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日,老人转身撞在小伙儿身上,小伙儿却被索赔七万的事情可是传的沸沸扬扬,“被人撞了也得我赔啊?”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前两日,老人转身撞在小伙儿身上,小伙儿却被索赔七万的事情可是传的沸沸扬扬,“被人撞了也得我赔啊?”
一时间,发生在两年前的一起案件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事情起因是,法院一名韩姓法官在本地普法视频节目中以此案为例,试图解读“行人间的碰撞责任”。
但他的几句描述,却成为整个事件的引爆点,他在视频中指出:“男子未与前方行人保持安全距离,导致碰撞事故发生。”
首先,撞人者性别被误说为“男子”;其次,“未保持安全距离”的措辞,被认为严重误导公众,似乎将责任归咎于老人。
韩法官将“安全距离”这一机动车范畴的用语,生硬套用于人行道上两位行人之间的碰撞,引发网友大量质疑。
对比车辆更规范的行驶路线和交通法规,行人实际上要灵活得多。
而且这一表述没考虑到考虑实际生活中的人流密集环境——地铁口、商业街、斑马线,都是人挤人的环境,如何保持所谓的“距离”?
网友们纷纷留言,“走路还要装雷达?”、“以后逛街是不是得戴后视镜?”、“法官都能说出这种话?”
在5月初至5月10日这段时间里,舆情快速升温。
而网上流传的版本多为剪辑内容,不少用户看到的只有“老太转身撞人,法院判赔7万”,再加上法官“安全距离”的奇怪解释,使得大量网友站在年轻女子一方。
“是不是以后走路都不能慢一点?”“看手机就得担责?”——愤怒和误解持续发酵。
一部分网络意见甚至上升到对整个司法体系的质疑,认为法院失职、偏袒老人、失去常识。
直到5月10日,央视《法治在线》栏目完整播出了现场监控视频,事情终于迎来了大反转。
2023年5月19日,上午10点25分,山东青岛李沧区。
事发地是一处小区门口的人行道,监控记录中,一名身穿浅色上衣的59岁女性站在人行道靠边位置,她正在接电话,脚步缓慢,有轻微的侧身动作。
而在画面左侧,另一名身形瘦削、步伐急促的29岁女性则朝着老人方向走来,在未观察前方的情况下,她撞上了正在通话的老人。
距离拉近的那几秒钟里,年轻女子显得心不在焉,没有任何避让的动作,也没有观察前方的迹象。
碰撞发生的瞬间,老人身体后仰、跌倒在地,随后被紧急送医,检查结果为:右股骨颈骨折,后被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
事发现场没有机动车,也没有无明显障碍物,两人皆为普通市民,且毫无前嫌,只是因各自的行走状态不同而发生碰撞。
在之后的法律程序中,李沧区人民法院接手了此案。
老人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包括医疗、护理、误工等多项费用。
初期,受伤老人提出18.8万元赔偿请求,但在法院主持下,双方多次协商,在调解过程中,老人方面表示理解,愿意降至7万元。
王某接受该金额,并承诺分期支付,至今,她已偿还大部分,仅剩6000元尚未付款,且尚未到期。
法院出具了正式的民事调解书,程序透明、手续完备,案情已经告一段落。
这个视频一出来,所有的疑问就一个一个都弄清楚了。
老人并未突然转身,而是缓慢站立;王某走路速度过快,显然未集中注意力,责任划分立刻变得明朗,法院先前的调解也被认为合情合理。
网友们纷纷被“打脸”,却不等大家作何反应,李沧区法院随即发表声明公开致歉。
承认韩法官在普法视频中出现表述不当,用词不当、性别描述错误,并强调“未及时公布监控画面,是一次沟通失误”。
法院的回应获得了好多网友的理解与认同,有人说“能承认错误,那是好事”,还有人讲“这才是负责任的司法机关”。
这次的事件毫无疑问给法官的普法工作提了个醒,在如今社交媒体特别发达的时候,一段普法视频,也许几个小时就能有几百万的播放量。
另外,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它发声常常被看成是“定调”,这也就意味着每一回普法、每一段视频、每一个用词,都得有充分的严谨性和责任感。
要是表述不够严谨,就可能像这次“安全距离”的事儿一样引起很大的误解,普法视频用词得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还得经得起琢磨。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完——
注:原创首发,抄袭必追究到底!
信源:北京青年报 2025-05-10 21:52《“青岛行人相撞赔7万案”现场视频公布!法院道歉:表述不当造成误导》
来源:远川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