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的阳澄湖畔,秋风卷着芦苇沙沙作响。36名新四军伤病员分散隐藏在常熟县的村庄与芦苇荡中,他们中最重的伤员是政治部主任刘飞。这个留着络腮胡子的江西汉子,肺部嵌着敌人的子弹,每次咳嗽都会带出血沫。这些伤病员都是在新四军东进作战中负伤的骨干,如今他们不仅要与
1939年的阳澄湖畔,秋风卷着芦苇沙沙作响。36名新四军伤病员分散隐藏在常熟县的村庄与芦苇荡中,他们中最重的伤员是政治部主任刘飞。这个留着络腮胡子的江西汉子,肺部嵌着敌人的子弹,每次咳嗽都会带出血沫。这些伤病员都是在新四军东进作战中负伤的骨干,如今他们不仅要与伤痛抗争,更要在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上保存革命火种。
那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一支队6团东进时,这支部队还叫"江南抗日义勇军"。他们从茅山出发,一路打到上海近郊,队伍从千余人扩大到五千之众。战士们炸毁过日军的火车站,切断过敌人的电话线,在青浦的稻田里伏击过运输车队。
阳澄湖地区河汊纵横,芦苇丛生。伤病员们白天藏在渔民的船舱里,夜晚转移到村民家中。常熟县董浜镇的老农陈关林,把自家厨房改造成临时病房,用门板搭成病床。最艰难的是1940年初春,日军对阳澄湖地区进行梳篦式扫荡。伤病员们被迫在芦苇荡中连续隐蔽18天。有时实在找不到吃的,就只能嚼苦涩的芦根充饥。刘飞虽然伤势严重,却始终鼓励大家:"我们在这里多坚持一天,主力部队就多一天发展时间。"
这些伤病员后来都成为重建"江抗"的骨干力量。夏光等人伤愈后,以这36人为基础组建了新的抗日武装。到1941年春天,这支部队已发展到六百多人,在阳澄湖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当地百姓至今还记得,那些藏在芦苇丛中的伤病员,是如何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抗战斗志。
这支从阳澄湖畔36名伤病员发展起来的新四军部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迎来了新的发展。1945年9月,部队在江苏涟水完成整编,成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整编后的部队装备得到改善,每个连队都配备了轻机枪和掷弹筒,战斗力显著提升。解放战争期间,这支部队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之一,在粟裕将军指挥下转战苏北、山东等地。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该部担任主攻任务,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战斗中,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向山顶冲锋,不少指战员负伤后仍坚持战斗。战后统计,全旅伤亡达两千余人,但成功击毙敌师长张灵甫,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这支部队参与围歼黄百韬兵团,在碾庄战斗中连续作战七天七夜,最终配合友军全歼敌军。
和平建设时期,部队多次整编改编,但始终保持着"沙家浜"的优良传统。每逢重大演训任务,官兵们都会重温36名伤病员的故事。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该部官兵连续奋战30多个昼夜,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洪堤坝。
阳澄湖畔的乡亲们始终惦记着这支英雄部队。改革开放后,常熟市政府多次派人寻找部队下落。直到1989年,当地老干部才在南京军区找到这支部队的传承单位。此后,沙家浜镇与部队建立了共建关系,每年新兵入伍都会到沙家浜参观学习,延续着这段特殊的军民情谊。
1957年夏,莫干山疗养院的一间病房里,刘飞将军正忍受着病痛口述回忆。这位当年的伤病员领导人,如今已是解放军第20军首任军长。他的夫人朱一和秘书高松轮流记录,将那段阳澄湖畔的往事整理成二十余万字的《火种》手稿。四年后,《萌芽》和《雨花》杂志先后刊载了其中的《阳澄湖畔》章节,让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与此同时,曾在淮海战役中采访过刘飞的军旅作家崔左夫,背着行军包走访了常熟、苏州等地。他寻访当年的老战士和村民,用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这份尚未发表的手稿,详细记录了伤病员们在芦苇荡中与日伪军周旋的具体经过,包括他们如何利用渔船转移、怎样在村民掩护下医治伤兵等细节。
1959年初春,上海沪剧团副团长陈荣兰带着编剧文牧来到部队采风。当他们从崔左夫处看到这份手稿时,立即意识到其艺术价值。文牧很快完成了沪剧剧本初稿,定名《碧水红旗》。剧本送到刘飞将军手中时,这位老战士正因肺病卧床。他让夫人逐字朗读剧本,不时插话指出细节出入。随后,刘飞取出珍藏的《火种》手稿交给剧团参考。
经过半年修改,剧本更名为《芦荡火种》。刘飞特意安排剧组到老部队体验生活。演员们跟着战士们出操训练,听老同志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文牧根据这些新素材,将原本平铺直叙的纪实风格改为更具戏剧张力的情节设计。其中最大的改动是将36名伤员浓缩为18人,并创造性地加入了茶馆老板娘阿庆嫂这个艺术形象。这个改编既符合舞台表演的容量限制,又通过典型人物强化了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1960年秋,《芦荡火种》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演。剧场连续爆满三个月,创下沪剧演出纪录。老战士们看后纷纷表示,虽然有艺术加工,但那种"芦柴当被、虾蟹充饥"的艰苦环境,以及军民同心抗敌的精神内核完全真实。1963年的第三次修改版中,编剧增加了"智斗"等经典场次,使戏剧冲突更加集中。
1964年进京演出时,剧组特意拜访了正在住院的刘飞。这位老将军已不能亲临剧场,但听完汇报后欣慰地说:"同志们没有忘记历史。"同年,北京京剧团着手改编时,在保留核心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京剧艺术特点重新设计了唱腔和武打场面。汪曾祺等文学家参与了唱词创作,使《沙家浜》既保持革命主题,又展现出传统戏曲的韵律美。
1964年盛夏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毛主席、刘少奇等领导人观看了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与剧团主创人员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座谈。他一边抽烟,一边就剧本修改提出了具体意见。毛主席特别指出,剧中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不够鲜明,建议加强正面表现武装斗争的内容。他还认为原剧结尾的闹剧风格与全剧基调不符,建议改为正面进攻的场面。
根据这些意见,北京京剧团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修改。汪曾祺等编剧重新设计了"奔袭"、"突破"等场次,突出了武装斗争的主题。音乐设计李慕良为郭建光等正面人物创作了高亢激昂的新唱段。在舞台美术方面,增加了芦苇荡、碉堡等实景布置,使战斗场面更加真实可信。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打磨,新版剧本于1965年3月正式公演,并按照毛主席的建议更名为《沙家浜》。
这次修改使《沙家浜》的艺术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剧中"智斗"、"奔袭"等经典场次,既保留了京剧的传统程式,又创新地表现了现代革命斗争。阿庆嫂、郭建光等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新四军战士的集体形象也更加鲜明。这部作品很快被列为"革命样板戏"之一,通过电影、广播等形式在全国广泛传播。据统计,到1966年底,全国有超过200个专业剧团排演了《沙家浜》,观众达数千万人次。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