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气候-能源-金融三角协同机制 系统构筑国家金融安全防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6:34 2

摘要: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重构与能源革命纵深推进的叠加变局下,全球能源体系呈现三大结构性矛盾:传统能源资产加速贬值与新能源技术迭代的供需适配性矛盾,气候政策约束强化与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的动态平衡性矛盾,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加剧与本土金融风险防控的系统性矛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重构与能源革命纵深推进的叠加变局下,全球能源体系呈现三大结构性矛盾:传统能源资产加速贬值与新能源技术迭代的供需适配性矛盾,气候政策约束强化与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的动态平衡性矛盾,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加剧与本土金融风险防控的系统性矛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不仅关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更直接牵动着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命脉。面对系统性变革挑战,我国能源系统“高碳锁定”特征仍较突出,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持续攀升,绿色金融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金融风险累积、气候资源价值转化机制缺失、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失衡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创新性提出“制度牵引-市场驱动-技术赋能”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新范式和闭环体系,形成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复合风险显性化

能源结构转型中新旧系统切换引发的金融风险呈现复合性特征。截至2024年四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8.9%,但煤电仍承担54.8%发电量及70%基荷保障,结构性矛盾导致能源资产剧烈重估:煤电行业市净率跌至1.5倍,光伏产能利用率不足60%,保险业巨灾赔付同比激增超50%。传统能源领域,煤炭行业贷款余额达1.5万亿,火电存量债券0.6万亿,行业不良率攀升至4.5%(银行业均值2.7%)。新能源领域风险同步积聚,光伏企业资产负债率达61.64%,装备制造板块市值较峰值缩水约20%-30%,组件龙头市净率中位数由3.2倍降至1.5倍。国际能源署测算显示,中国能源转型可能触发超10万亿金融资产重估,相当于2022年GDP的约9%,通过信贷违约、债券抛售、股权贬值等渠道形成系统性风险传导。

气候治理与能源安全的协同困境。2024年极端气候事件造成全国可再生能源出力异常波动,仅夏季高温就导致风电出力下降约10%-15%,光伏发电效率降低约15%-20%。气候资源开发面临价值转化梗阻,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长期在100元/吨以下徘徊,不足欧盟碳价的1/4。能源气候金融衍生品缺失导致价格发现功能失灵,目前仅有的7个地方性用能权交易试点,且年交易量不足50万吨标煤,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

绿色金融创新的结构性失衡。统计显示,2024年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中,光伏、风电等成熟领域占比约27%,氢能储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在绿色贷款中的实际资金支持比例不足5%。绿色债券市场呈现“三集中”特征,转型金融工具创新滞后,煤炭产业转型债券发行量仅占绿色债券总量的不足2%,难以满足传统能源企业转型需求。

跨境气候金融风险传导加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实施首年,中国出口钢铁、铝等核心行业面临约10亿美元的潜在成本压力。SWIFT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绿色产业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高达35%,显著高于传统行业15%的平均水平。全球气候政策分化导致新能源产业链估值体系紊乱,动力电池企业市净率从2021年的6.8倍骤降至2024年的2.8倍。

二、构建“制度牵引-市场驱动-技术赋能”协同治理新范式

制度协同:构建气候治理的金融响应框架。系统构建融合WRF区域气候模型与CGE宏观经济模型的智能压力测试系统,创新建立覆盖能源、工业等18个关键部门的动态风险评估矩阵。通过设置碳中和基线、极端气候冲击情景、负碳技术突破变量等多维分析模块,形成具有空间分辨率的前瞻性气候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依托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设气候金融政策委员会,集成生态环境部碳排放监测数据、国家能源局重大工程项目库、央行征信系统等12类核心数据源,打造“碳-能-金”三元联动的数字化决策平台,实现气候压力测试、转型风险监测与政策模拟的动态耦合。创新构建气候金融风险热力图监测系统,对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等战略要域实施网格化监管,建立煤电、电解铝等高碳行业全产业链穿透式监测机制。同步完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重点针对煤电清洁化改造、CCUS示范工程等转型活动,设计“技术成熟度-融资成本”动态挂钩机制,对达到国际清洁生产标准的重大技术装备给予专项融资支持。深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创建包含碳强度阈值、能源效率标杆、循环经济占比等指标的“深绿”分类标准。将转型金融活动全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框架,实施基于ESG评级的差异化风险权重管理,通过资本充足率优惠和绿色资产配置考核,强化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市场协同:构建能源转型的金融支持矩阵。创新开发风光出力指数期货合约、碳配额亚式期权等气候适应性金融衍生品,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绿电-碳汇”组合型结构化产品,构建涵盖基础交易、风险对冲、资产证券化的多层次市场体系。设立国家能源转型母基金,重点投资晋陕蒙等传统能源基地的氢能产业园、智能电网升级项目,同步创新煤电产能置换收益权证券化工具,允许企业将关停机组容量指标通过ABS实现跨周期现金流管理。构建气候导向的信贷政策组合包,对银行业实施差异化气候风险拨备制度,将绿色信贷占比、气候风险敞口等7维度指标嵌入MPA考核框架,考核结果与专项再贷款额度、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形成动态联动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资产证券化创新,发行超长期碳中和专项债券,配套财政贴息、央行低成本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跨境绿色基础设施REITs,探索离岸人民币碳中和债券发行路径。深化全国碳市场改革,分阶段实施配额拍卖机制,创新推出碳远期合约、跨期互换等风险管理工具。设立碳市场稳定调节基金,建立价格波动带机制,将碳配额纳入合格抵押品范围,允许金融机构开展碳资产回购融资,形成从市场扩容、产品创新到资金导流的协同发展格局。

技术协同:构建数字化风险防控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国家能源气候金融大数据中心,集成电力交易中心实时交易数据、碳交易所持仓信息等12类核心数据源,形成全要素数据库。运用联邦学习算法开发气候风险智能评估模型,实现碳足迹追踪、环境效益量化及企业转型进程动态监测。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绿电溯源体系,在张家口示范区构建“发-输-用”全链式存证系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绿电消费凭证与碳配额自动核销的实时联动。试点环境权益质押融资平台,允许企业凭数字绿证获取专项贷款。试点推进转型金融科技实验区建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区域设立监管沙盒,在风险熔断机制下开展气候衍生品定价模型、转型企业ESG保险等创新测试。构建包含数据治理、技术中台和场景验证的三维赋能体系,形成监管科技与气候金融的协同进化机制。

闭环体系:完善气候金融治理的协同防御体系。在国际协作层面,推动金砖国家建立气候金融安全网机制,设立联合干预基金,重点支持成员国可再生能源并网项目。与欧盟达成碳市场衔接协议,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伙伴关系建设,在东盟推广离网型光伏资产证券化模式。主导制定G20气候债务重组技术标准,允许脆弱国家以每吨核证碳汇抵减债务本息。在国内防御层面,建立高碳行业敞口动态拨备制度,按行业设定差异化计提标准。组建国家能源转型稳定基金,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处置金融机构高碳资产。开发气候风险双因素压力测试系统,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每季度滚动测试物理风险,测试结果与资本缓冲要求动态挂钩。在跨境风控层面,建立“一带一路”绿色投资负面清单,对境外煤电项目实行绝对额度管控。优化外汇储备避险资产配置,提升黄金、国际绿债等资产占比,建立金砖国家能源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陈庭强系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江苏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基地研究员;曹杰系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导;江苏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双碳”目标下能源稳定与金融安全问题研究》[22&ZD122]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