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名年轻的医生、一位患者……科主任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品德修养、专业能力、管理水平、职业理想、人文情怀都深深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有怎样的管理思路和创新、成就和执着?在成为科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他又有怎
编前语
对于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名年轻的医生、一位患者……科主任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品德修养、专业能力、管理水平、职业理想、人文情怀都深深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有怎样的管理思路和创新、成就和执着?在成为科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他又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和感悟?在《呼吸界》推出的系列专访《科主任有话说》中,希望能给大家职业与人生的启迪。也期待各位主任的原创分享。
人物
顾兴: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顾兴团队进行气道支架置入术,开放狭窄气道。
去年,《呼吸界》小编曾收到西安市胸科医院顾兴主任的多篇投稿,一篇篇内容详实的经验分享、抽丝剥茧的疑难病例发出,不仅阅读量高,后台还收到很多同道的留言讨论、反响热烈。在后续的交流中,令小编有些意外的是,这是一个“年轻”的科室。那么,在五年的发展过程中,科主任如何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路迎接挑战?在几乎熬不下去的时刻又是如何“破局”?在面对患者时,如何抓住“人文”主线、带给患者和家属别样慰藉?在小编专访顾兴主任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个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制胜答案。
“在那段患者很少、工作很难开展的阶段,我也很动摇,想要离开……为把患者留住,我们尝试了‘海底捞模式’”
“2020年6月,我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调到西安市胸科医院。由于胸科医院采用的是传染病院的管理模式,与唐都医院这类综合医院的管理模式不同,我从患者特别多的地方骤然到患者特别少的地方,几乎‘从零开始’,很不适应。”
图:顾兴教授操作呼吸内镜(地点:唐都医院呼吸内镜室)
“当时门诊的患者可谓‘门可罗雀’,那时我有一个习惯,每来一位患者,我都急忙问:‘你是为什么来我们科的?’,很多患者都表示‘大夫让我们来排查是不是结核’——他们通常在其他地方检查过,检查时发现肺上存在很大空洞、血行播散性结核或者艾滋病等。那时病房里的患者基本只有十几位,往往都是熟人介绍的、或在唐都医院的老患者跟随我们而来。”
图:在西安市胸科医院,我们从扩充新病房开始,连护士长、教授们都翻出窗外打扫卫生
“当时大家都还认为这是结核病院,不愿意前来就诊,我印象中最困难的时候是2021年3月,科室已经运营了5个月左右,病房里依然只有十几个病人,我也很动摇,甚至想要离开。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实在觉得无法继续推进工作,思索是否要重返唐都医院,我给安徽省胸科医院的吕莉萍主任打去电话请教她,她所在的胸科医院也曾是结核病医院,现在走在了安徽省呼吸科的最前列。她与我聊了一个多小时,她详细讲解了如何步步发展、步步推进学科建设,她告诉我是通过内镜培训班和医联体的带教帮扶,逐渐让大家知道‘看呼吸到胸科’是很好的选择,她鼓励我坚持下去。”
“科室的门诊患者通常四部分来源,第一部分是自然流量,即周边居民前来看病,第二部分是熟人介绍,第三部分是内部员工自己的亲戚朋友来看病,第四部分是从唐都医院过来的原科室的老病人。一般情况下市级医院的自然流量占门诊量的70%-80%,唐都医院的自然流量可能只占百分之20-30%,很多患者是特意从外省赶过来的。那时我们地市很偏僻,是在航天基地新区,周边基本还没有居民入住,因此我始终在思考该如何吸引患者,让患者们愿意‘走进来’?我们采用了通过科普宣传科室,比如制作视频号、公众号、电台直播等,让更多人了解到西安市胸科医院在转型,了解到我们呼吸科不收结核病人,可以看各种咳嗽、气喘的患者。”
“后来,我们尝试了‘海底捞模式’,海底捞的火锅口味与其他地方相似,甚至可能不如别家,然而海底捞提供的是‘服务’。虽然医务人员不是服务员,但我认为医疗是需要温度的。我们的技术与其他医院不相上下,如果公立医院的技术能够与私立医院的‘服务’相结合并形成口碑,有些患者就诊后可能会与病友们分享经历,随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前往我的医院,3个月后,患者便从十几位增加到四十多位,我们还进入了国家呼吸质量控制中心第一批哨点医院。”
“对于门诊患者,我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将门诊的患者拉到慢病管理群,当患者对病情有疑问时,我们医生就会进行相对应的回答,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7个患者管理群、2000多位患者,在群里,我经常转发专业文章、科普知识给患者们,这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我们专业的一面。在暂时没有慢病管理系统的时候,微信群解决了患者的很多问题。”
“对于住院患者,我们开设了‘爱心厨房’。爱心厨房的诞生源于一位食管癌患者,他三年前确诊并接受了手术,但此次不幸复发,并转移到气管、出现了咯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都已束手无策,陕西某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已经建议他:‘找一个离家近的医院,对症处理吧’。就这样,患者住进了我们胸科医院,经过治疗,患者的咯血停止了,然而,住院后的饮食变化使这位癌症患者的身体更加虚弱,他的老伴也十分心疼,找到赵延军副主任谈及此事,赵延军教授由此萌生了在病区里开办‘爱心厨房’的想法。”
“但是,开办厨房前仍有重重顾虑——烹饪产生的油烟是否会影响到病房?烹饪刀具会不会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给我们增加风险?本就焦虑的家属们会不会因为丢失食材等原因吵架?我作为科室主任,如何去把控这些风险?”
“我们见招拆招进行了相应规定,如厨房不能炒菜、只能蒸煮,并做好了安装监控的准备,对于担忧可能造成的伤医事件,我们想,伤医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我们真心对待患者,患者和家属也不会故意伤害我们……于是‘爱心厨房’正式建立,我们添置了冰箱、微波炉、蒸锅、菜板等,赵教授又把工会发的米面放进了厨房,这位食管癌患者的老伴立刻去购买了食材,做了一顿鸡汤饺子,后来,其他很多家属也陆陆续续走进厨房,在那年的中秋节,科室的邱璐护士长还带头包了饺子与大家共度佳节。”
图:邱璐护士长和家属在爱心厨房做饭
“从最初决策错误,到短视频‘出圈’,科普让我们插上了起飞的翅膀。当团队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每个病种时,我们开始加大宣传”
“老师金发光教授曾提到呼吸科有两大翅膀,一个是呼吸介入,另一个是呼吸感染、重症感染,金主任的学科建设起步是从‘一条气管镜’开始,逐步在全国呼吸介入领域享有盛名,我在唐都医院也从事呼吸介入工作,唐都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较多。”
“我最初的一个运营策略是错误的,因为我擅长肺癌和呼吸介入,于是便总宣传肺癌的诊治,后来我发现与周边其他医院相比,因为是专科医院里的新科室,肺癌患者并不太信任我们医院,于是我考虑更换‘赛道’,专注于慢性病管理,如肺气肿、慢阻肺病、支气管慢支以及哮喘等大医院里不太能收住的患者。”
“这些患者前往大医院时,往往由于病床有限无法住院,于是我针对这些患者的需求,围绕哮喘和慢阻肺病制作了从探讨成因到聚焦治疗的系列科普视频,之后,便有许多患者听说了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科看的好并前来治疗,随着患者的增多,我也不断向让科室其他教授直播、视频号来宣传他们。”
图:在病房内指导患者使用吸入剂、对患者进行出院前指导、举办患教会、带领患者及家属做呼吸操
“最初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自己去录制、剪辑、推送视频,我曾经发布过一条‘洗肺’的视频,是支气管镜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病例,那条科普视频的题目是:这个人从肺内洗出1万毫升‘牛奶’。可能因为题目新奇,视频发出后热度突然攀升,微博的浏览量达到了3.9亿,迅速成为西安市的热搜排名第一、全国热搜第五,近八十家媒体都在报道关于洗肺的问题。”
“我们也趁热打铁在门诊拍摄了一些视频,有些患者通过短视频看到我对患者的耐心劝慰,来到门诊时还会特意强调‘我是刷短视频刷来的’,记得最远的‘短视频患者’从石家庄开车十余个小时赶来,他说:当地医生想让我做手术,我希望来找您看看是否真的需要做手术。”
“其实最初利用自媒体宣传是‘生活所迫’,初衷是让大家敢于走进胸科医院、打破胸科医院只治疗结核病、传染病的僵局,自媒体也不能仅是宣传,事先也要做好‘产品’,即提升医疗技术。我做自媒体是在2023年,此前,我们在2021年、2022年专注于做培训,最初建科时,科室许多医生都比较年轻,或者是从各处调过来,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我们逐步教授病例撰写、临床查体、住院流程、微笑服务等各细节内容,直到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每个病种,才开始做宣传。”
“另辟蹊径独创‘亚重症科’,患者往往恢复更快,甚至可避免很多气管插管”
“‘亚重症科’是我们科室的独创。我们的学科特色主要集中在呼吸介入、危重症方面。关于重症的起步另有渊源,几年前,我们作为新冠定点医院时,国家投资了50张呼吸ICU床位,然而我们医院与综合医院相比,相对缺乏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和胸痛中心的设置,因此,如何高效利用监护室的病床呢?”
“我注意到许多重症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虽然他们仍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护理,但是生命体征已经相对平稳了,如果这些患者继续居住在重症监护室,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多重耐药菌),而且他们无法见到亲人,这会加剧焦虑、不利于疾病恢复。”
“因此我将一层33张床位的重症监护室开放出来,设为‘亚重症科’,如此既可以让患者和家属互相陪伴,同时也有重症设备进行监测。这是我们在重症方面的另辟蹊径,呼吸重症的焦点常在ECMO等方面,我们难以再改进出特色,因此独创了亚重症科,通过打造人文关怀和亲情陪伴的重症病房,以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例如对于慢阻肺病患者,患者由于呼吸衰竭可能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这种情况在其他医院可能需要进入监护室,无法见到家属时,患者就会感到恐惧和烦躁、影响治疗,但如果入住亚重症科,有家属的陪伴守护,患者往往恢复得比较快,甚至很多时候可以避免气管插管。”
图:80岁患者“大白肺”在亚重症病区,家属陪护、重症监护下病情很快康复,避免了气管插管。住院2周时,我们为患者订了生日蛋糕,给患者举行了生日会。病人的开心、家属的配合让重症患者能缩短康复时间。
“呼吸介入则主要针对大气道狭窄等情况,例如肿瘤堵塞气管导致‘气上不来’而命悬一线,我们可以采用各种镜下治疗方法快速开放气道,对于食管气管瘘的患者,术后或放疗时食管气管可能‘穿透’,这时患者非常痛苦、无法进食,胃酸还可以返到气管里,可通过呼吸介入堵漏,以及面对一些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抽水活检检查不清时,可以使用胸腔镜检查。”
图:团队进行肺结节消融术、光动力治疗术、大容量肺灌洗、支气管镜下镭健激光术等四级手术操作(注:IV级手术代表呼吸科最高级别手术操作。)
如果只做纯粹的医生,有很多办法让患者维持心跳,但我希望自己能跳出医生的角色为家属提供不一样的人生帮助
“前段时间,我们接诊了一位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她从风湿免疫科转来,肺间质纤维化严重,双肺已经‘大白肺’,呼吸衰竭非常严重。转来时她戴着无创呼吸机,呼吸频率基本已达到50多次,呼吸窘迫,心率为167,处于濒死状态。”
“她此前在很多家著名医院里使用过了所有能使用的药物。她的求生欲望很强,但肺已经非常差,我们告诉她家属,她肺部的状态已经很差,肺被渔网罩住一样,肺上的疤痕已经让肺部变硬,使其没有呼吸功能了,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肺移植,但一是无法立刻获得肺源,二是会花费很多金钱。她家属询问了气管插管和ECMO的问题,我们直言:她不像淹溺、电击伤或爆发性心肌炎的患者,这些患者不存在严重原发病、肺部的基础功能尚可,只是遭遇了意外伤害,这些患者使用气管插管甚至ECMO来进行‘过渡’后,仍然有好转的可能,但是她的肺间质纤维化已经接近‘药石无医’,做了气管插管可能也无法改变最终结局。”
“作为医生,我们倾向于‘心跳不止,治疗不息’,我们可以在5分钟内建立好气管插管、在半小时内进行ECMO来维系她的心跳、呼吸;但作为朋友或旁观者,我们意识到插管已经没有用处,只能暂时延缓生命,而这种生命只是心跳在跳动,并非是能吃饭、喝水、生活这种有效的生命。我将现实情况告知了家属,家属最终决定戴无创呼吸机直至母亲去世,过了几天,家属从悲伤中舒缓了心情后,发给我一大段感谢的话,他想感谢的可能在于,很多医院里,医生肯定会下病危通知书,然后立刻按照不可怀疑的医疗程序‘就地插管’,我们相对而言只是添加了一些人文关怀。”
“如果我只做纯粹的医生角色,我们有很多办法让患者维持心跳,但我希望家属能够在生死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希望自己能跳出医生的角色为他们提供不一样的人生指导。”
“还有一位患者也让我印象深刻,她是肺癌晚期的患者,刚入院时因为浑身疼痛非常抱怨,随着与我们接触渐渐增多,她认为医生和护士对她非常好,因此一直在我们这里住院,疼痛便使用止疼药、呕吐便使用止吐药。在她临终前,我们意识到她的状态已经如同风中残烛,我告诉医生和护士:‘我们为她举办一个仪式、购买一束鲜花吧’,她本已经病危卧床许久,看到鲜花时便挣扎着坐起来了,还开心地笑着和我们合影。最后她离世后,她的脸上都是带着微笑走的,后来她儿子感谢我们说:感谢你们,在我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感受到关心、温暖。”
“还有一位老人,她是慢阻肺病、重度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从其他医院转来时全身浮肿、无法呼吸,经过半月治疗后康复,恰好碰上中秋节,我们送去一束鲜花,和她一起过节。”
图:重度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康复后共同过节
“其实自己并不‘伟大’,我在每一步操作时都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去体会,这可能是在弥补当年的遗憾……”
“到西安市胸科医院后,我也曾遇到过印象深刻的病例,例如一位11岁的肺癌患者,他有一段时间总是‘打嗝’,在一次常规性CT检查机缘巧合发现右下肺有一个毛玻璃结节,我一看便认为结节存在早期肺癌的表现,有磨玻璃结节、分叶征、毛刺、胸膜腔牵拉等代表恶性的征象。当时我有些难以置信,患者的年龄如此小,很担心误诊,我四处寻找影像科、胸外科的专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高危。我的心悬了又悬,如果做了手术、发现不是肺癌,担心会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但影像又提示明显是早癌,切除后就能够治愈,我让患者做了PET-CT,报告确实提示高代谢,我也与家属反复沟通,最后选择了手术切除,病理提示微浸润腺癌。”
“还有一位百岁老人,他在吃东西时异物呛进了气管,因他年龄较大,麻醉医生和家属都很担心风险,我举例告诉家属:这个异物是必须要取出来的,就像你今天必须开车去上班,不上班生活就无以为继,在路上被车撞到或撞到别人的概率确实存在,但对于我们这场操作而言,结合此前资料研判,出现风险的概率仅在千分之三,为了降低风险,我们还可以在出发前‘检查车辆’,派最熟练的‘司机’来驾驶,并提前查看‘天气预报’,以确保这辆车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次我会提前与麻醉科沟通好、之后亲自为患者做气管镜,我已经做了几万例气管镜,风险系数最小……以车辆类比后,患者家属很快理解并签字,我们也顺利完成气管镜。”
“回想起来,我们当时的考量也很简单,不治疗患者就会失去生命,所以并没有顾虑太多风险,我肯定会有一瞬间的想法:‘万一手术没有成功呢?万一判断错误呢?’,我通常会提前告诉患者家属:在这个时刻,不只是你是否信任医生,还包括医生是否信任你,在进行手术时,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医生甚至可能比家属更希望患者能够顺利下手术台、比家属更担心风险。即使我们万事俱备,风险仍可能不可控,也希望家属能理解。”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担任新冠四科的带队组长,一位确诊了新冠、正在隔离的患者原本计划考研,两难之中,我们联系了教育部门,专门为他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考场,最后他考上了研究生,这篇报道‘新冠病房里的特殊考场’,在央视网上传播,让我们感动之余反思:有时候自己认为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是帮助他的举手之劳,但在媒体报道后却引起了很多关注,是否是因为现在社会缺少很多真实的感动?”
“其实自己并不‘伟大’,我在每一步操作时都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去体会。我母亲以前一直生病,在我高考前半年,她因胆管结石取石术误切肝脏1/3继发肝硬化而去世,她没有看到我拿到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没有等到我毕业,她去世时才42岁,最初,我没有太高远的目标和理想,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更好的经济条件为自己的母亲看病,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会觉得,如果自己用医术和关怀能让更多的家庭获益,即使最终无法‘治愈’患者,也能让他少走一些弯路,这可能是在弥补我自己当年的遗憾。”
“我们曾连续收到两位来自陕南的患者,他们高热不退,体温超40摄氏度,甚至肝肾功能都受到了损伤。在查体时,医生发现患者腰上有一个焦痂,注意到这一点后层层追因,查出是恙虫病。是他们去陕南树林里割草,恙虫叮在上面,因此得了此病。我们按照恙虫病使用了四环素后,患者病情很快恢复。”
“很多时候,医生依靠仪器已经忽略了查体,然而在所有诊断中,查体是最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发热待查时,需要从头到尾检查是否有皮疹、抓伤、伤口等。在中途诊断不清时查阅资料并且查看具体情况,我逐渐发现很多时候就像破案一样,每破完一个案子,让患者知道答案并且康复时,就会感到很开心,并会希望与他人分享这种开心,当别人遇到类似问题时不要走弯路。”
图:2005年,顾兴主任(左)工作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03年起担任住院总工作,负责全院呼吸机,同年开始学习支气管镜技术,右为卓安山教授。
图:顾兴教授与团队进行介入操作
“如果我有一个平台,用我的模式、理念和情怀影响众多医护,让他们如同种子开花一样洒落到很多地方,这很有成就感”
“我的导师金发光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一直教导我们:‘看一个病人,就交一个朋友’。他全力以赴地帮助学生,没有私心,我也有很多时候觉得无法继续坚持时,金主任告诉我,坚持下去就会看到更好的明天。”
“我借此机会回想自己的初衷,我为什么会从唐都医院离开?是为了钱、名和其他目的?我在唐都医院只能看几千个病人,并且只能带十几个学生,但如果我有一个平台,那么我会用我的模式、理念和情怀影响众多医生和护士,让他们如同种子开花一样洒落到很多地方。我认为这很有成就感,当我去各地如县医院去巡讲、与他们建立医联体、指导查房等,我会反复灌输最新的治疗理念,努力影响到更多人。”
“2024年,我们西安市胸科医院在李建英院长带领下开启了呼吸科发展新篇章,我们建设了十大诊疗中心,不仅是传统优势的结核病诊疗中心,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也已经成熟,还成立西安市首家咳喘管理中心,开设9种专病门诊,进行一站式诊疗管理……目前已发展到4个病区(呼吸一科、呼吸二科、呼吸三科即前文提到的亚重症科、RICU)、呼吸内镜室、肺功能室。”
“在科室的技术品牌上,我们几乎能够开展所有的三四级手术,在呼吸介入方面,有89条电子支气管镜、两个内镜中心、年内镜手术量2万例次,在西北地区排名第一,呼吸科还开展了医院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在RICU,我们有了50张床位,ECMO小组、CRRT小组、血流动力学检测小组、呼吸治疗小组等全程多方位护航。”
“回忆这近五年的从头开始,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科从无人愿来,到目前全市最大,这一路上我始终很喜欢一句话:‘不必一定要追逐光芒,你完全可以自己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前进的路,吸引和你一样追逐光明的人’,这也是我能够带领团队勇敢走到胸科医院的原因。”
图:前排从左到右:李文洁教授、赵延军教授、张红军教授、李建英院长、顾兴教授
顾兴
空军军医大学硕士生导师,曾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工作近 20 年,2020 年 1 月-7 月在唐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 RICU 病区,熟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各种疾病的诊治, 现任西安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陕西保健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呼吸介入学组负责人,陕西保健学会睡眠障碍学组副主任委员,西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青年委员,全军呼吸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委员,发表中英文论著 10 余篇,参编介入专著3部,参与主持陕西省重点研发课题 1 项,西安市科技局重大课题 1项,兼任《国际呼吸杂志》编委。
采写编辑、责编:Jerry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