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倒赔16万的她,走上了戛纳红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2:01 2

摘要:在第78届戛纳电影节现场,苏敏阿姨紧紧牵着中国电影《出走的决心》导演尹丽川的手,作为电影人物的原型,身着华丽的礼服,走在红毯上。

文 | 米粒妈

在第78届戛纳电影节现场,苏敏阿姨紧紧牵着中国电影《出走的决心》导演尹丽川的手,作为电影人物的原型,身着华丽的礼服,走在红毯上。

(《出走的决心》影评戳这篇看《她离家出走,几亿人破了大防》)

虽然苏敏的故事我已经写过好几篇了,这一次看到她走上红毯,还是忍不住泪眼模糊。

她是真的靠自己一步步走上了自由之路,这条路艰辛崎岖,但是她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蓦然发现,路的彼端即是自由。

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戛纳之旅:

家人们,这次走的有点远啊,到法国了,这次的活动有点大啊,走红毯了,我代表你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被看见。

戛纳红毯上的苏敏阿姨面相都变了,几年前那个刚刚出逃的农村女性,已经呈现出逆生长的光艳。

她笑得舒展肆意,笑容里全是对命运的掌控感,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可以说苏敏是当代传统女性找到自我的最完美样本。她身处河南农村,拥有最典的PUA式封建小农前夫。

那个男人在外人面前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端茶倒水都不嫌累;

对自己老婆,却总是下狠手打、踹、扇耳光,直到她喘不过气了才会放过她;

一言不合就让“滚回娘家去”,多少次,她大半夜穿着睡衣跑出家门。

更不用说,这些年来,夫妻俩一直都是AA制,苏敏当着免费保姆,还要打零工养活自己,养活女儿。

婚后30个春节,苏敏独自过了20多个,过着与守活寡无异的生活。

为了孩子,为了母亲,苏敏习惯了压抑需求,抹杀欲望,甚至,她开始努力讨好,希望得到丈夫的认可。

她问他“你是不是嫌我长得不好看?

丈夫回答:“你以为你长得好看?

直到快60岁,苏敏自己拿了驾照,开着车出逃了。

当她自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跟丈夫提出离婚,丈夫的条件是:“50万赎身费,否则免谈。”

辛苦半辈子,还要用50万买断自己的自由。说来可笑,但这就是苏敏的人生。

很多人都说,看到前妻站上戛纳红毯,估计她的前夫会后悔死。

但我想说,他也许只会在心里默念一句:

真是反了天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案例:

不管这是段子还是真故事,它反映的是真实的夫妻现状。

当他把妻子定位在免费劳动力的框架里,他对她的评判体系中也就不再包含劳动价值以外的东西。

所以无论你是踏遍山河,还是做自媒体赚了很多钱,亦或是作为电影原型走上戛纳红毯,这都跟他的价值框架没半毛钱关系。

也正是因为苏敏看透了这一点,她才做了对的选择。

之所以苏敏阿姨那么值得敬重,是因为我们都懂,做出她那样的选择有多难。

传统女性一生都被困囿在:“女性一旦脱离了男性的庇护,就会走向孤独和困顿”的叙事里。

尤其是苏敏阿姨这个年纪的农村女性,她们的生长环境更是将女性客体性地位固定得严严实实。

而她用自己的选择,挑战了这个逻辑框架,也证明了女性一旦解开这个精神枷锁,到底是抵达了孤独和困顿,还是抵达了星辰大海。

这就是中国万千女性的精神偶像。

她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走出婚姻的大伞,才发现外面根本没下雨,而且晴空万里,天朗气清,人生不是伞下的一隅,人生是旷野。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后天塑造的。

在被长期打压和贬低的环境下,人就会变得自我怀疑。

为了巩固“女性脱离了男性,就会变得无所依靠”的叙事,苏敏前夫那样的男性会百般折辱、贬损、限制女性的个人成长和个体觉醒。

比如说她长得不好看,这只是基操。

苏敏前夫那时候还经常说她什么都干不成,这么笨也就只能在家做做家务了。

从《出走的决心》这部电影里姜武饰演的丈夫身上也能看到,他打压另一半的方式就是,对方无论做什么,他都不满意,永远有他的道理。

女性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不产生自我怀疑呢?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打压妻子、否定妻子呢?因为这是成本最低的控制。

米粒妈有个朋友能力很强,她一个人国内国外跑,一人能顶千军万马。

后来她找了个特别强势的男朋友,整个人都变得胆小起来。

有一次我跟她见面,她正好跟男友吵架冷战。我问为什么,她说出来的原因特别不值一提。她说:

我想要去一个地方办事儿,我就跟他念叨我想开车去。他说开车绝对不行,那个地方不好停车,你就得打车去。

朋友当时暴跳如雷,整个人失控般地跟男友吵。

这件事虽然表面上看很小很小,朋友也似乎是在无理取闹,但细品就会发现,男友的这种打压和否定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这件事只是触发朋友忍无可忍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一个能力超强的年轻女性,居然能因为一段关系,连开不开车这样的决策都做不了。

我说:“你别理他不得了?想开就开。

朋友说:“他凭什么在我做每件事之前都预设坏的结果?

可以看得出来,朋友的决策力和精神敏感程度都已经被严重影响了,她在长期的打压和否定中,会把建议也当成否定。

而且,因为有太多杂音干扰自己的决策,以至于她潜意识就是怀疑自己的判断了,不然也不会跟男友发火。

后来她跟这个男友就分开了,很快,她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她本来就很强,这毋庸置疑。

朋友和苏敏的前半生,其实都是被对方设置的精神锁链锁死了。

苏敏丈夫也总是动摇她的自我价值内核,不停地否定她的能力。

后来她打算出逃的时候,秘密筹备了一年之久:她考驾照,白天照顾外孙,夜晚学习拍摄剪辑,攒钱购置装备。

2020年,她驾驶一辆白色Polo车出逃,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不是旅行,是逃命。

在路上,她重新构建自我价值,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得到正向反馈。

在云南深山迷路、资金断裂时,她学会用无人机探路,靠直播和粉丝支持渡过难关。

与车友共度的时光让她第一次感受到被关怀,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世界充满善意,大家对她的能力和勇气赞不绝口,她根本不是丈夫口中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2025年,60岁的苏敏终于与丈夫离婚,调解的最终结果是苏敏支付16万元,换取自由。

其实说真的,如果16万能真正切断一段有毒的关系,花得也是值的。

她支付了这笔费用,然后彻底夺回了人生主动权。

打压和PUA最致命的点,并不是它会慢慢吞噬掉女性的能力。

她们缺的从来都不是能力,而是在系统性压迫和理所当然的弱者叙事中,她们温水煮青蛙般地丢失了勇气。

即便萌生了逃出去的想法,也很可能被内心充斥的恐惧把自己吓回去。

这才是苏敏的厉害之处,她要胆子足够大,还要秘密进行自己的出逃规划,避免被对方贬损和打击,才能完成这项恢弘的行动。

苏敏的出逃,带来了现象级的个人成长,和爽文般的故事性。

从被打压到尘埃里的农妇,到戛纳红毯上耀眼的明星,很多人都自嗨起来,说看吧,人只要离了婚,就能走上红毯了。

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其实为苏敏鼓掌喝彩,并不等同于为离婚出逃鼓掌喝彩。

苏敏本身就很好,她精神内核和个人能力双强大,出逃、离婚,只是她通往更好的自己时,所做出的其中一个决定而已。

就像考驾照、买车、发表演讲等一系列的决策一样,逃离讨厌的丈夫,也是其中一项。

上野千鹤子说:“关键是不能骗自己。

你想要什么,想要追求什么,在前进的路上,有什么需要清除的障碍?这你自己最清楚,关键是别骗自己,别乱归因。

当我们具有绝对的主体意识,做所有决定都是奔着目标去的,而离开婚姻与否,要看是否对结果的影响足够直接和巨大。

同样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言论的农村女性刘小样,就诠释了另一种可能。

年轻时的她,不满于结构性压迫的束缚,她看很多书,也逃了很多次,她说:“我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

为了摆脱农村的生活,她一次次往外闯。

后来她终于发现,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只要灵魂一直在路上,即便回到她最想冲出去的农村,她也能获得安宁:“只要我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偏见、阴暗、狭隘见招拆招。

后来她回去了,在米粒妈看来,她的回归并不意味着出逃的失败,这恰恰是出逃成功后的一种选择,出逃成功不意味着落脚在外面,它更有可能意味着一段出逃旅程的圆满收官。

在一次次出逃的尝试中,她去邻居的地里帮忙干过活,也曾受邀参加过《半边天》的晚会,去北京玩了一圈。

再后来,她尝试着去县城应聘售货员,想像城里人那样每天上班下班。

两年后,商场倒闭了,她的售货员工作也因此终止了。

同事在贵州开了个化妆品店,她就跟随同事去了贵州。

但是很快,她就又回来了,因为贵州化妆品店的生活也不是她想要的。

而无论她怎么折腾,丈夫都支持她。

从陕西到贵州,还是丈夫送她上的火车。

她的丈夫是接受过教育的,一直以来也都很尊重她的选择和她的尝试。

她没有经历苏敏那样的被打压、被否定、被侮辱,所以人生就走向了另外的结局。

其实条条大路通自由,并不是每个离婚的人都能走上戛纳,也并不是每一个获得自由的人,都要先选择离婚。

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那条路通向自由,且一路上,我们不是谁的妻子、儿女、父母,长姐……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关键是,别骗自己。

其实苏敏的成功,是在告诉我们:自由不是逃离,而是拥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奋力争取的,也并不是出逃的权利,而是自由选择出逃或回去、任意选择生活方式的自主权。

如果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拼尽全力做自己。

名利双收、逃离渣男、誉满天下、成为女性先锋,都只是做自己的路上,生活馈赠的附加品。

世界给女性的枷锁太多了,余生请自由看花!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