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你疯了吗?40万买那么远的荒地?”同事老王瞪大了眼睛。
注明:本文情节存在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老张,你疯了吗?40万买那么远的荒地?”同事老王瞪大了眼睛。
“我觉得那地方将来一定有发展。”张明擦了擦手心的汗珠。
“将来?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啊!”老王摇头叹气。
25年后,当张明拿到土地评估报告时,那串数字让他瞬间眩晕。
01
1993年春天,武汉的春风带着泥土的气息。
张明坐在单位食堂里,听着同事们讨论着什么。
“听说城东那边有地皮在卖,便宜得很。”老王夹了口菜说道。
“那么远的地方,买来干什么?”另一个同事不屑地笑了。
张明30岁出头,湖北农村出身,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一家国企工作。
这些年来,他省吃俭用,加上妻子李芳在纺织厂的工资,总算攒下了一些积蓄。
听到同事们的议论,张明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他放下筷子,转头问老王:“那地皮多少钱一亩?”
“40万,一共三亩地。”老王随口答道。
张明的心跳忽然加快了。
40万,这是他们夫妻俩全部的积蓄,还得再借一些钱才够。
晚上回到家,张明把买地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李芳。
李芳正在给3岁的儿子小宇洗脚,听到这话手都颤抖了。
“明哥,你是不是发烧了?”李芳摸了摸张明的额头。
“我是认真的,芳儿。”张明握住妻子的手。
“40万啊,那是咱们全部的家底!”李芳的眼泪差点掉出来。
张明坐在床沿上,内心五味杂陈。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曾经说过的话:“做人要有远见,不能只看眼前。”
“万一赔了怎么办?咱们还有孩子要养。”李芳抱着儿子,声音颤抖。
张明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昏黄的路灯。
武汉这座城市正在发展,他能感受到这种变化的脉搏。
“我总觉得那块地将来会值钱。”张明转身对妻子说。
李芳擦了擦眼角:“你确定吗?”
“我不确定,但我想试试。”张明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
第二天,张明特意请了半天假,坐公交车去看那块地。
从市中心到那里,足足坐了两个小时的车。
下了车,张明环顾四周,心情有些复杂。
这里确实很偏僻,周围都是农田和零星的村庄。
地皮就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附近,是一块完全未开发的荒地。
站在地头,张明深深吸了一口气。
远山如黛,湖水波光粼粼,这里的风景倒是不错。
“先生,您是来看地的吗?”一个中年男人走了过来。
“是的,就是这块地吗?”张明指了指眼前的土地。
“对,三亩地,40万,手续齐全。”男人点头说道。
张明在地里走了一圈,心里盘算着。
这里虽然偏僻,但交通还算便利,而且听说政府要大力发展这一带。
回到家,张明找到了父亲。
“爸,我想买块地。”张明开门见山。
老父亲放下手中的茶杯:“买地?你疯了?”
“单位不是说要分房子吗?买什么地?”母亲也走过来劝说。
“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张明耐心地解释着。
“机会?40万的机会?”父亲摇头叹息。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有些凝重。
“明儿,你可要想清楚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爸,我想清楚了。”张明的语气很坚决。
母亲拉着儿媳妇的手:“芳儿,你劝劝他。”
李芳看着丈夫,眼中满含着担忧:“明哥,你真的决定了?”
“决定了。”张明点点头。
那天晚上,张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02
40万,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万一判断错误,一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
李芳也睡不着,两人在黑暗中静静地躺着。
“明哥,万一那地真的一直荒着怎么办?”李芳轻声问道。
“那就当给儿子留块地吧。”张明勉强笑了笑。
李芳转过身,紧紧抱住了丈夫。
1994年初春,武汉的天气还有些寒冷。
张明拿着全部积蓄和借来的钱,来到了土地交易中心。
办手续的工作人员看了看地址,皱了皱眉头。
“这么偏僻的地方,您买来做什么用?”工作人员好奇地问。
“投资。”张明简单地回答。
“投资?”工作人员笑了笑,“那可真是长远投资。”
签合同的时候,张明的手有些发抖。
40万元,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支出。
合同签好后,张明拿着土地使用证,心情复杂。
从土地交易中心出来,张明又去了一趟那块地。
春天的阳光洒在荒地上,野草已经开始发芽。
他在地头站了很久,想象着这里将来的样子。
回到单位,同事们都知道了张明买地的事。
“老张,你这是赌博啊。”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
“是啊,那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发展到啊。”另一个同事也附和道。
张明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什么。
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能等时间来证明。
晚上回家,李芳做了张明最爱吃的红烧肉。
“明哥,既然买了,咱们就别后悔了。”李芳给丈夫盛了一碗米饭。
“嗯,不后悔。”张明点点头。
小宇在一旁玩着积木,不时抬头看看爸爸妈妈。
“爸爸,积木可以搭很高很高的楼房。”小宇举起手中的积木。
张明摸了摸儿子的头:“对,可以搭很高很高的楼房。”
那天晚上,张明做了一个梦。
梦里,那块荒地上建起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无比。
醒来后,张明看了看表,才凌晨三点。
他轻轻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方的夜色。
买地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拿出了全部积蓄,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
李芳开始在家里做一些手工活,补贴家用。
张明也开始接一些私活,赚点外快。
03
1995年,单位进行改制,张明的工资有所下降。
一家人的生活压力更大了。
“明哥,要不咱们把地卖了吧?”李芳看着账本,愁眉不展。
“再等等,芳儿。”张明抚摸着妻子的手。
那时候,张明偶尔会去看看那块地。
每次去,他都会在地头站一会儿,看着远山近水。
地还是那块地,荒草丛生,没有任何变化。
有时候,张明也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40万元,如果存在银行里,每年也有不少利息。
如果用来做小生意,说不定也能赚钱。
1998年,东湖新区开始有了一些规划的消息。
张明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一阵激动。
他特意去了一趟那块地,发现周围确实有了一些变化。
有工程队在修路,还有一些勘探的人员在测量。
“师傅,这附近要开发了吗?”张明问一个正在测量的工程师。
“是有这个计划,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发,还不好说。”工程师放下仪器回答。
张明的心情有些复杂,既兴奋又忐忑。
2000年,千禧年到了。
这一年,武汉的发展明显加快了。
张明的那块地附近也修通了一条公路。
虽然还是比较偏僻,但交通条件确实改善了。
李芳看到丈夫经常去看地,心里也有些期待。
“明哥,你说咱们的地真的会值钱吗?”李芳问道。
“我觉得会的。”张明握着妻子的手,“你看,路都修通了。”
儿子小宇已经上小学了,学习成绩很好。
有时候,张明会带着儿子去看地。
“爸爸,这块地是咱们家的吗?”小宇好奇地问。
“是的,儿子。”张明蹲下身子,指着远处,“将来这里会变得很繁华。”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2005年,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找到了张明。
“张先生,我们想收购您的那块地。”开发商开门见山。
张明的心跳瞬间加速:“你们出多少钱?”
“80万,您看怎么样?”开发商报出了价格。
80万,是当初购买价格的两倍。
张明心动了,但他没有立刻答应。
“我考虑考虑。”张明说道。
回到家,张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芳。
“80万!”李芳激动得跳了起来,“明哥,咱们发财了!”
张明看着妻子兴奋的样子,心里却有些犹豫。
他总觉得,这块地的价值不止80万。
“芳儿,我想再等等。”张明说道。
“还等?80万已经很多了!”李芳有些不解。
“我觉得还会涨。”张明坚持自己的判断。
最终,张明拒绝了开发商的收购请求。
开发商有些意外:“张先生,您再考虑考虑。”
“不用了,谢谢。”张明礼貌地拒绝了。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
“爸爸,80万是很多钱吗?”上中学的小宇问道。
“是很多钱。”张明摸了摸儿子的头,“但爸爸觉得还会更多。”
李芳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
“既然明哥你这么坚持,那就再等等吧。”李芳说道。
04
2010年前后,武汉的城市建设明显加速了。
东湖高新区被列为国家级开发区,各种利好消息不断传来。
张明经常关注相关的新闻报道,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判断似乎是对的。
那块地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了。
不仅修了更宽的马路,还建了公交站台。
周边也开始有一些工厂和企业入驻。
张明每个月都会去看一次那块地。
每次去,他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变化。
有一次,张明在地头遇到了一个老乡。
“老哥,你也是来看地的?”老乡主动打招呼。
“是啊,这块地是我的。”张明指了指脚下的土地。
“你的?”老乡有些惊讶,“那你可真有眼光。”
“怎么说?”张明好奇地问。
“听说这附近要建大型商业中心,你这块地位置不错。”老乡说道。
张明的心跳瞬间加速:“真的吗?”
“千真万确,我有朋友在规划局工作。”老乡肯定地说。
回到家,张明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芳。
“商业中心?”李芳有些不敢相信。
“是啊,如果真的建商业中心,咱们的地就值大钱了。”张明兴奋地说。
那天晚上,夫妻俩都失眠了。
他们躺在床上,小声地讨论着未来的可能。
“明哥,你说咱们的地能值多少钱?”李芳轻声问道。
“不好说,但肯定比80万多。”张明回答。
2012年,又有开发商找到了张明。
这次,对方出价150万。
150万,比当初的购买价格翻了将近4倍。
张明的心情很复杂,既兴奋又纠结。
“张先生,这个价格很合理了。”开发商劝说道。
张明沉默了一会儿:“我再考虑考虑。”
“您不要犹豫太久,机会难得。”开发商提醒道。
回到家,张明把情况告诉了家人。
这时候,儿子小宇已经上大学了。
“爸,我觉得可以卖了。”小宇建议道,“150万够咱们家用很久了。”
李芳也有些心动:“明哥,你觉得呢?”
张明走到阳台上,看着远方的夜景。
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霓虹灯闪烁,高楼林立。
他想起了当初买地时的情景,那时候多少人说他疯了。
现在,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但他总觉得,故事还没有结束。
“再等等吧。”张明转身对家人说。
“还等?”李芳有些着急。
“我有预感,还会涨。”张明坚定地说。
小宇摇了摇头:“爸,你的胆子真大。”
“做投资就要有胆识。”张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那天晚上,张明又去了一次那块地。
月光下,荒地显得格外宁静。
但张明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下面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他在地头站了很久,直到半夜才回家。
05
2018年,张明已经接近退休年龄。
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那块地的动向。
周边的发展确实很快,但他的地还是静静地躺在那里。
有时候,张明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过于乐观了。
毕竟,25年过去了,地还是地,荒草还是荒草。
2019年春天,张明收到了一封来自政府部门的信。
信的内容是关于土地规划调整的通知。
张明看到信后,心跳瞬间加速。
他立刻请假,赶到了土地局。
“您好,我想查询一下这块地的最新情况。”张明把土地证递给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接过证件,在电脑上查询起来。
几分钟后,工作人员抬起头,眼中充满了惊讶。
“先生,您知道这块地现在值多少钱吗?”工作人员问道。
张明的心跳更快了:“多少?”
工作人员再次确认了一遍电脑屏幕上的信息。
“根据最新的评估报告,这块地现在的市值是...”
工作人员停顿了一下,似乎也不敢相信这个数字。
张明紧紧握住椅子扶手,等待着那个可能改变他一生的答案。
“4亿2千万元。”工作人员缓缓说出了这个数字。
张明感觉天旋地转,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你说什么?”张明以为自己听错了。
“4亿2千万元,先生。”工作人员重复了一遍。
张明的脑海里一片空白,他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这不可能。”张明结结巴巴地说。
工作人员把电脑屏幕转向张明:“您看,这是最新的评估报告。”
屏幕上那串数字清清楚楚地写着:422,000,000元。
张明的手开始颤抖,他觉得自己可能是在做梦。
“为什么会这么多?”张明声音颤抖地问。
“您的地皮所在区域已被规划为武汉东部新城的商业核心区。”工作人员解释道。
“那里将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群和高端住宅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升值空间巨大。”
张明听着工作人员的解释,感觉就像在听天方夜谭。
25年前他花40万买的荒地,现在竟然值4亿多。
这个数字超出了他最疯狂的想象。
“先生,您没事吧?”工作人员关切地问。
张明摇了摇头,努力让自己清醒一些。
“能...能再确认一遍吗?”张明请求道。
工作人员又仔细查询了一遍,结果依然是4亿多。
“千真万确,先生。”工作人员肯定地说。
张明在土地局的长椅上坐了很久,脑海里回想着这25年来的点点滴滴。
当初同事们的嘲笑,家人的反对,自己的坚持。
那些怀疑和等待,那些拒绝和坚守。
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
他拿出手机,想给李芳打电话,但手颤抖得厉害,几次都没有拨通。
最后,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终于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芳儿,你坐下。”张明的声音还在颤抖。
“怎么了,明哥?你的声音怎么这样?”李芳担心地问。
“咱们的地...现在值4亿多。”张明努力平静地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明哥,你没发烧吧?”李芳的声音充满了怀疑。
“我没发烧,芳儿,是真的,4亿多。”张明重复道。
“4亿?那是多少个零?”李芳的声音开始颤抖。
“9个零,芳儿,9个零。”张明自己说出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06
张明回到家时,李芳正在厨房忙活。
听到开门声,她赶紧迎了出来。
“明哥,你刚才在电话里说的是真的吗?”李芳紧紧抓住丈夫的手。
张明从包里拿出土地评估报告,递给了妻子。
李芳接过报告,看到上面的数字,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这是真的吗?真的是咱们家的地?”李芳哽咽着问。
“是真的,芳儿,是真的。”张明拥抱住妻子。
夫妻俩抱在一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5年的坚持和等待,25年的质疑和坚守。
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明哥,咱们真的成了亿万富翁?”李芳擦着眼泪问。
“看起来是的。”张明也有些不敢相信。
晚上,儿子小宇从外地赶了回来。
现在的小宇已经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
“爸,妈,你们说的是真的吗?”小宇看着评估报告,也震惊了。
“儿子,爸爸当年的坚持是对的。”张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小宇摇着头:“爸,你简直就是个投资天才。”
“不是天才,是运气好。”张明谦虚地说。
“运气?爸,这可不只是运气。”小宇认真地说,“别人都说你疯了,只有你坚持了25年。”
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气氛前所未有的轻松。
“芳儿,你还记得当年你劝我卖地的事吗?”张明笑着问妻子。
“记得,我那时候总担心地卖不出去。”李芳也笑了。
“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了。”张明握住妻子的手。
小宇突然问道:“爸,现在这么多钱,你打算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张明沉思了一会儿。
确实,4亿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如何处理是个问题。
“先不急,再想想。”张明说道。
那天晚上,张明一夜没睡。
他躺在床上,想着这些年来的经历。
从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到现在的亿万富翁。
这种转变,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李芳也睡不着,两人在黑暗中小声交谈。
“明哥,我现在还觉得像在做梦。”李芳说道。
“我也是,芳儿。”张明轻抚着妻子的手。
“你说,咱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李芳问道。
“不知道,但我希望不要变化太大。”张明想了想说。
“为什么?”李芳有些不解。
“钱虽然多了,但咱们还是咱们。”张明说道。
第二天一早,张明的电话就响个不停。
消息不知道怎么传出去了,各种开发商纷纷打来电话。
“张先生,我们愿意出4.5亿收购您的土地。”第一个开发商开出了高价。
“张先生,我们可以出5亿。”第二个开发商提高了价格。
“张先生,我们可以考虑合作开发。”第三个开发商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张明的头都大了,他没想到消息传播得这么快。
“明哥,你看怎么办?”李芳也有些不知所措。
“先不急着决定,让我想想。”张明说道。
07
下午,小宇的姐姐小慧也从北京赶了回来。
小慧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现在已经结婚生子。
“爸,这个消息太震撼了!”小慧一进门就兴奋地说。
“慧儿,你觉得这地该怎么处理?”张明问女儿。
小慧想了想:“爸,我觉得可以考虑多种方案。”
“什么方案?”张明好奇地问。
“比如部分出售,部分自己开发。”小慧分析道。
“自己开发?”李芳有些担心,“咱们不懂开发啊。”
“可以找专业的合作伙伴。”小慧解释道。
小宇也参与了讨论:“我觉得姐姐说得有道理。”
“全部卖掉虽然省事,但可能损失更大的收益。”
张明听着儿女们的分析,心里也在盘算。
确实,如果那块地真的如评估报告所说,未来价值会更高。
那么,与其现在全部卖掉,不如保留一部分权益。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爸,我建议你找个专业的投资顾问。”小慧说道。
“对,这么大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士帮忙。”小宇也同意。
张明点点头:“你们说得对。”
第二天,张明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个专业的投资顾问。
顾问看了土地评估报告后,也大吃一惊。
“张先生,您这块地的位置确实非常好。”顾问分析道。
“根据政府的规划,这里将成为武汉东部的商业中心。”
“如果现在全部出售,虽然能获得巨额现金,但可能错失更大的机会。”
张明听着顾问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
“那您建议怎么做?”张明问道。
“我建议采用多元化策略。”顾问提出了建议。
“一部分土地直接出售,获得现金收益。”
“一部分土地与开发商合作,保留未来的增值空间。”
“还有一部分可以考虑持有,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这个建议让张明觉得很合理。
既能获得眼前的收益,又能保留未来的机会。
回到家,张明把顾问的建议告诉了家人。
“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李芳表示赞同。
“既然专业人士都这么建议,那就按这个方案来吧。”小宇也同意。
小慧更是兴奋:“爸,你这次真的是做了个明智的决定。”
经过慎重考虑,张明最终选择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合作。
合作方案是:出售三分之一的土地,获得1.5亿现金。
剩下的三分之二土地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按比例分享收益。
签约那天,张明穿上了他最好的西装。
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签约。
“张先生,恭喜您!”开发商老总与张明握手。
“谢谢,合作愉快。”张明也很激动。
签约仪式很简单,但意义重大。
一纸合同,让张明从普通工薪阶层跃升为亿万富翁。
回到家,张明把合同小心翼翼地收好。
“明哥,咱们真的有这么多钱了?”李芳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是的,芳儿。”张明拥抱住妻子。
08
第二天,1.5亿现金到账。
张明看着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心情五味杂陈。
25年前,他用40万买下那块荒地。
25年后,那块地为他带来了数亿财富。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感慨万千。
有了这笔钱后,张明首先做的事情是还掉所有的债务。
虽然那些债务对现在的他来说微不足道,但他还是第一时间还清了。
然后,他给父母买了一套更好的房子。
老人家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现在终于可以享受了。
“儿子,这房子太好了。”母亲看着新房子,眼里含着泪。
“妈,您和爸爸应该过好日子。”张明扶着母亲。
老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明儿,你有出息了。”
“爸,这都是您当年教育的好。”张明感激地说。
接下来,张明给儿女们都买了房子。
小宇在深圳,小慧在北京,都是房价很高的城市。
“爸,这太贵重了。”小宇有些不好意思。
“儿子,这是你应得的。”张明说道。
小慧更是激动得哭了:“爸,谢谢您这么多年的坚持。”
“如果当年您卖掉了那块地,就没有今天了。”
张明摸了摸女儿的头:“爸爸做的每个决定,都是为了这个家。”
处理完家庭的事情后,张明有了时间思考。
这25年来的经历,就像一场梦一样。
从被人嘲笑的“疯子”,到现在的亿万富翁。
这种巨大的转变,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有一天,张明独自一人来到了那块地。
现在这里已经开始施工,到处都是工程车辆。
他站在工地外面,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想起25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的情景,张明感慨万千。
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野草丛生,人迹罕至。
现在,这里即将成为武汉东部的商业中心。
“先生,您是来看工地的吗?”一个工人走了过来。
“是的,这块地原来是我的。”张明指了指工地。
“您的?”工人有些惊讶,“那您可真厉害。”
“为什么这么说?”张明好奇地问。
“听说这块地的原主人很多年前就买下了,现在发大财了。”工人说道。
张明笑了笑:“是有这么回事。”
“真是有远见啊!”工人感叹道。
回到家,张明把今天的见闻告诉了李芳。
“明哥,你现在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李芳问道。
“成就感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感激。”张明说道。
“感激什么?”李芳不解地问。
“感激这么多年来你对我的支持和理解。”张明握住妻子的手。
“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25年。”
李芳的眼睛湿润了:“明哥,我们是夫妻,应该相互支持。”
“是啊,咱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张明感慨地说。
那天晚上,张明写了一篇日记。
他很少写日记,但今天他想记录下这个特殊的时刻。
“25年前的今天,我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40万买下那块看似荒凉的土地。”
“25年来,无数人说我疯了,说我傻。”
“但我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
“今天,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但我知道,成功不只是因为运气。”
“更重要的是坚持和信念。”
写完日记,张明感到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财富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25年来的经历和成长。
09
随着合作项目的推进,张明的财富还在不断增长。
那块地的价值确实如预期一样,越来越高。
但张明并没有被财富冲昏头脑。
他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财富。
“明哥,你想过要做点什么事业吗?”李芳问道。
“我想过,但还没想好做什么。”张明回答。
“要不咱们做点慈善?”李芳建议道。
“慈善?”张明眼睛一亮。
“对啊,咱们现在有这个能力了。”李芳说道。
张明觉得妻子的建议很好。
确实,有了这么多财富,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
经过深思熟虑,张明决定成立一个教育基金。
专门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
“爸,这个想法太好了!”小慧得知后很支持。
“我觉得这比什么都有意义。”小宇也表示赞同。
基金成立后,张明亲自参与管理。
他经常到贫困地区去看望资助的孩子们。
“爷爷,谢谢您让我能上学。”一个小女孩拉着张明的手说。
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张明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几年过去了,张明资助的孩子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找到了好工作。
每当收到孩子们的来信,张明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明哥,你看这些孩子们写的信。”李芳拿着一叠信件。
“他们都说要像你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张明接过信件,一封一封地看着。
孩子们稚嫩的字迹,写着最真挚的感谢。
这些信件,比任何财富都要珍贵。
2024年,距离张明买下那块地已经30年了。
当年的荒地,现在已经成为武汉东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张明偶尔会到那里走走,看看这个他见证成长的地方。
“先生,您经常来这里吗?”商场的保安认识了他。
“是啊,我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张明笑着说。
“这里确实很繁华,听说发展得很快。”保安说道。
“是的,发展得很快。”张明点点头。
站在商场的顶楼,张明俯瞰着这座城市。
“明哥,在想什么呢?”李芳走到丈夫身边。
“在想这30年来的变化。”张明搂住妻子的肩膀。
“是啊,变化真大。”李芳也感慨地说。
“但最重要的是,咱们一家人还在一起。”张明温柔地说。
“是的,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李芳依偎在丈夫怀里。
来源:九申篮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