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防疫新规!钟南山点名1药禁用,1事叫停,转给家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5:26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感冒发烧一来,家里人就习惯性地去药店抓点“头孢”“阿莫西林”,再加点板蓝根冲剂,觉得老一套组合药下肚,问题总能搞定。

但2025年刚一开年,钟南山院士就点名提醒:这种用药方式,不能再用了。

新规明确指出,有一种常被滥用的抗生素,已被列入禁用名单;还有一个日常防疫动作,被官方叫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药不能乱吃,防疫也不能乱做,搞懂这些,才是对家人真正的保护。

原来这些年,很多人动不动就自用抗生素,感冒一来就上头孢、阿莫西林。问题是,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感染,这类抗生素根本没用。

长期乱吃抗生素,反而可能让身体里的细菌变得越来越“聪明”,最后真生病了,药都不管用了。

钟南山院士点名的这类药,就是左氧氟沙星。这药原本是“重症利器”,但现在却被普通人滥用得离谱。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是处方药,还拿它来治个小感冒。

要命的是,左氧氟沙星对未成年人、孕妇的副作用极大,容易导致关节发育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可现实中,这些群体用它的情况一点不少。

国家卫健委2025年防疫新规已明确,左氧氟沙星在非住院人群中禁用。家里药箱里有这个药的,赶紧查一查,别让它成为健康的“定时炸弹”。

那为什么曾经的“万能抗生素”如今却成了被叫停的对象?主要是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普通人乍一听“耐药性”可能感觉很遥远,但其实就在日常生活里。

比如一个人反复感冒、反复吃抗生素,体内的细菌逐步“进化”,变得越来越难打败。等到哪天真正感染了严重细菌,医生再开药,抗生素可能就失去了作用

这就像打仗,敌人看多了你的武器套路,自然学会了怎么防御。到时候真遇上重症感染,连医生都会很头疼。

而且左氧氟沙星这类药,副作用远不止耐药性那么简单。它还可能干扰心律、损伤肾功能,甚至影响神经系统,出现幻觉、焦虑等症状。

钟南山院士提醒说,这类药物必须在明确诊断、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能自行服用。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肾功能本来就减弱,用药更容易出问题。

除了这类药,防疫新规还明确叫停了一件事:大规模消毒喷洒

很多人还记得,前几年小区、街道动不动就“全副武装”地消毒,喷得空气里都是刺鼻味。可现在专家明确指出:这种方式不仅没啥效果,反而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害。

其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空气中并不会长期悬浮大量病毒。大规模消毒反而可能让人体吸入有害化学物质,比如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

长期吸入这些物质,有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甚至诱发哮喘、肺部炎症。

特别是家里有小孩、老人的,呼吸系统更敏感,一闻到这种消毒水的味道就咳个不停。这种“过度防疫”的方式,反而变成了健康隐患。

新规中明确提出:除非出现确诊病例,否则不再提倡公共场所大面积喷洒消毒剂。重点放在日常洗手、通风和物品表面清洁上,这才是科学防疫的重点。

说到底,防疫不能靠“阵势”,要靠科学。不是说喷得越多、药吃得越猛,就越安全。

真正的防护,是从生活细节做起的。

比如出门戴口罩,不是一直戴着就好,而是要在密闭、人员密集的场合戴。像公园、空旷街道就没必要戴,反而容易造成闷热、缺氧。

洗手也不能只是冲冲水,而是要用肥皂搓够20秒,尤其是外出回家、饭前便后这些关键时刻。

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小事,才是真正有效的防疫措施。过度恐慌、滥用药物、盲目消毒,只会适得其反。

钟南山院士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一句话:“防疫最怕的不是病毒,是人的无知和盲目。”这话听起来扎心,但非常现实。

很多家长总觉得“药吃着就好”,孩子咳嗽就往医院要点抗生素。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的免疫力越养越差。

有研究显示,儿童在3岁前频繁使用抗生素,会增加将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这不是吓唬人,是实实在在的数据。

还有不少老人,觉得板蓝根、双黄连是“万能神药”,一感冒就天天冲来喝。可中药也讲究辨证论治,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寒凉药,喝多了反而伤脾胃。

这些年因为滥用抗生素、错误防疫方式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人体损伤,已经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2025年发布的新规,就是为了让全民防疫更科学、用药更规范。不是不让大家防,而是要防得对、用得准。

有些人看到“禁用”两个字会误解,以为是药本身有毒。其实不是。左氧氟沙星在特定情况下依然是好药,比如医院里治疗肺炎、尿路感染等严重细菌感染时,它是不可替代的。

但问题是,不能把它当成感冒发烧的“首选”。一旦滥用变成常态,真正需要的时候就无药可用了。

这也是钟南山院士提倡“精准医疗”理念的核心:什么症状、用什么药、用多少、用多久,都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经验,更不能跟风。

有些人看到朋友圈说“这种药有效”,就急匆匆去药店买;或者看到有人在群里分享“家里这样消毒才安全”,就开始大面积喷洒。

但健康不是群体投票能决定的事,它需要靠证据、靠数据、靠专业判断。

现在国家层面的防疫策略也在逐步“去极端化”。不再搞一刀切的封控,不再搞“全民消毒”,而是把重点放在精准防控、高危人群保护上。

这说明我们的防疫思维,正在从“战时状态”回归到“日常治理”。而这背后,靠的还是公众的科学素养。

每个人都要学会判断什么是真正有用的防疫手段,什么是伪科学、误导信息。这才是全民健康的根基。

别小看这次新规。不只是禁了一种药、停了一件事,而是对全民防疫理念的一次重要“升级”。

家里人还在囤头孢、天天喷消毒水的,赶紧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健康不是靠“多做”,而是靠“做对”。

别让错误的防疫方式,变成悄悄伤害身体的“隐形病毒”。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抗生素滥用与耐药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论坛报,2024,20(3):5-8.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报告[R].2025.
[3]李小红,王琳,马丽.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5):528-532.

来源:余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