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句俗语其实还有后半句。这个后半句,不但揭示了婚姻的真谛,而且蕴藏着古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古语常说的“一日夫妻百日恩”,无疑道尽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情谊。
然而,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句俗语其实还有后半句。这个后半句,不但揭示了婚姻的真谛,而且蕴藏着古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那么,后半句到底什么?又为何逐渐被人们遗忘?
众所周知,古语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其中的每一句,无疑都凝结着古人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
其中,“一日夫妻百日恩”流传至今,而关于它的起源,据说与西汉时期孝子董永的一段传奇婚姻有关。
提到董永,我们的脑海中中想必浮现出《天仙配》的神话传说。
董永虽然家境比较贫寒,但是有着淳厚的品性。
有一点需要强调,董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孝子,悉心照顾父母,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就算生活十分艰难,他仍然保持着积极昂扬的生活态度。
在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日夜侍奉汤药,一直守在榻前。
就算自己身心疲惫,也会在父亲清醒之时,用温和的话语进行宽慰,想要以此减轻的父亲的病痛。
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
他根本没有钱安葬父亲,毅然决定去有钱人家做家仆,以此来换钱治丧。
这种行为,不仅感动了许多百姓,还由此发生了一个打破界限的爱情故事。
原来,董永这份难得的孝心,竟然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
我们都知道,七仙女是玉帝的女儿。
当时,七仙女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偷偷下凡。
在天庭之中,私自下凡可是重罪。
但是,她并不害怕违反天条,一心想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个年轻人。
于是,她变为凡间的普通女子,来到了董永的家中。
当董永见到七仙女的第一眼,对其印象非常好。
七仙女觉得董永忠厚老实,为人真诚,确实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于是,她决定与董永结为夫妻。
然而,董永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
他认为家里一穷二白,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的生活,便连连推辞。
他对七仙女说道:“姑娘,我家徒四壁,如今更是勉强葬父,实在不愿耽误你。”
然而,七仙女的心意已决,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于是,她带着董永来到了村头的老槐树下,想让这棵槐树当“证婚人”。
那棵老槐树屹立百年,见证了无数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
七仙女对着这课老槐树真诚祈愿:若您认为我与董永有缘,便开口为我们证婚。
神奇的是,老槐树竟然真的开口了:“祝愿你们二人百年好合。”
董永感到吃惊,便在老槐树下与七仙女拜了天地,结为夫妻。
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甜蜜。
董永和七仙女相互帮助,董永努力做工,七仙女忙于家务,日子过得比较红火。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王母娘娘察觉了七仙女私自下凡的事。
她大发雷霆,立马派天兵天将将七仙女带回天庭。
分别之时,董永和七仙女非常不舍。
七仙女表明对董永的情意,永远也不会改变。董永也发誓:一定等你回来。
这段跨越天地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
人们羡慕他们的深情,传颂他们的故事,渐渐地,“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话便流传开来。
虽然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话传说,但它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相处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然而,这句古语提醒着我们,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用真心去珍惜彼此的感情。
关于这个古语的来源,还存在着另一种说法。
这一说法,与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的著作《救风尘》紧密相连。
在这部描述女性互助的杂剧中,赵盼儿为解救姐妹宋引章,劝说其丈夫周舍时说出 “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你可便息怒停嗔”。
随着《救风尘》在市井间广为传播,“一夜”逐渐演变为“一日”。
另外,“百夜”也成了“百日”,这句台词便脱离戏剧,逐渐成为百姓口中的俗语。
然而,很多人望文生义,将“一日”单纯理解为一天,“百日”真的理解为一百天,以为当了一天夫妻就有百天的恩情。
这种偏颇的解读,其实偏离了原意。
古语中的“日”并非是简但的时间概念,而是暗指短暂相处。
“一日夫妻百日恩”真正的含义,是夫妻之间一旦确定婚姻关系,尽管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仍然会产生深厚的情感,这份情谊足以铭记终生。
在古代社会,婚姻模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大多数夫妻婚可能没有见过面,拜堂成亲才是彼此相处的起点。
从陌生到熟悉,从相敬如宾到举案齐眉,许多婚姻的确是从“一日”开端。
为维系婚姻稳定,古人往往会将夫妻之情上升到道德高度。
“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话,是对婚姻责任的约束。
这个前半句告诉男性,就算夫妻相处时间并不长,也绝对不可以随便抛弃妻子。
而俗语的后半句“百日夫妻似海深”,则是对婚姻的升华。
如果说“一日”是缘分的起点,那么“百日”则表明着夫妻间的感情无法割舍。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这句俗语在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婚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用三十载的时间,深刻诠释了“恩深似海”的真谛。
他们既是恩爱的夫妻,也是彼此信任的知己。
后来,在玄武门之变前夕,长安城内的局势非常紧张。
但是,李世民正在前线部署兵力,长孙氏则在秦王府内稳定人心。
她亲自召见将领家眷,稳固家人的情绪。因为她坚定地认为李世民可以安然无恙,平安归来。
府中人见王妃如此从容,渐渐没有了惶恐之情。
后来,李世民果然取得了胜利,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于是,长孙氏被封为皇后。
她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她所穿衣物比较朴素,严格规定宫中的日常用度。
有一次,太宗想为她重修皇后寝殿。
她婉言拒绝了,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应当以身作则。
除此之外,长孙皇后最令人称赞的,是她对太宗的直言劝谏。
大臣魏征以刚直敢谏闻名,经常当众顶撞太宗。
一日,太宗退朝之后,一时间对魏征的言行感到愤怒。
长孙皇后力劝李世民:“如果君主圣明,那么臣子必然敢于进谏,魏征便是如此。”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加重用魏征。从此,君臣齐心,共同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终因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
李世民悲痛欲绝,亲自为她撰写碑文,并在宫中建起一座“瞭望塔”,每日登楼眺望长孙皇后的陵墓。
李世民与长孙氏,简直可以称为“古代模范夫妻”。
他们的婚姻超越了普通的儿女情长,是生活理念的契合,更是彼此的相识相知。
即便生死相隔,那份历久弥新的感情,仍然在如今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芒。
夫妻相处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绊绊,只有彼此真诚相待,才能产生深情厚谊,让爱情在岁月中越发醇厚。
来源:方圆讲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