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米兰设计周期间,Alessi 邀请了菲利普·斯塔克、深泽直人等十几位设计师来重新思考骨灰盒,它不是作为生命的终点,而是承载存在的器物。
当一些顶尖设计师受邀设计一件很少被讨论、却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物品时,会发生什么?
在2025米兰设计周期间,Alessi 邀请了菲利普·斯塔克、深泽直人等十几位设计师来重新思考骨灰盒,它不是作为生命的终点,而是承载存在的器物。
一起来看看吧~
01/Teardrop
朱利奥·亚切蒂(Giulio Iacchetti)为Alessi《最后的容器》(The Last Pot)系列设计的“泪滴”(Teardrop)。
这件容器被温柔环抱,如同承载记忆的摇篮。骨灰盒采用哑光黑釉柔和造型,置于大理石基座之上,既可直立展示,亦可侧放。悄然诉说着:纪念,亦可有万千姿态。
02/ 房屋
米歇尔·德·卢基(Michele De Lucchi) 为 Alessi《最后的容器》系列设计的作品。这座房屋被简化至其最基本的轮廓,倾斜的屋顶、网格状的立面、没有门。
由深色染木雕刻而成的骨灰盒,唤起结构与静默。这处安息之所既具建筑感,又饱含私密性。无需隐喻,形式本身即是语言。
03/ The Last Spot
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为 Alessi《最后的容器》系列设计的作品“The Last Spot”。一个悬浮的头颅漂浮在一个透明的立方体内,底座上刻着一串文字。没有图标,没有符号,只有存在。
在斯塔克手中,骨灰盒化作一场寂静的对峙,这件器物承载缺席却不流于感伤,容纳空间却拒绝终结。
04/ house
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为 Alessi《最后的容器》系列设计的作品“house”,质朴而亲切。窗户、门、柔软的质感,是对记忆的亲密隐喻。
05/ 大理石骨灰瓮
奥黛丽·拉吉(Audrey Large)为Alessi《最后的容器》系列创作的这件作品,以玫瑰色大理石雕琢而成,将数字草图中那些流动而陌生的线条凝固为永恒之石。一道银色细节如静谧的破局之笔滑过形体,优雅、奇特,又略显难以捉摸。它无需解释,却引人驻足细细品味。
06/ Khora
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为Alessi的《最后的容器》(The Last Pot)系列创作的“Khora”。这是对永恒与存在的几何冥想。
正面看,它是一个简单的正方形,几乎是二维的。但从侧面看,它的形态展现了它的深度:一个悬浮在两块玻璃平面之间的立方体。里伯斯金将其描述为“正方形中的立方体”,这是一种基于建筑克制的永恒之意。
07/ Totem
EOOS为Alessi《最后的容器》系列设计的“Totem”,一个模块化容器,静静地引发反思。Totem 由三个可堆叠的不锈钢容器组成,为个人仪式提供空间,将回忆划分成可共享、可分离或可重新组合的部分。简洁的造型,蕴含着静谧的意蕴。
08/ 骨灰瓮
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 )为Alessi的《最后的容器》设计的骨灰瓮。一个柔和宁静的球体,采用镀银钢制成,简约至极,静谧、精准、毫无赘饰。它低调的存在,引人放慢目光,用平静而非装饰来面对失落。
09/ 骨灰瓮
迈克尔·阿纳斯塔西亚迪斯(Michael Anastassiades)为Alessi的《最后的容器》创作的骨灰瓮。一个抛光的椭圆形,悬浮于物象与存在之间。如同银质屏住的气息,该作品承载着毫无重量的记忆,形态简化为一种姿态,表面化作镜面。它并非宣言,而是反射。
10/ Bone to Bone
“Bone to Bone”是一款骨头造型的骨灰盒,一根放在发光枕头上的金属骨头,将形而上学与趣味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1/ Hidden in Life
蔡烈超(Mario Tsai)为Alessi《最后的容器》系列设计的“隐于生命”。这位设计师将骨灰盒构想为一件搁置的物件,既不具装饰性,也不被掩饰,而是静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视觉语言之中。为留下的人,存一份静默的亲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生活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