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赤脚医生”的产生、发展与贡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1:52 2

摘要:上面这段文字是赤脚医生治好病人后,村民为他们编写的快板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医疗卫生的条件十分地落后,毛泽东主席深知农民缺医少药的困境,希望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1965年他提出把医疗

原创 吴欣 吴风起浪 广西

江镇公社大沟大队女社员王桂珍是全国最早的赤脚医生之一,1974年5月,她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出席了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

赤脚医生显神通,小小偏方治大病。

一副草药一毛五,吃下药就把病除。

文化革命春雷响,种田人背起红药箱。

赤脚医生就是好,亦农亦医是方向。

上面这段文字是赤脚医生治好病人后,村民为他们编写的快板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医疗卫生的条件十分地落后,毛泽东主席深知农民缺医少药的困境,希望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1965年他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新中国成立后,面向国有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和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相继建立,城镇职工、干部等只需个人缴纳少量费用,其他医疗费用基本由企业或国家负担。而农村基本是农民自费医疗制度,尽管一些地区有合作医疗,但与城镇医疗保健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无法相提并论。而建国前,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乡村医疗卫生组织几乎空白。虽然到1965年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基本建成,卫生技术人员有所增加,但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上,农村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1964年,高级卫生技术人员69%在城市,31%在农村,其中县以下仅占10%。在经费使用上,全国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公费医疗的比用于5亿农民的还多。

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于1965年夏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培养半农半医的卫生员。这些卫生员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他们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一边为社员提供医疗服务。

记者到江镇公社采访,了解到赤脚医生王桂珍、黄钰祥等人的事迹。记者们意识到他们的做法符合毛泽东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的指示精神,于是将采访结果写成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并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这一批示成为“最高指示”,使得“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此后,各地纷纷效仿江镇公社的做法,大力培养赤脚医生,建立合作医疗制度。

虽然赤脚医生这一称呼在1968年因毛泽东的批示而广为人知,但实际上,自1965年毛泽东提出“六二六指示”后,各地就已经开始探索培养农村不脱产卫生员,一些地方已经有了类似赤脚医生的实践,所以虽然不能简单地说1968年是赤脚医生开始的年代,但这一年确实是赤脚医生被全国关注并大规模发展的重要节点。

赤脚医生积极宣传卫生知识,加强对粪、水管理,和群众一起研究出保持水源清洁,方便取水的灶边井。

实践证明,赤脚医生为我国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赤脚医生经过简单的医学培训,能够提供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服务,如感冒、发烧、腹泻等疾病的诊治,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外科处理,如包扎伤口、处理小面积烧伤等,满足了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

二是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承担着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卫生宣传等任务。他们走村串户,宣传卫生知识,提高村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观念。积极参与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一些传染病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流行。

三是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村民传授卫生常识、疾病预防知识、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给学龄前儿童打预防针。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赤脚医生在1985年开始逐渐消亡。那一年的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此后“赤脚医生”这一称谓逐渐消失。2004年1月1日起《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行,乡村医生需经注册及培训考试后正式执照开业,赤脚医生历史正式结束。其消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体制变革。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人民公社逐渐瓦解,旧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依托趋向解体,赤脚医生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与经济支持。二是政策调整。国家卫生政策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医疗队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赤脚医生未经系统医学教育,难以适应新的医疗规范和要求,名称被“乡村医生”取代,考核合格者转为乡村医生,纳入新的管理体系。三是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赤。脚医生的医疗知识和技能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他们的收入来源不稳定,待遇较低,难以维持生活,导致部分人转行。四是人才培养体系变化。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业医学人才,逐渐充实到农村医疗队伍中,他们经过正规院校培养,具备更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取代了赤脚医生。

虽然,随着历史的步伐,赤脚医生逐渐成为历史,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赤脚医生为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无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赤脚医生学习期满,拍照留念。

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编写了适应南方各省的《赤脚医生教材》和《卫生院课本》,这是赤脚医生陈建国给上海中医学院工农兵学员讲中草药的应用。

培训出来的赤脚医生,坚持亦农亦医,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

“六二六”卫生学校以农村广阔天地为课堂,进行实地教学。

红旗大队赤脚医生陈震帆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坚持亦农亦医的方向。

坚持与工农结合的医生黄钰祥担任公社卫生院革委会主任以后更加虚心地向赤脚医生学习,积极为培养赤脚医生贡献力量。

东滨大队赤脚医生张大新担任公社卫生院革委会副主任后,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为贫下中农牢牢掌握医疗卫生大权。

李秀英热心教聋哑儿童练习发声。

彝寨有了自己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实行“三三轮换制”,一人巡诊,一人回队劳动,一人在卫生室值班。

送医上门,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

附:当时的《赤脚医生》宣传画

资讯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