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被收容救治的亚洲象正在觅食。徐鑫雨 摄
今天
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今年的主题为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呼吁大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创和美永续之路
凝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
云南
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几乎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极地和沙漠外的
所有生态系统类型
这里藏着全国
最硬核的“托儿所”——
大象宝宝实现“奶瓶自由”
“极度濒危”物种“开枝散叶”
“花宝宝”们尽享VIP待遇
……
网友热评:
“别的不说
照顾‘宝宝们’
云南是真的有一套”
“动物托儿所”
亚洲象“幼儿园”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被收容救治的亚洲象正在觅食。徐鑫雨 摄
在这里
每头被收容救助的野象
都有自己的故事
更有着一群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精心照顾亚洲象的“象爸爸”
亚洲象和“象爸爸”们。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供图
“象爸爸”王波给羊妞喂食胡萝卜。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网红小象”龙龙,在这里实现了“奶瓶自由”,保育员24小时哄睡、羊奶胡萝卜管够;“象爸爸”在给龙龙体检。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放归后的阿宝在野外活动。图源:新华网
如今
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大趋势下
云南亚洲象种群正进入快速增长期
象群出现了“婴儿潮”现象
调查显示
云南野象数量稳步增长
已从1976年的140多头
增长到2023年的300多头
网友:
“云南带娃,靠谱!”
山脚“动物托儿所”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青山脚下
藏着一个“动物托儿所”——
这里住着
59种459只“特殊住户”
从会“唱美声”的东白眉长臂猿
到自带“烟熏妆”的蜂猴
每个“住户”都有一段逆袭故事
每天上午,东白眉长臂猿幼崽春禾开始了惬意的一天:
穿尿不湿、喝羊奶粉、吃香蕉泥,还能跟着妈妈学攀爬。这个出生时仅400克的“糯米团子”,如今已长到1000克,成为中心第3只通过“人工与母猿混养”模式保育存活的东白眉长臂猿。
保育室里的春禾。王世蕊 摄 德宏州委宣传部 供图
穿过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饲养园区的大门,好似闯入动物版“向往的生活”:
在攀爬支架上活动的蜂猴。石喃喃 摄 德宏州委宣传部 供图
刚满月的春禾在喝羊奶粉。王世蕊 摄 德宏州委宣传部 供图
“植物托儿所”
植物界的“超级保育园”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胡妤雅 摄
这里没有萌萌的奶瓶和尿不湿
却收集保存着各类野生生物
种质资源2万余种、30余万份
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万余种、约10万份
保藏量居亚洲第一
小朋友在种子博物馆内参观种子标本。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绿树红花掩映间
一座红白相间的建筑静静矗立
上万种野生植物“种子宝宝”
在这里安睡栖身
2000多种种子标本
在透明亚克力柱组成的“蒲公英”里
散发着微微光芒
种子博物馆内亚克力柱种子展示墙。胡妤雅 摄
就地搭建古树“婴儿床”
发现“松宝宝”,就地保护!
20世纪90年代初
科研人员在云南昭通巧家县山坳中
发现了仅存于此的珍稀树种——
巧家五针松
这一“松界大熊猫”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
野生植株仅存35株
一度濒临灭绝
巧家五针松幼苗。张顺富 摄
自发现以来
当地联合科研机构
火速启动“抢救计划”
对野生植株实施全天候就地保护
严防盗伐与栖息地破坏
深入悬崖峭壁采集种子
攻克发芽率不足1%的技术难关
通过幼苗栽培、种群回归、近地与迁地移植
织就一张“立体保护网”
巧家五针松树苗。闫科任 摄
30年磨一剑
“硬核保育”终见曙光——
巧家五针松实现了“种群逆袭”
截至2024年
累计人工繁育超8000株
如今“松宝宝”
从发现时的30多株野生植株
已经繁殖了三代啦
网友直呼:
“从35株‘独苗’带成8000株‘大军’
云南‘带娃’属实拿手!”
“花宝宝”的VIP待遇
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陈飞 胡妤雅 摄
育苗“新生儿监护”超用心
脱毒种苗经组织培养技术
“克隆”扩繁
基因纯正、抗病性强
鲜切花采后立即进入预冷库
4℃低温锁鲜
再经分级包装线“体检”
淘汰率精确至0.1%
工作人员正在监测花卉产业园2号温室大棚内的水肥EC值和pH值。陈飞 胡妤雅 摄
产业园内
年产出近1亿枝鲜切花
四成直供海外
永生花系列产品
通过脱水、染色等22道工序
身价翻涨10倍
化身“永不凋零的浪漫”
网友惊叹:
“这哪是种花?
分明是高科技‘养娃’!”
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对玫瑰鲜切花进行筛选。陈飞 胡妤雅 摄
-知道多一点-
近年来,为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制度基础,云南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更新发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系列规划计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云南重点保护物种数量稳定增长。云南已记录生物物种25426种,物种数居全国之冠,各大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云南现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分别占全国的48.1%、56.3%。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212种、保护动物65种。亚洲象数量增加到300多头,滇金丝猴数量增加到3300只左右,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华盖木、漾濞槭等6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全省85.78%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如今,云南省建立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746种30.8万余份,其中植物种子占全国总数的36%,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源头支撑。作为大型真菌和野生药材分布中心,目前,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约占全国的90%、世界的43%,查明天然药物资源65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以普洱茶、有机茶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以花卉新品种研发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以跨境冷链为纽带的开放农业,共同构建起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理解。
来源: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