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栏目致力于中医体质平衡、保健养生和呼吸系统常见病疑难病的预防治疗调理,介绍阴平阳秘健康生活知识,养肺护肺常识及肺康复。
诊室故事
林琳诊室
“医生,我的肺里长了几个结节,时常总觉得胸闷、背痛?是不是恶化了?”诊室里,50岁的张阿姨神色紧张,手里拿着一张胸部CT报告,语气里满是焦虑。
今年年初体检时,张阿姨被查出有肺结节,CT报告提示“双肺多发实性结节,直径大小约3—4mm”。起初张阿姨并没有在意,但最近几天却常感觉胸口发闷,左侧背部肩胛骨周围还有阵阵刺痛。会不会得了肺癌?在朋友的介绍下,张阿姨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林琳教授的门诊寻求帮助。
林琳教授详细询问:最近乏力吗?有痰多吗?饮食和睡眠怎么样?她连连点头,说最近总是没精神,偶尔咳白痰,吃饭也差。再看她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
结合病史与影像学表现,林琳教授判断,张阿姨的肺结节为Lung-RADs 2类结节,CT未见恶性征象,无肺癌家族史,经Block模型评估为低风险,考虑炎性结节可能性大,属于待观察的结节。
中医方面,结合舌脉和临床表现,林琳教授考虑她属于“气虚痰瘀证”。肺气虚弱,痰湿内生,郁久化瘀,气机不畅,故见胸闷背痛、乏力咳痰等表现。基于此,林教授予以益气健脾、化痰散结的中药调理,并叮嘱定期复诊。
坚持调理一个多月后,张阿姨感觉胸闷、背痛等症状都消失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只是最近还有些怕冷,睡眠也不太好。林教授详细问诊后,给她制定了下一阶段治疗方案,并叮嘱她继续她从生活方式、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长期调养,助力改善体质,消散结节。
那张阿姨的背痛,真的和肺结节有关吗?什么样的人属于“气虚痰瘀型”?这类人群又该如何调理?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说说。
背痛、胸闷,真的就是肺结节引起的吗?
许多体检查出肺结节的朋友,常常出现胸闷、胸痛或背部不适,于是不禁担心:是不是肺结节恶化了?
从西医角度来看,多数肺结节体积较小,位置深藏肺实质中,本身并不会引起明显疼痛或压迫症状。但如果病人处于长期焦虑、睡眠差、肌肉筋膜紧张状态;或肺部CT见合并有局部炎症、瘢痕粘连;又或结节较大且靠近胸膜,刺激到胸膜感受器;就可能会出现“功能性”胸背部不适,并非结节恶变的表现。
而从中医角度看,肺为气之主,肺气虚则推动无力,痰湿易聚;久之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则可出现刺痛、胀痛、胸闷等症状。这就是“痰瘀阻络、气机不利”的疼痛机制。
你是“气虚痰瘀型”吗?这些表现要留心
在门诊中,常常见到像张阿姨这样的肺结节患者,这类人因为气虚推动无力,痰湿内生,又缺乏运动、情志不畅,导致痰湿与瘀血互结,时间久了,就可能形成肺结节。从中医的角度,称之为“气虚痰瘀型”肺结节。
“气虚痰瘀型”人群常见症状包括:
胸闷隐痛,或背部刺痛;
气短乏力,易疲倦;
咳白黏痰,咽中不爽;
面色偏暗,或见瘀斑、黑眼圈;
情绪低落,或思虑过度。
这类人即使结节不大,但症状可能比别人明显。中医调养时,宜“扶正祛邪”并举,采取“补肺脾,调气机,化痰瘀”的方法,常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改善体质、稳定结节。
日常生活可以如何调理
1.饮食调养
气虚痰瘀型肺结节人群可以多食用益气健脾、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的食物。注意少食肥甘厚味、油腻、奶酪、甜品等易生痰食物。忌暴饮暴食,三餐定时,保持胃气运化。
日常可选食材:
益气健脾:黄芪、党参、山药、扁豆等。
化痰祛湿:陈皮、茯苓、白萝卜等。
活血化瘀:丹参、三七粉、桃仁等。
推荐食疗方
猫爪草茯苓鸡汤
材料:猫爪草10克,茯苓15克,鸡肉300克,生姜3片,盐适量。
做法:猫爪草和茯苓洗净,提前用清水浸泡10分钟;鸡肉切块,焯水去血沫;将所有材料放入炖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炖1-1.5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功效:补肺健脾,祛湿化痰,活血散结。
2.起居调养
(1)适度运动:如太极、八段锦、“宗元养肺功”等,帮助气血流畅、增强肺脾功能;
(2)静心调气:每天抽出10~15分钟做深呼吸训练、冥想、听轻音乐,疏解压力,宁神养肺;
(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与过劳;
(4)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思虑伤脾、忧郁生瘀。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79年,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中医优势专科,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肺病)诊疗中心、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单位。
专科构建了“五位一体”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整合了呼吸内科、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肺功能科、支气管镜介入中心、科研创新团队及慢病管理门诊,形成了覆盖呼吸疾病全生命周期的精准防治网络。针对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肺结节、间质性肺病等常见及疑难病,制定了独具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疗效显著。
专科首创以慢阻肺为重点的“培扶宗元”学说,创编了康复锻炼的“宗元养肺功”,研发出健脾益肺颗粒、升芪益肺颗粒等系列院内制剂,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临床和学术水平在全国中医院处于领先地位。
供稿 |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黎尚钊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