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大学毕业不肯回乡 我把老屋拍成短视频 一月后他拎行李站在门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1:05 2

摘要:前几天,村里搞广场舞比赛,我被王婶硬拉去当评委。倒不是我有什么艺术细胞,主要是县里来的领导多,希望我这个”网红”露个脸。

前几天,村里搞广场舞比赛,我被王婶硬拉去当评委。倒不是我有什么艺术细胞,主要是县里来的领导多,希望我这个”网红”露个脸。

是的,我成了”网红”,五十多岁的人了,说出去都觉得羞人。但这事还真跟我儿子有关系。

去年夏天,家里的老井差点儿干了。我蹲在井台边发愁,也不知怎么回事,随手拿出手机录了段视频,井水在阳光下泛着绿光,风吹过高粱地的沙沙声,还有我晒得黑黝黝的手指滑过井壁上的青苔。发到网上后,没几天竟有三万多人点了赞。

有人在评论里说:“好真实,好怀念,这才是我记忆中的乡村。”

我愣住了。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啊,有什么好怀念的?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拍点村里的日常。老宅子的天井,下雨时水滴打在石板上的声音;晒在院子里的红辣椒,簸箕上的玉米粒;还有邻居老刘的猎狗偷吃我晾晒的腊肉,被我骂得夹着尾巴逃跑的样子。

最初拍这些,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是想给小海看的。

小海,我儿子,在省城一家快销公司做业务员。大学毕业那年,他告诉我不想回村里当什么乡村教师了,也不愿去县里的机关单位,说是”没劲”。他要去大城市”闯荡闯荡”,说现在年轻人都这样。

当时我没反对。他妈死得早,这孩子从小在我和老母亲身边长大,没吃过什么苦,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去省城也好,长长见识。可谁知道一去就是五年,一年比一年回来得少。今年过年,他给我发了个红包就完事了,连视频都没打。

所以我才想着拍些视频,好让他看看家里的变化。

谁知道,我这随手拍的东西,居然一天天涨了粉丝。有留言问我的地垄是怎么做的,有人问我腌菜的配方,还有人说想认我做干爹——这话听着就别扭,我赶紧删了评论。

王婶说我命好,晚年还能吃上”直播饭”。

“这不是直播,就是发发视频。”我纠正她。

“有啥区别?还不是在网上卖东西。”她摆摆手,“我听说城里有人专门看咱们乡下人干农活,还给钱呢。”

我也搞不明白,明明是最普通的农活,怎么就成了稀罕物了?但粉丝涨得快,我也渐渐明白了一些门道,知道了什么时候发效果好,什么样的题目吸引人。

小视频越来越多,我有意把家里老宅子的每个角落都拍了个遍。东厢房小海以前睡的地方,他在墙上画的一幅山水画,歪歪扭扭的;他读高中时立下的”誓言”,用铅笔写在房梁上,说要考上北大(最后上了省农大);还有他小时候掉进水缸,我慌慌张张把他捞出来时,不小心在门框上撞出的一个坑。

这些东西,我这么多年都舍不得修,也不敢动。

其实我知道,不是小海不想回来,而是真的没什么可回的。我们这地方,年轻人都走光了,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混日子的。县城到我们村的班车,原来一天五班,现在只剩下两班,有时司机都嫌不赚钱,干脆不开了。

我有时也想,他留在城里也好,起码有奔头。我小时候没少挨饿,就盼着儿子这辈子不受苦。现在老宋家的闺女在城里买了房子,听说九十多平米,两室一厅,有暖气,有电梯,还带个”阳台花园”,我都想象不出那是什么样子。

但有时候,尤其是睡不着的晚上,我还是很想他。想他小时候坐在门槛上等我回来,看见我就咧嘴笑,露出的两颗大门牙,像田里的白萝卜。

去年七月底,我把老屋的厨房拍了下来。那天烧了他最爱吃的红烧排骨,肥而不腻,排骨酥到能用筷子夹断。视频发出去没多久,就有一万多点赞,还有人问我要菜谱。

我看着评论傻笑,心想,这些城里人是不是没吃过排骨?

然后我看到一条评论:“爸,你这排骨得多放点冰糖,挂浆才够亮。”

我愣了好久才反应过来,这不是小海吗?几年没联系,他居然在网上找到我了?

“你看我视频啊?啥时候回来?”我赶紧回复。

他没回。我等了几天,又私信他,还是没回。

我心想,这孩子可能是害羞,或者太忙了。但起码他在看我的视频,这就够了。

从那以后,我拍视频就更有目标了。我把他小时候用过的东西都找出来,他的弹弓、陀螺、小人书。拍他院子里种的那棵苹果树,现在长得比房顶还高了;还有他以前上学走的那条小路,如今拓宽了,两边还栽了松树,可惜都长不好,死了一半。

我还拍了我自己。对着手机自言自语,说村里的事,谁家办喜事了,谁家的牛下了崽。还说起他妈,说我一个人过得挺好,让他别担心。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天。那天刚下了雪,我拍完院子里的积雪,突然想到了什么,就拿着手机进了他的房间。

那房间我一直没怎么动过,被褥家具都是老样子。但我每周都会打扫一次,一年四季都透气,怕他哪天回来,有霉味。

我把他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拍了个遍,还翻出了他高中时的奖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一边拍一边说:“你看,这些我都给你保存着呢,你要是回来了,随时都能搬回你自己房间住。”

没想到,这条视频火了,比之前的都要火。评论区里有人说想起了自己的家,有人叫我别等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回来了。还有人骂我儿子不孝顺,这话我可不爱听,赶紧删了。

我不知道小海有没有看到这个视频。但我知道,他在省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偶尔会给我打电话,但都是报喜不报忧。我在煤矿上班三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他那点心事,我猜得八九不离十。

前几天,突然有个年轻人找上门来,自称是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看了我的视频,想跟我谈谈”合作”。

“合作什么?”我纳闷。

“叔,您火了知道吗?您的短视频平台粉丝已经超过二十万了,可以接广告了。”

我摇头:“我不会做广告,再说我拍这些就是为了记录生活,给我儿子看看。”

年轻人笑了:“叔,您这话说的。现在谁拍视频不是为了赚钱啊?您这么真实的内容,绝对有市场。”

我没答应,但他留下了联系方式。说实话,我心里也有点小动心,毕竟我退休金不多,能多赚点钱也好。

但我始终觉得不对劲。我拍这些视频,就是想给小海看,让他知道家里的变化,也让他记得,无论何时,家里永远有他的位置。如果为了钱去拍,那就变味了。

大概是三月初的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给菜地松土,听见有人喊:“爸!”

我回头一看,小海站在门口,背着个大包,手里还提着两个行李箱。他瘦了,也黑了,看起来有点憔悴,但眼睛亮晶晶的。

“咋回来了?”我愣了一下。

“我辞职了,”他放下行李,“想回来歇歇。”

我没多问,帮他把行李提进屋。他环顾了一下,似乎有些吃惊:“爸,家里怎么这么干净?我房间呢?”

“一直给你收拾着呢,”我掩饰不住高兴,“你视频里不都看到了吗?”

他笑了:“是啊,我都看到了。”

我忙着去厨房烧水,准备做饭。听见他在房间里翻箱倒柜,不知道在找什么。

等我把菜切好,端出去叫他吃饭,才发现他在院子里架起了三脚架,对着我们家的老槐树拍视频。

“你也学会拍视频了?”我好奇地问。

“嗯,”他笑得很开心,“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像您一样,拍些真实的东西。”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饭桌上,他告诉我,这几年在城里过得不如意。公司裁员,他被辞退了;租的房子也涨价,一个月的房租快赶上他半个月工资;女朋友嫌他没本事,分手了。

“我本来打算再坚持一下,”他夹了一筷子青菜,“但看了您的视频,突然很想回来。”

“就因为看了我拍的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

“不全是,”他咽下嘴里的饭,“但那是导火索。我在城里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到出租屋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看了您的视频,才发现原来家里变了这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他停了一下,像是在组织语言:“我想通了,与其在那边挤破头,不如回来试试。现在不是有电商吗?我们这儿的土特产其实挺多的,可以试着做做网络销售。再说了,您那么多粉丝,也是个资源啊。”

我听得有点糊涂,但也明白了大概。小海是想回来创业。

“那你打算住多久?”我小心翼翼地问。

“住多久?”他愣了一下,“我不是回来了吗?以后就住在这里啊。”

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晚上,小海洗完澡,穿着他高中时的旧T恤,虽然有点紧,但他还是很喜欢。他在院子里架起手机,跟我一起拍了个视频,说他回来了,以后会经常更新。

我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

睡觉前,我去厨房倒水,听见小海在房间里打电话,好像在跟朋友商量什么创业计划。他说得很起劲,语速很快,用了好多我听不懂的词。

我悄悄走回自己房间,心想,这孩子回来了,可能还会走,但至少现在,他在家。这就够了。

第二天一早,我起来做早饭,小海已经在院子里忙活了。他搬了张桌子,支了个白板,还挂了个”直播间”的牌子。

“爸,你今天直播煎饼,我来当你的助手,保证粉丝量翻倍!”他兴奋地说。

我有点紧张:“我不会直播啊,就会发视频。”

“没事,跟拍视频一样,”他拍拍我的肩,“我教你。”

于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直播就这么开始了。我笨手笨脚地和面、擀饼,小海在旁边解说,不时回答网友提问。才半小时,就来了五千多人。

“看,这就是纯手工的,没有任何添加剂……”小海说得头头是道,“我爸这手艺,在村里可是一绝。”

我本想说其实村里谁家不会做煎饼啊,但看他那么投入,就没打断。

直播结束后,小海神秘地对我说:“爸,刚才有个食品公司的人私信我,想谈合作。”

“什么合作?”我问。

“就是想让咱们代言他们的煎饼预拌粉。”

我皱了皱眉:“那东西能吃吗?我们这儿从来没用过预拌粉。”

小海笑了:“这就是营销啊。他们就是看中了咱们的真实感,想蹭咱们的热度。”

我不太明白这些,但还是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小海每天都忙得很。他重新粉刷了院墙,把我那些土特产整理好,分门别类地放在架子上;他还跑去县里办了营业执照,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最让我意外的是,他居然联系了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说要组建团队,一起做电商。

他给我看了一份计划书,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什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网红经济”,我一个字都看不懂。但我能感觉到,他是认真的。

我把这些都拍下来,发到了网上。这一次,我不是为了让小海看,而是想让那些和他一样在城市里挣扎的年轻人看看,回乡也是一条路。

视频比我想象的火得多。有人留言说想来我们村旅游,有人问小海创业的事情,还有人说要投资他的项目。

小海兴奋地给我看评论:“爸,您看,这么多人支持咱们呢!”

我点点头,心里有点担忧:“你别太着急,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他拍拍胸脯:“放心吧,我在公司这几年,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现在国家政策好,支持咱们年轻人返乡创业。”

我看着他自信的样子,突然觉得,这个儿子真的长大了。

五月的一天,村里来了辆大巴车,下来二十多个游客,都是冲着我们家的视频来的。小海早有准备,安排他们参观农家院,体验农活,还组织了一场简单的”美食节”,让游客品尝当地特色小吃。

那天晚上,游客们走后,小海兴奋地盘点收入:“爸,光今天一天,咱们就赚了三千多!比我在城里上班一周的工资还多!”

我看着数钱的儿子,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这可能只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会遇到困难,会有挫折,甚至可能会再次离开。但至少现在,他找到了方向。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那些视频,小海还会回来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是那些最普通、最真实的东西,把他带回了家。

昨天,我听村里人说,县里要把我们村打造成”网红村”,计划修一条旅游专线,还要建民宿。小海已经跟几个大学同学商量好了,准备合伙开一家农家乐。

我笑他:“你小子,打得什么主意呢?”

他神秘地眨眨眼:“商业机密,不能说。但您放心,保证让您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好。”

我摇摇头,心想,这孩子啊。

今天早上,我又拍了段视频,是院子里那棵苹果树开花的样子。树下,小海正在跟他的”团队”开会,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突然想起小海刚回来那天说的话:“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像您一样,拍些真实的东西。”

也许,这就是最真实的东西吧——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瞬间,那些看似平常却又珍贵无比的日子。

我关掉手机,走向厨房。今天中午,我打算做红烧排骨,多放点冰糖,让挂浆足够亮,就像小海说的那样。

来源:牟牟说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