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裸辞逃离北上广,去往房价低、没有生活压力的小县城。
“你有想过以后要去哪里安家吗?”
“没想过,或者说想过,但没想好,四海为家吧。”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裸辞逃离北上广,去往房价低、没有生活压力的小县城。
“北上广难安家,只有小县城能接纳我。”
图片来源:小红书@快乐比目鱼
2021年,独立纪录片导演秦潇越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离开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
拍摄了纪录片《在鹤岗安家》《在乳山安家》,这也是她的系列纪录片《在哪安家》的第一、二集。
从这两集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离开大城市的年轻人或是老年人,前往小城去追寻那种自己给自己的归属感。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我们可以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
逃离北上广的人,最后都去哪里了呢?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家是什么?
1
在鹤岗安家:
“有个家心里就踏实了”
前两年,“鹤漂”成为继“北漂”“沪漂”“广漂”之外的另一种移居方式,“在鹤岗安家”,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在哪安家》的第一集——《在鹤岗安家》就记录了从全国各地来到鹤岗安家的年轻人。
鹤岗之所以成为他们逃离“北上广”之后的目的地,是因为这里的房价和物价远比其他小城市低。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而他们为什么要逃离北上广来到这里?据鹤岗的一位房东所说:“在鹤岗买房的很多人都是有各自的原因,失恋的、失意的、失婚(离婚)的......”
从成都来到鹤岗开美容院的婷婷说到:
“也可能说来鹤岗是为了逃避某些东西,当你逃避之后你会发现,在这里生活也蛮好的,干嘛要让自己活得这么苦呢?”
一开始对生活和未来迷茫的年轻人们,在鹤岗安家后,逐渐喜欢上了这里。
“就是觉得自己有个家,心里就踏实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和婷婷一样,因为喜欢鹤岗松弛的生活环境,喜欢东北热情的文化,以及喜欢南北差异带给自己的惊喜,静静和小林从义乌搬到了鹤岗。
刚来鹤岗的时候,他们睡过帐篷,但在摆摊和直播的努力下,他们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小房子。
在来鹤岗之前,提及两人的生活,小林是这么形容的:
“要么一栋楼里都是白领,每天不打招呼;要么就是像我这样,每天穿个制服去上班。”
但来到鹤岗之后,他们逐渐从过去封闭的生活状态中走了出来,每一天,他们会和周围的邻居以及摆摊遇到的大爷、大妈打招呼,北方人的热情让他们很快地适应了这里。
虽然就收入而言,来到鹤岗的确没有在义乌做批发赚的多,但静静和小林觉得:
“以前生意很好的时候,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工作,也没有静下心来去享受生活。”
相比较于从前被忙碌的工作挤满的生活,鹤岗带给他们的惊喜是微观却确定的。
比如东北独有的泡澡文化,在鹤岗,你能够以很便宜的价格就泡一天的澡,“去洗浴、泡澡,一天就过去了。”
在鹤岗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谈及未来,小林开心的说到:“不止,我们还会在鹤岗过第一个年。”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不过和从全国各地来到鹤岗安家的年轻人不一样,对于鹤岗本地的年轻人来说,自己的家乡并不都是惬意和松弛,反而充斥着很多沉重的东西。
一位出租车司机这样说到:“每年学生考试就走出去一波。”
而一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上班的鹤岗本地人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说:
“2000年以后吧,这个城市就从教育的理念告诉你,考出去,别回来,因为这个城市可能要不行了。”
的确,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鹤岗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被很快地抛下,相对应的,是这里的年轻人卯足劲了要往外走。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生活观念也在今天发生了改变,他们内心那种对于家乡的归属感,似乎又重新回来了。
而因为不断有年轻人来到这个老工业城市,这个本应该消失在时间里的小城,也逐渐焕发出了生机。
“在我心中,我的家乡未来会很好,很好很好。”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于是,他们某种程度上也和远道而来的“鹤漂”们殊途同归了。
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鹤岗不大,却已足够承载得起他们对于未来的所有想象——一个安稳、踏实的家。
当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以后还会不会离开鹤岗,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在鹤岗安家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未知。
很多年轻人会担心:
“这样一个小城市,真正能满足你的所有生活欲望吗?”
鹤岗虽好,但并不总是充斥着浪漫主义,这座本该消失在时代潮流中的老工业城市,本就经历着人口逐渐流失、城市慢慢褪色的命运。
而在网络的热度退潮之后,鹤岗是否能够给在这里安家的年轻人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医疗、交通、教育、基础设施,这些成年人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都在诉说着鹤岗并非是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因此,或许到头来,这些年轻人还会离开鹤岗,奔赴下一个安家的城市,但就当下而言,他们已经寻找到了能够安放内心的地方。
2
在乳山安家:
“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梦想”
乳山,这个中国临海的小城,在继鹤岗之后,成为了新的移居目的地。
但乳山和鹤岗又有所不同,相比较于能够接纳年轻人的鹤岗,乳山更多地是向老年人敞开它的怀抱。
《在哪安家》的第二集——《在乳山安家》就记录下了几个老年人来到乳山的故事。
乳山能够给这些老年人带来的,首先是舒适的自然环境,这里背靠大海,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这里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光照充足。
同时,这里的物价也很低。和鹤岗一样,这里可以以极低的价格,就能买到一套舒适的公寓。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乳山安家》
对于已经在乳山定居七年的杨叔叔来说,乳山带给他的,是随时想游泳就游泳的免费的大海,是一分钱不收的网球场和停车场,也是新鲜的海鲜和空气。
每一个中国父母围绕孩子过完自己的一生,似乎是一种固定的选择,但杨叔叔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活:
“自己身体好了,自己高兴,孩子也高兴。”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乳山安家》
乳山吸引老年人的第二点,则是丰富的老年人活动。
乳山有许多老年人的社群,老年人们在这里相约着一起打球、游泳、跳舞、摄影。
乳山的房屋中介小雪这样说到:“到这是另外一个老年人的社会,他们不是说退休了,而是说退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这里,除了移居到这里的老年人之外,还有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开着房车到处旅居的老年人,乳山,是他们的中转站之一。
在这群老年人中,有一位奶奶被大家称之为“楷模”。
70岁以前,她一直在为了家庭、为了工作而付出,但70岁之后,她想为了自己的梦想活一次。
于是,卡在驾照的上限——70岁时,她终于去学了驾照,计划开着房车走遍全国。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乳山安家》
她说:
“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春夏之际,她到了乳山,而冬春之际,她还要去到西双版纳过冬。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梦想,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梦想。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乳山安家》
在旅途中,她习惯了一个人在房车里做饭、吃饭,一个人去加油站加油,一个人去汽车4S店换车胎......
这些必备的生活技能,她都在旅途中逐渐掌握。当车子出现问题时,奶奶能够自己一个人条理清晰地跟修车厂的人沟通。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乳山安家》
奶奶的子女常常会给她打电话,但她常常只是匆匆和子女说两句,就快速地挂断电话,因为在旅途中,要一个人完成这么多事情,她真的很忙。
在70岁的高龄一个人开房车旅行,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让子女放心的选择,奶奶也会在路上给孩子们报平安,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就此停住。
“那没办法,我自己也要实现梦想,所以我就做了孩子和老头的工作,现在他们也认可了,也放心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乳山安家》
无论是移居到乳山,还是将乳山作为旅程中的一站,对于这些老年人来说,去追求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或是去勇敢地为自己活一次,是他们为自己的余生选择的生活方式。
当然,乳山也并非完美,这个临海的小城可能并不能给这些老年人提供绝对完善的养老设施,而每到冬季,这里漫长的海岸线又会带来城市严寒、冷清的另一面。
但相比较于寻找一个完美的养老圣地,这些老年人更想要在远离喧嚣的小城,安放他们余下的人生。
3
离开大城市的人们:
“感觉像是打开了自己”
在纪录片的镜头之外,还有很多人过着和他们一样逃离北上广、奔向小城市的生活。
尤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以裸辞或者gap的形式,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生活。
他们之中不乏从985毕业的名校生,也不乏年薪百万的白领。
但就像在乳山定居的老年人一样,退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裸辞也好、gap也好,都不是他们的人生终点。
在走出原有的生活轨迹之后,他们感觉像是“打开了”自己:
“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但身体比我们的思想更诚实,尝试过新的生活方式后,身体的状态会告诉我们答案。”
图片来源:小红书@千叶橘子
尽管这种“出走”的生活可能是暂时的,只是换来“喘口气”,但能“喘口气”,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已经实属不易。
我们也很难说这场逃离是否成功,但对于他们来说:
“再怎么着也不会流落街头没饭吃,不如过好当下。”
过去,我们总是被告诉要把目光放长远,但很多时候,把目光放到当下,也可以是一种踏实的选择。
说到底,家到底是什么?
当鹤岗的年轻人在低廉房价中搭建起物理意义的“家”,当乳山的老年人在海风与社群里寻找精神安放之所,《在哪安家》系列纪录片揭示了一个时代命题: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家不再是凝固的物理空间,家可以是流动的。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这种流动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是自由的,而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当然,在小城的生活不全是浪漫,鹤岗的年轻房东会感慨:“留下的都是没有选择的人”,乳山的冬季海岸也会露出“鬼城”般的冷清面容。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但纪录片的意义从来不是提供乌托邦幻想,而是展现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可能性——它让那些困在生活压力里的年轻人看见,除了“内卷”与“躺平”的二元对立,还有第三条道路:
在流动中寻找平衡点,在不确定中搭建避风港,以及,在物理迁徙与精神归巢的张力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存脚本。
或许正如导演秦潇越在镜头里埋下的隐喻:那些在鹤岗晾晒的被褥、在乳山抛锚的房车,都是当代人在时代洪流中打捞的浮木。
当每个个体都能在流动与安定之间找到自洽的节奏,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家”——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