美国亚洲协会全球政策项目会长,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上深耕多年,熟悉亚太地缘格局,也与中美学界有广泛接触。

康京和为何而来?她来谈什么?

她这次来北京,不带任何政府立场,也不发表空泛评论。她带来的是“民间理解”“政策对话”“智库合作”三大目标。

5月20日,会谈如期举行,地点在北京外交部。王毅代表中方明确提出三点立场:

第一,明确反对美方对中国AI芯片的“全面封锁”政策,称之为“赤裸裸的单边霸凌”。

这是中方首次在非官方场合,对AI科技封锁政策做出如此强硬回应。王毅指出,科技不应成为地缘政治工具,更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第二,强调真正的多边主义与开放的区域主义,是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方向。

这句话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在驳斥美国近年来在亚太地区构建的“小圈子”战略(如QUAD、AUKUS);另一方面也在表明中方不是关门搞自己的圈,而是坚持合作、共赢与包容。

第三,中美应在亚太地区探索“良性互动”,寻找“合作共赢”的通道。

亚太不是谁的后院,也不是零和博弈的竞技场。中国给出的选项很明确:不搞对抗、不玩压制,有问题就坐下来谈。

这一番话,不是对康京和说的,而是通过她,转达给美国政策圈内部的“理性派”。

康京和当场表示,亚洲协会愿意拉更多懂事的人一起来,帮中美两边多沟通、少误会,多聊实事、少对着干。

其实当天康京和并不是王毅那天唯一接待的外国代表。

同一天,三场会谈王毅还会见了巴基斯坦副总理达尔、印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卢胡特。

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与区域稳定、合作机制、沟通路径有关。

中方这样安排,其实就是借助这一套“多国会谈”向外界传达明确信号:不依赖某一个双边渠道、不受制于某一位个人言论,要通过多边架构稳住大国互动格局。

中方此次处理方式很清楚:对虚的、不确定的表态,既不附和也不驳斥;对务实、有诚意的交流,给足规格,坦率交谈。

外交不是演戏,主动权在细节里

不是谁先说话,就先上桌。

不是谁头衔高,就有优先接待权。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海洋记事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