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气温变化和人员流动增多,新冠病毒又开始悄然活跃。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疫情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全国多地新冠感染率出现小幅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已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感染。面对这一情况,我们不必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气温变化和人员流动增多,新冠病毒又开始悄然活跃。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疫情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全国多地新冠感染率出现小幅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已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感染。面对这一情况,我们不必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门诊,最近就诊的患者比往常增加了近30%,其中不少是新冠复阳患者。一位76岁的李老先生,本身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在感染新冠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肺炎,不得不住进ICU进行治疗。像李老先生这样的高危人群,在新一轮疫情面前更需要格外警惕。
《中华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依然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变异性,特别是在人群密集场所和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中,传播风险显著增加。那么,面对可能到来的新一轮疫情,哪些人群最危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防护?
第一类: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者,感染新冠后重症率高出普通人群5-10倍。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出现重症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再加上许多老年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容易引起基础疾病加重甚至失控。
某三甲医院最近收治的一位68岁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不仅出现了典型的呼吸道症状,还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酮症酸中毒,经过两周的积极治疗才逐渐康复。因此,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必须做好全方位防护。
第二类:孕产妇和婴幼儿。孕妇感染新冠后,可能会增加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风险。而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旦感染可能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发布的指南明确指出,孕妇感染新冠后发生重症的风险比同龄非孕女性高出1.5倍,因此孕产妇群体需格外注意防护。同时,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
第三类:免疫功能低下者。这类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正在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等。《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新冠后病毒清除时间显著延长,平均比正常人群长7-10天,这不仅增加了重症风险,还可能导致病毒变异。
"免疫系统就像我们身体的防火墙,一旦这道防线失守,新冠病毒就可能长期驻留在体内,不断复制变异,甚至产生耐药性。"——《中华医学杂志》
1. 科学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许多人认为疫情已经过去,不再需要佩戴口罩,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口罩可以将感染风险降低80%以上。对于高危人群,在公共交通、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仍然建议佩戴口罩。
特别提醒,口罩不能重复使用,一般医用外科口罩使用4-6小时后应更换。另外,口罩佩戴要规范,确保完全覆盖口鼻,贴合面部轮廓,避免空气从边缘渗入。
加强个人免疫力。《中国营养学杂志》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低下与新冠感染风险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适当晒太阳(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每天15-30分钟,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同时,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都能有效提升免疫力。3. 保持居家和工作环境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中国疾控中心研究显示,在密闭空间内,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在空气中停留数小时。因此,即使在寒冷季节,也要保持定时通风的好习惯。如条件允许,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辅助过滤空气中的病毒颗粒。
做好个人卫生。《中华医学杂志》指出,新冠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因此,勤洗手、少触摸公共物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关键行为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搓洗至少20秒,特别注意指缝、指甲缝和手腕处的清洁。5. 关注自身健康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新冠早期症状可能与普通感冒相似,如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或味觉丧失、腹泻等特殊症状。《中华医学杂志》研究发现,约有15%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出现了嗅觉或味觉异常。因此,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特别是伴有嗅觉或味觉丧失,应考虑新冠感染可能,及时就医并进行核酸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新冠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要抱着"扛一扛就过去了"的侥幸心理。早期干预可以大大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新冠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症状,这被称为"长新冠"。《中华医学杂志》的调查显示,约10%-30%的新冠患者在急性期后会出现长新冠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呼吸困难等。
因此,预防新冠感染,也是预防长新冠的最佳方式。
对于已经出现长新冠症状的患者,建议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进行系统评估和针对性治疗。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减轻心理压力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有助于长新冠症状的缓解。
端午节将至,人员流动增加,病毒传播风险上升。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个人防护,特别是上述三类高危人群,更要格外小心。科学防疫,不恐慌不松懈,我们定能安全度过疫情高发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营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国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指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冠防护建议》
来源:简单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