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时间线上来说,苏东坡和李劼人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二者如何发生关联?这一点,要从两人兼具的“人民性”“家国情怀”说起。
锦水是成都人的母亲河
更是天府文脉的连接线
苏轼和李劼人分别牵着两头
构建了一条清晰度极高的
文化传承线
5月21日
成都市东周社艺文美空间内
上演了一场精彩对话
探讨这两位
蜀地不同时代的文豪故事
本次活动以
“从苏东坡到李劼人
——锦水文脉深长”为主题
邀请到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
四川省作协创研室文学研究部主任崔耕
为线上线下观众们
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文学探讨
在他们丰富、幽默的讲述中
透过苏东坡与李劼人
与巴蜀大地发生的故事
呈现出四川文人的精神传统
本次活动由
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
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
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锦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锦江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成都阅读协会
成都音像出版社协办
壹
“人民性”和“家国情怀”
从时间线上来说,苏东坡和李劼人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二者如何发生关联?这一点,要从两人兼具的“人民性”“家国情怀”说起。
活动中,蒋蓝分享了他的观察。“尽管李先生的文章里几乎从未提到过苏东坡,两人似乎没有什么交集。但是岷江和锦江的文脉连通,把他们紧紧的连在一起。”蒋蓝说,他们所具有的“人民性”和“家国情怀”,是相通的。
“立德”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要的三大标准之一。回首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古代官场,没有一个人像苏东坡一样了不起。“无论他的官职有多高,无论他遭受了何种挫折,他始终用积极的入世精神投入到生活和社会中去。”蒋蓝说,这是因为苏东坡身上的“人民性”,即使在他被贬谪的时候,仍然能够做出伟大的事业。
李劼人也是如此。他是以通过文字为历史存照而写作的,具有雄心的作家,他要把整个近代四川的风云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作为副市长,他又对保护成都、保护成都古籍做出了伟大贡献。“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人民南路的规划,甚至人民南路二段种植的杉树,都是李劼人所留下的。”
在蒋蓝看来,苏东坡和李劼人在不同的时代完成了不同的使命,最大的受益者都是广大人民。
对谈中,主持人周东还与蒋蓝、崔耕就苏东坡的巴蜀文化根基如何影响李劼人对成都社会的书写?四川文人的“经世致用”精神如何演变?这种精神对当代作家有何启示等展开讨论。
贰
文学的在地性
从苏轼到李劼人再到当代四川作家,巴蜀文脉的核心精神是否发生嬗变?蒋蓝认为,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在他看来,文学的在地性值得一提。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停留在四川的时候并不多,但对成都充满向往和喜爱,尤其是他对大慈寺的情感相当深厚,不仅多次造访,将从凤翔淘的吴道子门板画捐给大慈寺,而且对那里的壁画赞不绝口、撰文颂扬,以“精妙冠世”高度评价。
在蒋蓝看来,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都和当地地理结构有关,文化的在地性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仅是苏东坡,在李劼人的作品里,也有很神妙的方言运用,传神地表达着成都的生活。
比如,油菜花一开,“晕黄晕黄的”,把阳光下刺眼的片片黄花场景带到读者面前。在他的作品中,大到风土人情,小到菜市路标,都用写实的手法如数家珍地讲述成都故事,让读者能够生动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崔耕补充,在她的观察中,现在文化的断裂有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四川方言是依靠文化积淀、传承及各民族融合长期形成的,但现在很多小孩不会说方言,这可能是一个遗憾。”崔耕认为,方言里藏着在地文化的密码和本地人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极具特色,值得传承。
据了解
此次活动是
品锦江系列读书会第三季第五场
作为锦江区打造的
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品牌
“品锦江”系列读书会
多次邀请国内知名文化专家
以丰富多样的形式
向线上线下观众
讲述精彩的锦江故事
以此呈现更生动立体的
锦江文化发展成果
惠及更多市民
来源:锦江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