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日晚上玩累了,我和K从外面返回家里,像往常一样打开一部电影观赏起来,电影的名字是《HONEY BOY》,故事讲述的是12岁的Otis是一名在好莱坞冉冉升起的电视新星。当他的事业开始风生水起时,他曾扮过马戏小丑的父亲回到他身边,成为他的监护人。在片场之外的时间
周日晚上玩累了,我和K从外面返回家里,像往常一样打开一部电影观赏起来,电影的名字是《HONEY BOY》,故事讲述的是12岁的Otis是一名在好莱坞冉冉升起的电视新星。当他的事业开始风生水起时,他曾扮过马戏小丑的父亲回到他身边,成为他的监护人。在片场之外的时间里,Otis与他的父亲一起住在一家位于城市边缘的汽车旅馆,忍受着傲慢霸道的父亲的虐待。故事有两条时间线,两名年轻的演员来扮演Otis,《宝贝男孩》跟随着两条时间线,展现了一对父子之间充满争议的关系以及十年来两人试图修复心障的历程。
为什么我对影片的介绍像极了豆瓣简介,那是因为这就是豆瓣简介。我虽然看完了电影,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永远”停不下来”。
我的眼睛在看着屏幕,我的脚在滚筋膜球,我的手上在翻健身教程,因为我早上刚买了健身卡,所以我急切地想要补课,想要规划出下一次再去健身房,我应该练习什么内容。所以电影的某些剧情,会因为我的走神儿而错过或忽略,我忍不住又想要问k这里他们发生了什么,他们到底怎么了。k被我问烦了,叫我放下手机,认真看。
于是,我想办法叫自己停下来,放下手中的健身视频,脚边依旧滚着筋膜球,但我试图让我的大脑收回一部分注意力,投入到电影中去。
这就是周末我的一个小瞬间,在那个瞬间,我发现我有一种现代病,这种病就是一种“停不下来”的、试图通过规划让许多事情都可以井然有序进行的“努力病”。
我问ChatGPT什么是努力病,是的,我又邀请ChatGPT给我些答案。它回答我说,“努力病”是一种对努力本身上瘾的焦虑型心理状态,核心特征是:“不是我想努力,而是我不敢不努力。”
它常表现为:
害怕停下来的罪恶感
将“努力”变成一种身份认同
即使没有目标也要逼自己“做点什么”
认为不焦虑就会落后,被取代
无法真正休息或享受松弛状态
比较常见的语境是“别人在进步,我怎么能闲着?”“不忙就会焦虑,好像人生在荒废。”“努力成了一种安全感的来源。”“不是追求目标,而是怕被甩下。”“努力病”变成了自我惩罚和社会焦虑的延伸。
老实讲,我其实并不符合这些描述,我并没有将“努力”投入到社会焦虑相应的方向,我的“努力”仅限于我想做很多事情,我想让很多事情都井然有序,且我知道我有哪些事情需要做,这些事情需要拆分成几步,鉴于时间不太多,我只能挤时间来做完想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由此而带来的我的焦虑,其实也是有迹可循,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我的“努力病”大概是从五一小长假之后开始,从休假结束后的第一天,我已经开始想要规划端午假期该去哪里玩算起。从规划端午假期出行计划开始,我的努力病与焦虑就变得越来越严重。我的大脑在同时运行很多件事情,一刻也停不下来,必须讲出来让各位品鉴下,看看各位老姐们儿有没有这样的毛病。
我开始规划目的地时,便需要在网上搜罗各种目的地信息,将各地的高铁票价、著名景点票价、酒店票价都记在我的小本本上。准备好这些信息,我才好和k确定我们更偏好去什么地方游玩。
为什么我这么着急着刚放假就规划下一次放假,原因在于每次我们都抢不到假期出行的火车票,k又不爱在法定节假日出门人挤人,所以我们的假期基本都留在上海,当然在上海也会度过美好的时光,但今年的端午又着实有些特殊,我觉得我们今年应该可以出去凑凑热闹。
且听我讲讲特殊在哪里。
今年的端午卡在5月末的最后一天,31号到6月2号是法定休假日。端午是我妈妈的生日,而端午前三天是我的生日,农历五月初二。6月1日是我与k领结婚证的日子,我们每年会有个不成文的小仪式,就是在那一天拍一张合影,然后放在6月17号发,6月17号是我们真正举行婚礼的日子,对我们有特别的含义。
我猜一定有人看到这里都开始犯糊涂了,我要是不规划呀,我自己也得糊涂了。
所以6月是我一年中最需要仪式感的一个月份,我自然需要提前规划起来。如果要拍纪念照片,我需要提前想好我们的dress code,不用严谨到头发丝,但至少需要和谐起来。
有了dress code,我就需要置办一堆东西,从衣服到道具不一而足,我都要买齐全,且我穿衣服其实限制挺多,有可能买到的衣服不合适还需要退换,时间上就更需要拉大。
出门旅行自然要提前订好票,我就又得瞅着时间抢票。旅行时我一定会拍一些视频和照片,回来后我一定会有一种想法是我得把它们剪成v log发出来,可上次去韩国的内容还没有剪出来,那么我就需要将韩国的旅行v log先剪出来、配音、发出。
同时每周我都会尽量更新《阿绿酒馆》,内容又都是我自己写,写完我就得录制,加剪辑,加做封面,加发出去,而这个周的内容我甚至没有想好主题是什么,一切如风中的柳絮,仅可感受,而抓不住一丝一毫去书写。
再再再加上,我最近办理了健身卡,我需要规划出去健身房的时间,以及下一次去健身房我要练的部位。
我是个p人微j,但我是个自驱力很强的人,这就是我这一两周要“努力”才能做完的事情,我有可能仅在这一段时间是这样的,但仅仅只是这段时间,我已经怀疑我的病是不是很严重。
以前有一次听竹子的播客,讲述了类似的她的j人规划,当时我的头都跟着大了,而这段时间我经历了一样的“停不下来”的努力病,我稍微感到这样的生活方式的疲累。
想不出写什么内容的时候,我就去看《阿弥晚安》有没有更新,不是为了听他的内容,纯粹是因为他的更新频率之前很规律,而最近偶尔会迟到,我看到他迟到的时候,真的有种莫大的安慰,一种“看,比我更准时的人都会迟到,那我的迟到也没什么了吧”的内心戏。
其实就像我前面说到的,哪怕这么多的事情需要我完成和处理,它们会带给我些许焦虑的情绪,但因为它们都有迹可循,因为它们都是具体的、可以完成的事情,我只是需要时间一件件做完罢了,所以我其实并没有那种为了符合社会期待,而被外界规训必须要实现什么的“社会焦虑”,我知道那种是更加虚无缥缈。
那么如何调和这种“努力病”,一种更大更泛层面的努力上瘾、被“必须努力”绑架的状态呢?
我想到另一个令我舒适的瞬间。那是周六的时候,我们仅仅只是随便逛逛,一路骑自行车又走到了江边,我们坐在滨江绿地的manner coffee三楼,那时并没有什么风,但周围没什么人,平静极了,两个人坐在那里发着呆,视线里只有江面上慢慢走过的船,和天空时聚时散的云,脑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很多东西都在这个时间里停了下来,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和闲暇。
所以想要调和这种“停不下来”的“努力病”,最容易做到的一点是设定“停下”的时间。这种停下是有意识的、主动选择的停下,而不是为了逃避、被动停下。
核心的点自然是:重塑“自我价值”,不依赖于成就,特别是社会规范里的成就。
必要的时候,要觉察我们努力的动机,是我们自己想做,还是怕不做就怎么样了,稍微慢一点想一想这个问题,也许有些努力就不会白白浪费了。
最后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被时代推着走。
当我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要一件一件来完成,慢慢地来,事情总会做完的,哪怕做不完,也没有那么必要,世界不会有那么迫切需要我的vlog、我的播客、我的文章,这些只是我需要自己完成罢了,哪怕我完不成,我也不会惩罚自己,所以我又何必要停不下来的去完成呢?
但是朋友们,说归说,开解归开解,我上面列出来的那些事情还是会完成的,所以这不就更新了一篇内容出来吗?我真棒!
来源:阿绿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