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旅行途中读完了格拉德威尔的新书《引爆点的复仇》(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读过他此前书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格拉德威尔同时是讲故事和交付方法论的高手。“一万小时理论”就是因为他在《异类》里的讲述,成为一个流行理论。
在旅行途中读完了格拉德威尔的新书《引爆点的复仇》(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读过他此前书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格拉德威尔同时是讲故事和交付方法论的高手。“一万小时理论”就是因为他在《异类》里的讲述,成为一个流行理论。
1.
《引爆点的复仇》,可以理解为格拉德威尔成名作、超级畅销书《引爆点》的续作。这本书也是在讨论流行的问题。
《引爆点》出版时,“ 它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符合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的气氛。2000年是一个乐观的时代。新千年已经到来。犯罪和社会问题得到了控制。冷战结束。我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如何促进积极改变的方案——找到小事改变大局的方法”…“在社会流行中,小事可以产生重大影响。”
25年之后,格拉德威尔说,他发现了“引爆点的复仇”:用来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工具,也可以被用来让世界变得更差。
具体而言,他认为,会有人找出能够影响流行的方法,然后用它来改造社会。改造的方向,可能是对社会整体而言并不那么有利,但却能够满足部分群体的偏好或利益。比如引爆流行的方法,用来卖运动鞋可能无伤大雅,但如果是用来出售成瘾性药物,结果就是今天美国的芬太尼危机。
2.
首先,格拉德威尔用各种研究指出,人的行为存在区域差异,“行为模式以有时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方式依附于地点。”
比如一位社会科学家详细研究了美国不同地区的医疗数据,结果发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医院的医疗支出存在差异,而且是巨大的。这种差异并不遵循任何明显的逻辑。比如,在某些区域的医院,痔疮切除手术比其他区多 5 倍。在某些区,接受阑尾切除手术的几率比其他区高 3 倍。”
两个相隔16公里的小镇,其中一个小镇的孩子,70%在15岁的时候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另一个小镇只有20%的孩子在15岁时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而这两个小镇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很相似。
再举一个数据的例子,医生在病人生命最后两年看望病人的次数。2019年,美国全国的平均值是54次,在明尼阿波利斯是36次,在洛杉矶是105次。
包括有些学校孩子接种疫苗的比例,相比于其他地区,差异会非常大。
所以,孟母三迁是有道理的。同样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社区、一座城市的行为表现,可以跟生活在另一个社区、另一座城市完全不同。
这种区域差异表明,背后一定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格拉德威尔想要剖析的社会工程问题。
3.
在格拉德威尔版的社会工程学里,影响人们的观念、想法和行为,成功改造社会,三个因素至关重要:群体比例、overstory(宏观叙事)和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少数人。
群体比例的变化有一个引爆点。比如在美国人们讨论很多的黑人和白人社区分化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当黑人开始搬进一个白人社区的时候,白人邻居会陆续搬走,造成这个社区完全变成黑人社区。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种族融合。
书里有一个例子:1955年时,第一户黑人家庭搬到了一个名叫罗素伍兹的白人社区。3年后,这个社区里有60%家庭是黑人家庭。10年之后,90%的家庭都是黑人。
亚特兰大这座城市也是,1960年代,有6万白人从亚特兰大搬走,当时亚特兰大人口是30万。到了1970年代,又有10万白人从这座城市离开。
社区和城市居民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引爆点(或者说临界点)。一直以来的全白人社区,过了一个临界点后,就会无可挽回地变成黑人社区。这就造成了种族主义的重新抬头。激进的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反对自己的社区搬进黑人。
但是,即使是激进到可以采取暴力手段反对社区搬进黑人的白人,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和黑人邻居共处。他们只是担心那个结果:社区里黑人邻居越来越多,导致他们不得不搬走。
所以,要是社区里的黑人邻居比例在一个恰当的数字,社区其实是白人可以接受、不会搬离的。这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只不过,过了某个点之后,情况变化,越来越多的白人会离开。
格拉德威尔经过研究之后认为,这个点应该是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当一群曾经无足轻重的外来者加入某个群体,并占到了该群体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时,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社会科学家提出了“魔力四分之一”的说法。也就是说,当反对者的数量达到25%时,群体的共识就会瓦解。
所以,社会工程的关键在于,“如果(社区)真的在某个特定数字附近会发生急剧变化,那么就必须绝对确保永远不会达到这个数字。”
格拉德威尔说,在私底下,类似的社会工程已经是美国建制派的核心活动之一。
比如常春藤大学的招生程序。以哈佛大学为例,有两种招生程序,一种是凭借成绩择优录取;第二种是所谓的 “ALDCs”,即运动员、校友子女、院长关注名单和教职员工子女。ALDCs学生占哈佛大学学生总数的 30%。哈佛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持群体比例。
另一所知名大学加州理工采用的是比较彻底的择优录取方式,他们不会优待运动员、校友和捐赠人子女。结果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亚裔学生比例从1992的25%左右,一路上升到接近45%。(可能是因为亚洲人真的很擅长考试)而哈佛大学多年来各个种族的学生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亚裔一直在17%左右。
格拉德威尔说,哈佛大学的第二种招生程序,包括哈佛大学优先招聘运动员,正是哈佛保持群体比例的一种机制。
4.
影响社会流行的第二个要素,格拉德威尔称之为overstory(宏观叙事)。
Overstory其实是一个生态学中的专业词汇,它是森林里最高的树木层,可以直译为“上层树冠”。上层树冠会影响到森林里其他植被。
格拉德威尔用这个词来表示某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叙事或者价值观。“宏观叙事弥漫于空气中,容易被人忽略,因为我们太专注于眼前事。宏观叙事非常非常强大。”(The overstory is made up of things way up in the air, in many cases outside our awareness. We tend to forget about the overstory because we’re so focused on the life going on in front of and around us. But overstories turn out to be really, really powerful.)
宏观叙事会产生具体影响,能塑造人的行为,且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The overstory is specific. It is tied to a place. It is powerful. It shapes behavior. And it does not emerge out of nowhere. It happens for a reason.)
在更为宏观的层面,overstory有点接近于德语里的Zeitgeist(时代精神)。
格拉德威尔举了个例子,美国人对犹太集中营和大屠杀态度的变化。历史学家和大屠杀幸存者科曼在1970年时说:很少有书籍提到“奥斯维辛”或“集中营”。在那之前,甚至犹太人自己都不太愿意提这段历史。他们想要的是忘记过去、迅速融入新环境。
当时的overstory是:“集中营里发生的事情太可怕了,甚至超出了最夸张的想象,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前看。”
《新共和》杂志做了一张图表,显示大屠杀和Holocaust这两个词在过去 200 年间的印刷次数,一直到1978年,曲线线基本上很平稳,到1978年之后,曲线开始陡峭上升。
1978年发生了什么呢?NBC的两位高管用了两年时间制作的一部剧集在1978年播出,名字叫《大屠杀:韦斯家族的故事》。这部剧大部分场景在奥地利的一个集中营拍摄,讲述一个富有的柏林犹太家族和一位纳粹官员的故事。剧在1979年4月16号播出,连续播了四个晚上,当时美国有一半人(1.2亿人)看了这部剧。
在那之后,关于大屠杀和集中营的叙事就变了。
格拉德威尔说:这是讲故事的人能做的,他们能改变宏观叙事。(That’s what storytellers can do.Then can change the overstory.)
5.
第三个要素是:极少数人会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
格拉德威尔采访过一个名叫斯特德曼的科学家。斯特德曼发明的汽车尾气探测器能精准测量出马路上开过的汽车排放的尾气。结果他发现,汽车尾气排放遵循着一个少数法则:一个非常小的群体造成了非常大的问题。比如,2006年的美国丹佛,5%的机动车排放了55%的汽车尾气。
他说,在任何城市,约10%的车辆会导致50%以上的汽车空气污染。
还有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如果罗马10%的汽车变成电动车,罗马的空气质量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如果只要求前1%的污染者改开电车,污染量会减少相同幅度。
格拉德威尔说,城市空气污染是极少数人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的完美例子。但是,没有人愿意针对这种不对称性采取行动,我们表现得好像这是我们所有人造成的问题。
在阿片类药物上瘾问题上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流行病学家Mathew Kiang估计,排名前1%的医生给病人开的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占所有阿片类药物剂量的49%。极少数喜欢给病人开阿片类药物的医生,开出的阿片类药物剂量,是普通医生的1000倍。
6.
引用格拉德威尔的总结:“流行是有规则的。它们有边界。它们受overstory的影响。当达到一个引爆点时,变化就会发生——而且我们有可能知道引爆点何时何地出现。它们由极少数人推动,这些人可以被识别出来。
控制流行的必要工具就摆在桌子上,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让不择手段的人拿走它们。或者我们可以自己拿起它们,用它们来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社会工程的三要素:群体比例;overstory(宏观叙事);极少数关键人。
来源:财富吹哨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