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开始,跟身边的朋友聊她一天喝多少奶,吃多少辅食,拉的粑粑什么颜色形状;
自从当了妈妈,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拿女儿说事。
最开始,跟身边的朋友聊她一天喝多少奶,吃多少辅食,拉的粑粑什么颜色形状;
大一点,就是幼儿园里多调皮,不午睡拆床上的草席,被老师约谈好几次;
如今她上一年级,我更是如数家珍把她掉了几颗牙,每天在学校干了啥,跟同学相处怎样……一五一十跟闺蜜们说。
不止一次说她爱臭美,小小年纪就偷偷涂指甲油,被我发现后如何被我调侃数落。
老实说,跟别人说这些话时,我丝毫没觉得有什么。
小孩嘛,不懂事,妈妈们聚一起聊他们的糗事、私事,没什么。
结果有次带女儿出去聚餐,朋友突然当众问她:
“听你妈妈说,班上有小男生喜欢你,老送你糖果吃,你会不会很开心呀?”
猝不及防,女儿压根没料到跟我强调要保密的事被传开了,当场小脸一沉,秒变社恐,什么话都不说。
回家路上,我有点不开心,说她怎么能摆臭脸。
这一说,点燃她的炸药包,她顿时跟我急起来,问我怎么能不守信,跟别人说她的事。
我不以为然,说她小气、敏感,还告诉她谁家父母不分享自己孩子的事,别人小孩的八卦我也听了不少。
而女儿说了一句气话,狠狠给我上了一课:
“你太讨厌了,我以后不跟你说我的事了,免得你大嘴巴,什么事情都往外说。”
难道我做错了?
看到女儿接下来好长一段时间对我的冷漠、排斥,我意识到:
原来做妈妈,真不要轻易跟别人聊孩子这些隐私。
否则伤害了孩子,破坏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能还浑然不知。
别公开聊孩子的学习
尤其是成绩和排名
发现没,一堆父母凑一块,话题最后都跟自家孩子有关。
其中一定离不开“你家孩子上什么学校”“老师严不严”“期末多少分”“学习成绩如何”……
说着说着,就成了攀比、拉踩大会。
名列前茅的孩子,给父母脸上争光添彩;成绩一般的,就是父母嘴里奚落和吐槽的重点对象。
有次回老家喝喜酒,同桌的亲戚们一个劲问,大城市教育是不是很卷,孩子是不是回回考100。
其实大家并不真关心这些问题,不过是借机横向对比下孩子的教育和水平。
一位表姐听到有孩子语数英从未掉出前十,满脸惶恐和担忧。
不停念叨她家老二太蠢了,26个英文字母根本背不全;
作业本的字写得跟虫爬的一样,歪歪扭扭,还挤在一块;
给他花钱报各种学习班,别人都学得好,就他进度跟不上,考了全班最后一名。
一想到儿子远远落后其他同龄人,表姐瞬间“祥林嫂”上身,开口闭口就是“老二没救了”“这样下去别说上大学,连高中都上不去”。
虽然和她儿子接触不多,但听完她的评价,大家下意识对她儿子有不大好的印象。
孩子们一起玩,大家不约而同会怠慢和冷落她儿子,都去找长辈提到的成绩好的学霸小孩。
看到表姐儿子独自坐在角落,没人愿意跟他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被父母公开自己的学习情况,不管好与坏,很容易被旁人自动划分为三六九等。
即便大家并非有意而为之,可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观念,潜移默化下就把孩子标签为“差生”或“优等生”。
当下孩子可能觉察不到什么来。
但时间久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和能力跟别人不一样,慢慢就习惯用外界的评价来定义“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自我评价差的,陷入“不如人”的思想怪圈中,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没用,干脆早早放弃。
至于那些成绩还不错的,不会因此多了自信,反倒加剧心理压力,暗自要求自己不能考砸,不能让别人失望。
看,分数的多少,就这样成为束缚孩子的紧箍咒;排名的高低,时刻影响他起伏的心情。
别调侃孩子的外形
特别是缺点和不足
我们这代父母,大多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会关注孩子长得好或不好,一不小心,就把对孩子外形的担忧、不满公然暴露出来。
结果,那个被妈妈嫌弃“嘴巴太大”“鼻子太塌”“眼睛眯成一条缝”的“丑”孩子,站在人群中,愈发没有自信和光彩。
看过一个视频。
一位成年女孩在节目上跟妈妈说,自己黝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在国外,可是“美女”的标准。
妈妈听完立马扭过头,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冷冷地说一句:
“你从来都不是什么美女。”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没错,妈妈还不断爆料,盘点她的“黑”历史:
“你一直都是个小黑妞、小丑妞,我们会说你是猪拱嘴,像猪嘴一样的感觉。”说完,还生动形象地模仿了“猪撅嘴”的样子,自个儿在原地笑个不停。
或许在妈妈看来,讲这些是为了让女儿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别盲目自信。
可她分明看不到,女儿强颜欢笑下,深藏在内心隐秘处的苦涩和酸楚。
长得美或丑,高或矮,这些本身先天决定的。
就算自己皮肤黝黑,个子矮小,身形单薄,不符合主流的审美标准,也听不得生养自己的至亲拿这些来曝光、调侃。
畅销书《原生家庭》里有句话说: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
一个孩子,如果总被父母公然调侃自己哪些长不好,有缺陷,他会出于本能认为,所有人都这么看他,议论他。
明明很普通的特征,却被渲染得不堪入目;
本不觉得哪里不足,却在父母的过度曝光下,缺点被无限放大,原本微不足道的小黑点,成了笼罩自己整个世界的污迹。
这种父母不经意提到的谈资,就像扎进他人生的一根刺,怎么拔都拔不掉。
一遍遍提醒他哪哪不好,进而演变成挥之不去的外貌焦虑,禁锢他的后半生。
别透露孩子的社交处境
比如遇到的人和事
如果说,有些父母尚且能不炫耀贬低孩子的学习,不拿他的生理特征说事。
那有一种孩子的隐私,是大家说出口,都没觉察有问题的,那就是孩子的生存处境。
有位初中生在网上分享过困扰自己多时的问题:
“妈妈总到处跟别人说,我性格孤僻,交不到朋友,班上没人愿意跟我玩,我该怎么办?”
她从小内向,不爱说话,家里父母个性都很外向,尤其是妈妈,坐公车身边坐着个陌生人,都能聊个不停。
而她,通讯录里只有几个同学的电话,周末宁可宅在家或去图书馆写作业,也不怎么外出。
一对比,妈妈看她不跟同学玩,就很是焦虑,遇到熟人,会劈哩叭啦讲她的情况,反复强调她社交不行,不懂人情世故。
有些阿姨会自作主张到她家来,特地开导她,跟她聊天,言语间会提醒她要多出去交朋友。
可她很是心烦,自己又不是没朋友,只是不像别人那样,喜欢呼朋唤友,热热闹闹。
作为父母,我理解她妈妈的心情,怕她性格不讨喜,被人孤立。
但我更心疼这孩子,她就喜欢独处,觉得静静呆着最舒服。
结果妈妈不认同、不接纳,甚至觉得她人际关系有问题,这无形中会给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全盘否定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如果孩子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还好。
要万一他很在意自己“没朋友”,或者“别人不跟他玩”的窘迫处境,妈妈还不停将这种挫折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相当于在他的伤口上撒盐,次数多了,他再遇到类似的难题,会出于保护隐私,拒绝跟父母透露和倾诉。
身边有个男孩就是这样。
异性缘很好的他,经常收到女同学的礼物、糖果,结果妈妈喜欢跟朋友说他太受欢迎了,怕影响学习。
这让他很丢脸,像做错事一样,后来变得越来越冷漠,也不爱搭理人。
其实孩子跟什么人来往,如何跟别人互动,是他的私事,他个性的体现,无关好坏。
别总是拿来说,更不要“公然处刑”,避免给孩子烙上“社交问题”的印记。
如果孩子在社交中遇到困境、挑战,也请帮他保密。
私下里教他如何应对,比对他指指点点更重要,因为那是在守护他的尊严,对父母的信任。
经过一番认真的反省,我愈发明白:管住自己的嘴,是当妈最需要修炼的功课。
与此同时,也发现一个小问题:
自己之所以会口无遮拦传播孩子的私事,很大原因是,老公不太关注我的这些行为举止。
他听到我跟别人畅谈时,很少提醒我,以致于我不自觉犯了很多糊涂事。
既然发现问题,那就从我们大人做起。
跟老公沟通,明确我们作为父母的边界感后,我们决定一起好好学习如何智慧跟孩子相处,正确地关注孩子,陪孩子长大。
家庭教育只靠妈妈一个人时,容易出错很正常,关键时,还得夫妻双方互相打配合,同进退。
当孩子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父母看,我们就要对得起他这份信任。
站在他的处境,看到他的需求,用真正的关心和爱,替他守住一切,为他托底。
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都理应同心协力,一起尽心尽力,滋养孩子一生。
共勉。
来源:育儿新时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