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失眠是压力大、情绪焦虑或手机刷太久的产物,但一个不那么常被提及的事实是:有时候,睡不好觉,不是“心”的问题,而是“身”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身体里某些关键营养的“掉线”在作怪。
很多人以为,失眠是压力大、情绪焦虑或手机刷太久的产物,但一个不那么常被提及的事实是:有时候,睡不好觉,不是“心”的问题,而是“身”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是身体里某些关键营养的“掉线”在作怪。
一项发表于2023年的研究中,调查了超过8000名成年人,结果显示:在睡眠质量较差的人群中,超过65%的人存在至少一种微量营养素缺乏。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某种身体“信号”的体现——当营养供不上,神经系统就像断电的灯泡,时亮时暗,睡眠自然也就难以稳定。
失眠,是一种“看不见”的疲惫。它不总是表现为整晚清醒,也可能是半夜易醒、入睡困难、梦多频繁。
有人以为只要靠意志力“躺平”,就能恢复如初,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揭示:睡眠,是人体精密调控下的一套生物化学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几种营养物质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是调节神经、合成激素、稳定情绪的基石。缺了它们,就像做菜没放盐,味道再好也不完整。
第一个上榜的,是镁。这个经常被忽略的矿物质,其实是神经系统的“稳压器”。它参与调节一种叫“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递质,GABA的功能是让大脑“安静”下来,减少神经过度兴奋。
当体内缺镁时,神经就像踩了油门的车,刹不住,睡眠当然就难以启动。
有趣的是,现代人缺镁的概率远超预期。一项发表于2022年的营养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城市居民每日摄入的镁不足推荐量的70%。
这与快节奏生活中精加工食品摄入过多,蔬菜坚果摄入不足有直接关系。
另一个关键角色是维生素D。很多人知道它对骨骼有好处,却忽视了它在睡眠中的作用。维生素D实际上也参与调节褪黑素的合成——这个“催眠激素”只有在黑暗中才分泌,负责让我们产生睡意。
如果维生素D不足,即使夜幕降临,大脑也可能不分泌足够的褪黑素,导致生物钟紊乱。
曾有一位北方城市的中学老师,冬季长期失眠,白天头昏脑涨。检查却发现血清维生素D严重不足。
她平时日照时间短,饮食也偏重碳水,忽略了深海鱼类和蛋黄的摄入。调整饮食结构并增加户外活动后,她的睡眠状况显著改善。
第三位被低估的“睡眠守门员”是维生素B族,尤其是B6和B12。它们是神经递质合成的原料,比如血清素、多巴胺这些“快乐分子”,都离不开B族维生素的参与。
当B族维生素不足,大脑就像失去了“润滑油”,既不快乐,也不容易入眠。
医生们在门诊中经常遇到一些年轻人,饮食极度单一,比如只吃外卖、几乎不吃动物肝脏、粗粮、绿叶蔬菜。
表面上看起来精神还好,但一做血液检查,B族维生素水平普遍偏低。这些人往往白天精神倦怠,晚上却怎么也睡不着,陷入一种“安静不了”的状态。
更令人意外的是,钙也与睡眠息息相关。钙不仅仅是骨骼的主角,它还参与控制肌肉放松和神经传导。
当钙摄入不足时,肌肉可能在夜间频繁抽动,造成浅眠。有时候我们半夜惊醒、腿部抽筋,可能就是身体在用自己的方式“喊话”:我缺钙了。
这种营养失衡在不同人群中并不平均。一项2024年的研究指出,夜班工作者、素食者、过度节食者、长期处于压力中的白领群体,营养缺乏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他们往往在“看起来很健康”的外表下,藏着一副“营养贫瘠”的身体。
这就像一台高性能的跑车,如果油量不足、机油失衡,再好的引擎也无法顺畅启动。人体的睡眠系统,同样需要均衡的“养料”支撑。
不是所有失眠都能靠冥想或白噪音解决,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安眠曲,而是一碗富含镁、钙、维生素D和B族的晚餐。
有趣的是,某些地区的“长寿村”居民几乎没有睡眠困扰,调查后发现,他们的饮食中天然富含这些营养素:粗粮、豆类、野菜、晒干的小鱼干、发酵的豆制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食材,其实是天然的“睡眠营养包”。
医生们在临床中也发现一个趋势:用药物“压”住睡眠问题的效果越来越有限,反而是通过营养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取得的改善更持久、更稳定。在他们看来,失眠是一种全身“失衡”状态的外现,而不只是大脑的“故障”。
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总是太亮,可能不是灯泡的问题,而是窗帘没拉好,或者阳光太猛。睡眠问题也是如此,找到根源,调整“光线”,才是长久之计。
所以,当你再一次在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不妨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今天,吃得对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任何一款助眠APP、任何一个放松技巧都要来得根本。
睡眠,不只是夜晚的事,更是白天的积累。
参考文献:
[1]刘芳,王红.我国城市居民镁摄入水平与睡眠质量关系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05):529-534.
[2]张萌,李俊.维生素D水平与成人睡眠质量的关联研究[J].临床营养杂志,2024,32(02):150-154.
[3]王志强,赵立宏.维生素B族缺乏与青年人群失眠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0):1185-119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曹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