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告诫:身上若有4迹象,或是艾滋离,及时检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1:10 3

摘要:黄昏的街道上,风吹落几片梧桐叶,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像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艾滋病,是一种不声不响地潜伏在身边的疾病,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突兀,却像一只悄无声息的猫,蹲在角落里,伺机而动。许多人以为只要洁身自好,它就不会找上门。

黄昏的街道上,风吹落几片梧桐叶,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像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艾滋病,是一种不声不响地潜伏在身边的疾病,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突兀,却像一只悄无声息的猫,蹲在角落里,伺机而动。许多人以为只要洁身自好,它就不会找上门。

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有些身体上的变化,看似小事,其实暗藏玄机。比如反复发热、口腔溃烂、皮肤起疹、持续腹泻……这些征兆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健康危机?而这些“蛛丝马迹”又是否正是身体在呼喊:“快检查我!”?

艾滋病(HIV),全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狡猾”——潜伏期长早期症状模糊传播途径多样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确诊的HIV感染者人数已突破110万,且每年仍有数万人新增感染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在确诊时已进入艾滋病期,这意味着他们在“隐形状态”下,已经传染了他人,还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身上的4个迹象,是否是病毒悄然靠近的信号?

在湘西苗寨的老人口中有句俗语:“水没满缸不响,病到骨头才慌。”很多人总以为身体不疼不痒就代表健康,却忽略了那些微小的“不对劲”。

一位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专家在讲座中提到:“HIV感染早期,最典型的症状往往容易被误判为感冒、肠胃炎或皮肤病。”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很多人等到病情严重时,才追悔莫及。

第一个警示:反复发热,原因不明

发烧是最常见的身体反应,但若不是换季、不是感染流感,也没有接触过生冷食物,却反复发热,且持续在38℃上下,尤其是夜间盗汗,那就得留个心眼了。2023年由《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超过60%的HIV感染者在感染早期会有持续性低热,且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对于东北、华北地区的居民来说,冬季常因气候原因忽视“热感”,尤其在取暖环境下更不易察觉。而在南方湿热地区,如广东、广西,发热更容易被误解为“上火”或“中暑”,从而延误诊断。

第二个警示:皮肤异常,莫名瘙痒或起疹

皮肤是身体的“晴雨表”。当免疫系统被病毒攻击后,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皮肤。若出现红色斑疹、瘙痒难忍、脱皮、水泡等情况,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用了常见的药膏也不见好转,那就不能掉以轻心了。

根据《美国皮肤病学院期刊》2022年的一项研究,HIV感染者中超过70%会在早期出现皮肤相关问题,尤其集中在面部、胸背部和四肢伸侧。但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诊为湿疹、荨麻疹或药物过敏,从而耽误了真正的筛查。

第三个警示:口腔反复溃疡、白斑或念珠菌感染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但口腔的“风吹草动”往往能揭示深层的健康问题。HIV感染者常常出现口腔问题,比如反复口腔溃疡、舌苔发白、口干舌燥、味觉减退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在2023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指出,HIV感染者中约有48%的患者在感染初期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表现为口腔内有白色斑块,且不易擦掉。这种情况在气候潮湿的地区(如福建、海南)更为常见。

第四个警示:长期腹泻,吃什么拉什么

不少人在生活中遇到腹泻,第一反应就是“吃坏了肚子”。

但若排除了饮食问题,又持续腹泻超过一个月,尤其是大便呈水样、黏液样或血液样,甚至伴有体重迅速下降,那就需要马上提高警惕。

2024年由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与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慢性腹泻是HIV感染者在进入艾滋病期的常见表现之一,这与病毒对肠道免疫系统的破坏密切相关。

为何这些迹象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因为它们太“平常”了,平常得像一场简单的感冒,一次辣椒吃多的火气大。再加上部分感染者体质较好,即便病毒潜伏,也不会立即出现严重症状。

这样一来,很多人便“误以为一切无恙”,甚至拖上几年都未检查。

此外,社会上对HIV的误解和偏见,也让很多人不敢面对、不愿体检。“我又不乱来,怎么会得?”、“别人说我干净得很,才不会有这种病!”这些话语就像一堵堵心墙,把人堵在了真相之外。

不同人群如何科学应对?

针对年轻人群,尤其是大学生与初入职场者,应加强科普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2,000家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完全无需担心隐私问题。

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应通过村医宣教、广播、社区义诊等方式普及相关知识。2023年《健康中国行动》报告指出,中老年HIV感染者比例在逐年上升,关键在于“信息滞后”。

孕产妇群体也是重点关注人群。国家卫健委早已实施“预防母婴传播”的系列政策,所有孕妇在产检时都会免费进行艾滋病筛查,并有专门的咨询服务。

国外研究给我们什么启示?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一项为期10年的随访研究指出:在HIV感染初期就开始干预者,其生活质量基本与普通人群无异,平均寿命差距不超过5年。而延误诊断超过3年者,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70%以上。

也就是说,及早发现,远比后期治疗更重要。就像老舍先生在《茶馆》中所写:“人心啊,最怕的不是痛,而是麻木。”疾病亦然,怕的不是复杂,而是被忽略。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检测?

如果你曾经有过不安全行为,比如无保护的性接触、共用针具,或者存在纹身、穿耳等行为,又出现上述4个症状中的任意一个,哪怕只是轻微的,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测

HIV检测方法目前已非常成熟,窗口期也大幅缩短,通常在感染后2~4周即可检测出。

健康提示小贴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24年的健康图谱中提出了一种“健康自查模型”:“三问三看”

问自己是否有过高风险行为?

问自己是否近期身体出现异常变化?

问自己是否了解检测途径?

看是否精神状态持续低迷?

看是否体重明显下降?

看是否频繁感冒、腹泻或皮肤病?

若三问三看中出现两项以上“是”,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咨询。

结语:

艾滋病的防控,归根结底不是医学问题,而是认知与态度的较量。它不挑人、不认脸,只看你是否警觉。不要以为事不关己,也不要讳疾忌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中国HIV/AIDS疫情报告[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4.

[2]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HIV感染者早期常见症状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 41(10): 629-634.

[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会. HIV与口腔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2): 89-9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