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龚 静)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一群身着红马甲的慈善义工正以“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模式,将点滴善举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从退役残奥冠军创办的赛艇基地,到非遗传承人领衔的编织工坊,再到覆盖全领域的技能型义工团队,这座小镇以慈善为
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龚 静)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一群身着红马甲的慈善义工正以“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模式,将点滴善举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从退役残奥冠军创办的赛艇基地,到非遗传承人领衔的编织工坊,再到覆盖全领域的技能型义工团队,这座小镇以慈善为纽带,为当地注入共富活力。
图为云龙赛艇基地队员正在训练
清晨的云龙赛艇基地波光潋滟,残奥冠军黄成正指导青少年练习划桨。这位2012年伦敦残奥会赛艇金牌得主,退役后毅然返乡创办训练基地,将奖金投入公益事业。“体育让我重获新生,现在我要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黄成说道。基地成立的慈善义工分队已惠及500余位中轻度残疾人,通过体能训练、心理辅导等服务,34%的参与者成功回归社会。该基地先后获评“浙江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称号和鄞州区“慈善共富基地”称号。
在龙舟非遗传承人忻德元、针织能手徐海君的工坊里,义工们制作的3D龙舟模型、民间剪纸和钩针编织品正通过义卖转化为善款。“参加义工让我重拾价值感。”徐海君表示,团队已吸引多名“新云龙人”加入。这些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作品,既传承文化记忆,又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开辟增收渠道,实现慈善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慈善精兵既要专业过硬,更需情怀滚烫。”云龙慈善分会副会长周子健指着数据图介绍,2024年云龙镇新吸纳96名具备急救、木工等专长的“技能型义工”,形成全方位服务格局。全年71场活动覆盖8379人次,通过电商直播、品牌助农带动6个村集体年增收56.6万元,帮助248人实现就业。值得关注的是,“新云龙人”在义工队伍中的占比提升8%,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正携手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共同富裕目标引领下,云龙镇慈善义工大队以“慈善共富,乡村振兴”为主题,凝聚社会力量,创新打造多元化慈善场景:甲村“甲小义”助老服务队每月为225名80周岁以上老人上门服务,大学生义工举办乡村音乐会、艺术展丰富文化生活,爱心义卖活动常态化开展……如今,云龙镇已形成“人人想慈善,人人可慈善,人人做慈善”的社会新风尚,义工们用点滴微光,书写着义乡云龙的华彩篇章。
来源:不正经的麦麸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