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涡流纺是一种新型纺纱方式,其纺纱速度快,牵伸区无导纱动程,对牵伸胶辊的耐磨、抗变形性能要求较高。选择适宜的表面处理方式,以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品种的多样化、成纱质量要求和纺纱效率,对涡流纺后牵伸胶辊十分重要。为此,笔者针对涡流纺后牵伸胶辊的表面处理方式进行研究,供
涡流纺是一种新型纺纱方式,其纺纱速度快,牵伸区无导纱动程,对牵伸胶辊的耐磨、抗变形性能要求较高。选择适宜的表面处理方式,以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品种的多样化、成纱质量要求和纺纱效率,对涡流纺后牵伸胶辊十分重要。为此,笔者针对涡流纺后牵伸胶辊的表面处理方式进行研究,供纺纱企业参考。
胶辊磨砺后表面粗糙度对比
采用BERKOL公司BG/U型磨胶辊机磨砺国内外3种不同型号的后牵伸胶辊,其磨砺参数及磨砺后的表面粗糙度具体见表1。
表1 BG/U型磨胶辊机磨砺参数及胶辊磨砺后表面粗糙度
分析表1得知,在相同的磨砺参数和表面处理方式下,对3种不同型号后牵伸胶辊进行磨砺和表面处理后,国产胶辊与进口某型胶辊的表面粗糙度相差较小,这说明国产胶辊可替代进口胶辊使用。
胶辊表面粗糙度的控制方法
后牵伸胶辊在表面处理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控制胶辊的表面粗糙度。
1)利用涂料配比控制粗糙度。A,B双组分涂料(广义理解为只要是由两种以上原料配置的都属此列)多数是由溶质、溶剂两大部分组成;一般情况是增大溶剂配比能降低表面粗糙度,若想增加表面粗糙度则增加溶质的用量。
2)利用操作手法控制表面粗糙度。通常用板涂法推拉约7次基本上能达到表面粗糙度的要求,若要降低胶辊的表面粗糙度,则可以减少推拉次数;若要增加胶辊的表面粗糙度则增加推拉次数,干燥后呈亚光状态为最佳。
3)通过不断调整磨胶辊机的参数,来保证胶辊的表面粗糙度。
4)胶辊可以用紫外线光照处理,光照时间控制约为7 min,表面粗糙度Ra值控制为0.65 μm~0.85 μm,能满足纺纱的各项要求。
根据生产条件和纺纱品种来选择后牵伸胶辊的表面处理方式。生产纯粘胶及其色纺产品,可采用紫外线光照或普通涂料处理,其表面粗糙度Ra值控制为0.60 μm~0.80 μm;生产涤纶及其混纺、腈纶及其混纺等产品时,首选A,B双组分普通涂料处理胶辊,其表面粗糙度Ra值控制为0.65 μm~0.85 μm。
目前,大多数企业纺纱品种趋向多样化,故后牵伸胶辊表面处理方法建议采用涂料处理,涂料处理后胶辊对纺纱品种的适应性广,有利于稳定成纱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上涂料时,胶辊一定要在烘房(烘箱)预热约30 min,使胶辊表面温度达到45 ℃以上,以不烫手的手感为度。
后牵伸胶辊的选择与加工
1) 后牵伸胶管的选择
涡流纺纱过程中使用的后牵伸胶管完全可以采用国产的不处理胶管,邵尔A硬度约为85度。
2) 后牵伸胶辊的退壳
在采购后牵伸胶管时,调整其长度为31 mm(一般为32 mm),这样可以使用原来的退壳工具进行退壳。胶管长度为32 mm的后牵伸胶辊使用如图1所示的自制工具进行退壳。
图1 后牵伸胶辊退壳过程
3) 后牵伸胶辊的套制与磨砺
后牵伸胶辊的套制过程如图2所示,胶辊套制后,放置约3 d,再进行加工处理。后牵伸胶辊的磨砺建议采用顶针磨,多快好省,后牵伸胶辊回磨后找机会可以再上车使用。
图2 后牵伸胶辊套壳过程
后牵伸胶辊缠绕问题的处理方法
大多数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后牵伸胶辊缠绕现象。笔者对缠绕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提出以下几种处理方法:① 若胶辊表面出现刀伤,则需加强挡车工的操作安全教育,杜绝刀伤出现;② 若胶辊表面出现油污、油脂以及梳棉针布断针/齿等损伤胶辊,需及时清理干净和更换;③ 如果生产品种为涤纶及其色混纺时,建议采用涂料配比约为1∶3方式处理后,再用紫外线光照处理;④ 排除以上因素后,如果在生产某些品种时,还是出现绕花问题,则需在涂料混合时适当添加抗绕剂,会产生较好的使用效果;⑤ 在回磨周期,后牵伸胶辊有缠绕时,可以对胶辊表面进行清洗后再涂料处理,涂料配比约为1∶5(可灵活掌握)。
涡流纺后牵伸胶辊的退壳、套制与磨砺,以及其表面处理方法、表面粗糙度等对纺纱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纺织厂应针对不同的纺纱品种,选择适宜的表面处理方式,合适的磨砺方法及磨砺参数,做好后牵伸胶辊的维护和保养,杜绝后牵伸胶辊缠绕问题的出现,以适应纺纱工艺要求,提高成纱质量。
本文为“纺织器材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纺织器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