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当 “玉石” 是宝贝疙瘩?这9类玉除了 “榨钱”,真的一无是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6:53 2

摘要:从线上直播间到线下实体店,总能看到很多没听过的名字。又是 "国潮新品",又是 "养生奇石",价格还卖得挺高,让不少喜欢玉石的朋友看得迷糊:这么多 "玉石",到底哪些真值得买,哪些只是噱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玉石市场特别热闹,各种各样的新玉种不断冒出来。

从线上直播间到线下实体店,总能看到很多没听过的名字。又是 "国潮新品",又是 "养生奇石",价格还卖得挺高,让不少喜欢玉石的朋友看得迷糊:这么多 "玉石",到底哪些真值得买,哪些只是噱头?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市场上,一些原本不太起眼的石头,被包装成 "新兴玉种",靠着精美的宣传和故事进入大家视线。有常见的 9类资本炒作下的 "皇帝的新衣",这类 "玉石"除了故事一无是处。

它们到底是被低估的潜力股,还是被过度炒作的 "石头"?看完你心里就有数了。

太和玉,这个2018年,突然在四川西昌小麻柳村爆红的"新玉种",从村民偶然发现到引发全民寻宝热潮仅用了一个月。

当地,迅速聚集起上千名采玉人,商家在直播间宣称,这是"填补中国玉石空白的稀缺矿脉",标价高达8000元/公斤,甚至编造"慈禧太后曾派人寻找"的历史故事。

一时间,西昌周边的快递网点堆满了,发往全国的"太和玉"原石包裹。

然而,这场疯狂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的调查报告,面前戛然而止:

信息来源于新京报

经《城市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证实,该区域未发现任何玉石资源,所谓 “太和玉” 实为石英岩,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与普通铺路石无异。

检测显示,其硬度虽大 7 级(与玉髓相近),但密度仅 2.6g/cm³,缺乏和田玉、翡翠等真玉的温润质感与纤维交织结构,且脆性大、易开裂,根本不具备玉石的耐久性。

澳洲和田玉,实际上是一种蛇纹石玉,根据专业检测,它的透闪石含量不到30%,而真正的和田玉透闪石含量需要达到95%以上,所以两者完全没有关系。

这种玉种,在2024年12月出现在河南镇平市场,商家在推广时主打“进口和田玉”的概念。

通过直播间宣称,它是“澳洲矿脉的稀缺资源”,利用消费者,对进口商品和稀缺性的心理进行营销,有些直播间里的售价,甚至比实际成本高出十倍多。

但事实上,蛇纹石玉在全球的储量非常丰富,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很低廉。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GTC)2021年的报告就已经指出,蛇纹石玉经常被用来仿冒和田玉,它与和田玉没有任何本质关联,只是一种普通的玉石材料,不具备收藏价值和稀缺性。

刚接触玉石的朋友,可能听过 “天青冻” 这个名字,直播间里常有人说,它是 “翡翠平替”“蓝水翡翠近亲”,但说实话,这东西和翡翠压根没关系。

实际上,它的各项物理特性和翡翠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从密度来看,天青冻只有 2.57g/cm³,而翡翠普遍在 3.3g/cm³ 左右,拿在手里,明显能感觉到天青冻更轻。

硬度方面,它只有 4.5-5.5,翡翠则能达到 6.5-7,用钥匙之类的硬物轻轻划一下,天青冻表面很容易就会留下痕迹,而翡翠基本不会有损伤。

另外,天青冻内部结构松散,就像疏松的海绵一样,长时间佩戴后,很容易因为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失水,颜色也会逐渐暗淡,失去原本的光泽。

加工成饰品后的成本也,就几十到一百元左右,大多只能用来制作,低端工艺品或者旅游纪念品。

这东西,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玉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我们常见的大理石、汉白玉属于同一种矿物。

虽然乍一看颜色白白的、半透明,有点像和田玉里的羊脂玉,但实际差距非常大。

阿富汗玉的硬度很低,市场上很多阿富汗玉,会经过染色处理,冒充高档白玉,但时间一长,颜色就会慢慢褪去,露出原本暗淡的底色。

这类东西全球储量巨大,成本极低,市面上几十元到百元左右就能买到,基本没有收藏价值,只能作为低端装饰品。

说白了,就是染色石英岩,和路边的鹅卵石、玻璃的主要成分一样,都是二氧化硅。

商家通过化学染色的方法,把它处理成鲜艳的绿色,用来模仿翡翠的 “帝王绿” 或者 “冰种”。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绿色看起来很不自然,像是浮在表面的一层颜料,没有天然翡翠那种,由内而外的通透感和层次感。

马来玉的密度和折射率,都和翡翠相差很大,拿在手里分量轻,光泽也显得比较 “闷”,有点像塑料或树脂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这种染色处理并不稳定,长期佩戴后,颜色会逐渐褪色,露出原本的白色或浅黄色基底,就像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失去了最初的鲜艳色彩。

直播间里标价上千元的 “马来玉手镯”,可能实际成本可能还不到 50 元,完全是靠营销话术抬高价格。

米黄玉,本质是 碳酸盐质玉 的一种,主要成分是方解石,说白了和石灰岩、钟乳石是 “亲戚”。

它的颜色,多为米黄、浅黄,表面抛光后看着温润柔和,有点像和田玉里的黄玉或老玉,但实际差距很大。

米黄玉的硬度很低,大概只有 4-5 级,市场上很多米黄玉会被染色处理,染成更深的黄色或者棕红色,冒充和田黄玉或者其他高档玉石。

但仔细看,能发现颜色不均匀,缝隙里还有染料堆积的痕迹。这种材料全球储量非常大,价格低廉。

桃花玉的学名叫 蔷薇辉石,因为含有锰元素,颜色呈现出鲜艳的粉红色、玫瑰红色。视觉上极具浪漫感,尤其受年轻消费者青睐。不过它的 “硬伤” 很明显:

结构较为粗糙在放大镜下看,可见明显的颗粒状集合体,如同细沙凝结般缺乏细腻感,与和田玉温润致密的纤维交织结构截然不同。

从物理属性来看,桃花玉虽然莫氏硬度达到 6.5-7 级,接近翡翠,但质地脆裂,韧性不足。

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崩口或断裂,这也导致它,难以被雕琢成复杂精细的饰品,大多只能制成圆珠、平安扣等造型简单的基础款。

事实上,桃花玉的矿脉,在我国四川、新疆等地均有广泛分布,储量丰富,市场上常以 “桃花石” 的名称流通,一串普通手链的市场售价,通常仅需数十元至百元不等,仅适合作为普通装饰佩戴。

它的主要卖点,是产自新疆戈壁滩,经过风沙侵蚀,形成了独特的纹路和光泽,比如常见的 “宝石光”“沙漠漆” 等类型,初看有几分通透感,但实际玉性较差 。

硬度虽大 7 级,但结构松散、脆性大,稍微受到撞击就容易开裂,而且长期暴露在干燥环境中会逐渐失去光泽,出现细小裂纹。

前几年,商家抓住 “戈壁稀有玉种” 的概念大肆炒作,新疆产地的原料价格一度被炒到数千元 / 公斤,甚至出现 “赌石” 热潮,不少人抱着 “捡漏” 心态跟风购买。但随着市场理性回归,金丝玉的真实价值逐渐暴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它被国家标准认可为 “石英质玉”,但和和田玉、翡翠等真玉相比,收藏和投资价值几乎为零,购买时,不妨当作 “带有地域特色的石头工艺品” 看待,切勿被 “戈壁瑰宝” 的噱头误导。

不知道,你们听过“非洲翠” 这个玉种吗?到最后这里着重提一下,非洲翠冒充翡翠。

信息来源于消费日报

信息来源于消费日报

这个突然在,网络平台爆火的 "新玉种",从寂寂无名到全民抢购,真的是令人吃惊。

有人称,这是来自乌干达矿脉的 "冰种帝王绿",一时间,"非洲翠收藏价值堪比翡翠" 的说法,刷屏短视频平台,大量消费者涌入直播间抢购。

检验中心检测报告撕开了真相:技术人员利用宝石显微镜,对样品进行了放大检查,注意到部分样品表面呈现出异常光泽,这与天然非洲翠的特征明显不符。覆膜后的翡翠伪装性极强,不少老手短时间内都辨认不出来。

那么,非洲翠到底是什么玉石呢?

多人对它的了解,还停留在 “长得像翡翠” 的层面。实际上,它的本质是石英质玉,和咱们之前聊过的金丝玉、独龙玉属于同一大类,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和玻璃、鹅卵石成分一样)。

不过,它的名字里带个 “翠” 字,加上商家常宣传 “翡翠平替”,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是翡翠的一种,这里得先把概念理清。

随着市场逐渐冷静,现在价格已经回落不少。普通挂件几十到几百元,冰飘花手镯千元左右,极少数,高冰种飘绿花的精品,能卖到万元级别,但和翡翠相比,仍有十倍甚至百倍的价差。

如果你只是喜欢,它的颜色和通透感,预算有限又想戴个 “绿镯子”,非洲翠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

但要明确它的定位:本质是石英质玉石,和翡翠、和田玉等传统玉石没有可比性

日常佩戴没问题,但别指望它有收藏价值,更别被商家的 “投资潜力” 话术忽悠。买的时候记得索要鉴定证书,避免买到染色或注胶的假货。

结语

对消费者而言,避免踩坑的关键在于牢记两点:一是用科学代替故事,二是用理性对抗焦虑

天然玉石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直播间的话术堆砌,而是由 “美观、耐久、稀少” 三要素共同决定。

购买前不妨多问一句:它的成分是否符合玉石标准?检测报告能否明确矿物构成?市场流通性和文化沉淀是否经得起推敲?

你有什么火眼金睛的鉴别小技巧?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普通古玩爱好者为什么老上当?#

#发个你的手串图片来看看#

来源:农人乐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