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血糖稳不稳,很多人盯着晚饭和夜宵,其实忽略了最关键的一顿——早上起床后的第一口。
如果说血糖是一天节奏的指挥棒,那早餐就是它的第一拍。
不少糖尿病患者早起时血糖正常,可一顿“看起来健康”的早餐下肚,两个小时后,血糖值蹭蹭往上飙。
这并不是个例,大量临床数据显示,早餐后血糖飙升,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不稳的首要问题。
问题是,很多人自以为聪明,搞起了“清素早餐”,把鸡蛋、肉类统统砍掉,换成燕麦、玉米、全麦馒头、南瓜粥,再配点水果。
看起来清淡健康,其实往往是错打算盘。
在门诊里,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类人:血糖控制不理想,但自觉吃得特别清淡,每天三餐都像“素斋”,不沾荤腥。
这类人通常早饭吃得最素,不是粥就是菜包子,甚至有人直接空腹喝点蜂蜜水再出门。
结果就是,饭后血糖比前一天还高。有的病人会觉得冤,认为自己已经吃得够克制了。
但其实,克制过头了,反而让血糖起伏更大。这和很多人想的正好反过来。
糖尿病患者需要的是“吃对”,不是“吃少”,更不是“吃素”。
以燕麦粥为例,100克燕麦干冲成的粥,碳水含量超过60克。
这些碳水进去之后,消化很快,几乎没什么缓冲,直接导致胰岛素需求激增。
而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胰岛素需求突然上升。如果这时候不配合蛋白质或者脂肪类食物,血糖就像坐电梯一样往上走。
再加上很多“素早餐”缺乏饱腹感,过两个小时就饿了,只能加餐,又是一轮波动。
长期这样,不但血糖控制差,还容易诱发糖尿病并发症。更麻烦的是,有的人会因此调整药量,却始终找不到症结。
有人可能要问,那是不是早饭加点鸡蛋和牛奶就能解决?答案没那么简单。
蛋白质确实有助于稳定血糖,但如果摄入时间和形式不对,依然会起反效果。
研究发现,早晨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较差,哪怕是同样一顿饭,早上吃和中午吃的血糖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2021年一项发表在《Diabetes Care》的多中心研究指出,相比晚餐和午餐,同等热量和碳水的早餐,血糖波动更剧烈。
其原因之一是清晨的“应激激素”水平高,像皮质醇、肾上腺素都处于高峰,促进葡萄糖释放,这本就让血糖处在边缘状态。
一旦再吃高碳水、低蛋白的早餐,等于在火上浇油。
更出人意料的是,吃得太素,长期还会导致“肠道信号失灵”。
肠道菌群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观点。
但很多人不知道,素食者的菌群结构虽然不同于肉食者,但在长时间极低脂饮食条件下,一些关键的“调糖菌株”反而数量减少,
比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普拉梭菌)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阿克曼菌属黏液噬菌)这两种菌种,它们负责短链脂肪酸的合成,而短链脂肪酸正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物质。
简单说,越是怕高脂,越少吃脂肪,肠道里越少产出调节血糖的因子。
研究里看到,一组吃全素的人群中,空腹胰岛素水平反而比轻度混食人群更高,意味着胰岛素抵抗在加重。
所以真正对血糖友好的早餐,不是“清素”,而是营养结构“多样化”。
不同来源的蛋白质、适量脂肪、低GI碳水共同搭配,是比较理想的组合。
比如一份煮鸡蛋、一小碗黑豆粥、搭配拌菜或少量坚果,反而比一碗南瓜小米粥更不容易升糖。
有意思的是,在对比调查中,吃全素的人早餐摄入蛋白质的平均量不到12克,而普通饮食人群在21克左右,饭后两小时血糖差距最高能达到4.7 mmol/L。
这个数值,不亚于吃一块蛋糕和一块豆腐的差异。
另外,有一个很少被提起的现象叫“早餐延迟反应”。
一些糖尿病患者早餐吃得看似不错,饭后1小时血糖正常,2小时却大幅飙升。
这类波动一般和早餐中“慢释放碳水”单独摄入有关,比如红薯、玉米、荞麦等。
如果这些食物没有和脂肪或蛋白质共同进餐,释放速度依旧偏快,只是表现形式被掩盖。
医生在血糖仪数据中看到这种曲线时,通常都会追问早餐内容,但很少有患者意识到问题出在“吃得太健康”。
比早餐内容更被低估的是早餐的时间。现代人喜欢晚起匆匆吃一口,甚至干脆省了早饭。
但在2023年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指出,早餐时间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不亚于食物本身。
研究显示,早上8点进餐的人,与10点进餐者相比,前者的平均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了12%。
这个差距,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加药。
晚吃早餐,会干扰昼夜节律中“肝糖输出”的自然调节节奏,尤其是对早晨血糖偏高的人群,是一种隐性干扰。
顺着这个思路看,其实早餐不是一顿简单的饭,而是一个信号。它告诉身体,白天开始了,能量该怎么安排,胰岛素该怎么分配。
如果这个信号是混乱的,比如今天吃稀饭,明天空腹,后天又喝一杯蛋白粉,身体就会形成代偿性应激。
也就是说,身体不知道该不该释放胰岛素,于是选择“多放一点”,久而久之,胰岛素抵抗就出来了。
人们总把糖尿病理解成“糖吃多了”,但从机制上讲,其实是“信号失调”。
而早餐正是这个信号的起点。有的人还在研究早餐到底该吃什么,其实该关注的是“能不能不吃”。
不吃早餐,被不少年轻人当作一种养生法,配合轻断食一起来做,追求空腹胰岛素下降。
但在大样本调查中,空腹不吃早餐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每天吃早餐的人群高出33%。
更关键的是,这类人群的胰岛功能衰竭速度更快。也就是说,不吃早餐会让糖尿病来得更早、发展得更猛。
血糖不是靠饿出来的,而是靠节律和食物结构稳定下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早餐吃得再合理,血糖依然波动很大,该不该调整药物剂量?
回答:不应该贸然调整。
血糖波动不一定是药物问题,可能是“应激激素高峰”造成的暂时性胰岛素抵抗,也可能是睡眠质量差、前一天运动过度、甚至起床时间异常。
建议连续监测三天早餐后血糖变化,观察是否存在稳定性偏差。如果每天波动点位接近,再考虑是否有药物干预的必要。
医生在调整剂量前,更看重的是整体趋势,而非单次读数。
直接调整,只会让身体进入“过补”模式,长期反而失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焦颗玲,蒋继国,田凤娟,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痛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25,32(08):118-121+12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