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流量”到“挖需求”,电商商家如何走出供给过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17:06 3

摘要:作者:李成东、金珊有商家甚至表示,今天直播很好卖的款,第二天可能就不好卖下架了。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变快,流行来得快,过时也快。过去时尚潮流可能是几年一轮回,现在最新款的潮流可能下个季度就会过时。


作者:李成东、金珊

有商家甚至表示,今天直播很好卖的款,第二天可能就不好卖下架了。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变快,流行来得快,过时也快。过去时尚潮流可能是几年一轮回,现在最新款的潮流可能下个季度就会过时。

一款产品可能爆火又迅速冷掉,先做的商家吃到红利;反应慢的商家再进行跟进,趋势已过,产品变成了死库存。

喜新厌旧就是消费者的本性。在供给过剩的当下,商家要怎么面对新趋势?怎么设计产品,才能获得生意的确定性?

持续找到真实的需求是破局的第一步。

一家主营卫浴品类的商家,每次市场调研都会和安装师傅聊天,因为他们是更能发现实际问题的人,有第一手信息源。另一位商家在线下开店不知道要如何选品,就在社媒上大胆提问,搜集了很多用户需求,开店后生意暴涨。

电商也同样如此。因为电商只是改变了交易的方式,商品上翻。但是没有改变交易的内核,解决用户的需求。在过去十年,电商行业的市场格局非但没有集中,反而在分散。在2017年,淘天和京东两者合计市占率达到了93%。到2024年,两者合计份额已经下滑到50%。

从二分天下到群雄割据,电商新势力崛起的背后是需求在分散。无论是咖啡还是水,每一种需求都是真实的。对应的是,碎片化的订单增加和无数细分市场上的爆发。每一种微小的需求,正在撑起一片新市场。

电商发展早期,KA商家有更多的预算可以购买流量,达成成交。现在各大电商平台都在笼络扶持中小商家,重视每一种需求。电商也正在从流量的高买低卖模式,转变为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升级。

从流量到用户,真实的需求正在被商家和平台看见。

3000元VS百元,复古摄影潮下的逆袭

近期,撕拉片在社媒上爆火,单片价格暴涨43倍至3000元。撕拉片也因此被称为“纸中茅台”。这波潮流背后有明星的加持,也有“拍一张少一张”的饥饿营销。但本质是Z世代对情绪价值的追求,复古摄影热潮开始兴起,胶片颗粒感、自带磨皮,有一种朦胧氛围。

在需求推动下,撕拉片和主流相机围猎一二线城市,但在下沉市场深圳商家的百元卡片机也已经卖爆了。

起初,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摄影工作者有专业的高价设备。平价的数码相机只是一个冷门单品,购买者更多是怀旧的老年人。线上经营十多年相机生意的商家在拼多多后台发现,一款高性价比的相机的收货地址居然来自下沉市场的初高中。

在校学生是全新的客户群,不能带手机但也想记录学生时代的日常。他们对价格敏感,喜欢颜值高、操作简单、轻巧好携带的相机。父母辈流行的卡片机正好符合需求。

挖掘出用户需求后,深圳相机品牌科美锐研发出了百元的卡片机。据了解,同等利润下拼多多的价格会比其他平台低20%左右。

女学生在意自拍,科美锐还把传统的侧屏改成前后双屏或者上翻屏。针对操作问题,优化了产品详情页,推出7天内教不会包退的服务。另一家深圳品牌YZZCAM也针对女生爱美的心理,新增了美颜功能。

科美锐首批5000台产品在72小时内售罄,2019年店铺销售额达到3000万。

不少深圳商家在拼多多把卡片机卖爆。深圳地区过去就是海外中高端品牌和零售商的代工基地,在消费电子方面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线下已经诞生了“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线上深圳也在借拼多多等渠道完成新突围。过去代工,更多是接订单按需生产,厂商没有机会接触前端消费者,也不了解需求的变化,对潮流的反馈来自品牌和渠道商。

拼多多把国内电商入驻门槛降低,给了代工商家从B端向C端转型的尝试机会。在拼多多,一家店可能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运营,这是其他电商平台难做到的。同时拼多多的手续费低,佣金率最低只有0.6%。厂商从后台的销售数据中总结客户群特征,也能从用户评价中得到最直接的反馈。

抓住学生群体,接下来深圳相机商家也会针对细分需求推出产品。科美锐新上线的W10拥有12倍的光学变焦、7200万的像素,可以拍月亮和日落。国际大牌同样的产品售价在4000元左右,这款产品在拼多多只有千元。这款相机界的“大牌平替”主要面向的是年轻人和大学生群体,在摄影入门时的首款设备。

国产相机正在靠着产品创新,迎战海外大牌。

在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产业带的商家。他们凭借着改革开放时期的政策红利,积累了完善的产业链基础。

国内不缺供应链,缺少的是发现需求和落地产品的眼睛。

三千元的撕拉片和百元的卡片机共存,同一种复古摄影的需求,在不同人群中催生了不同的产品,满足了产品功能和情绪价值。

在拼多多的低门槛下,会有更多像深圳相机、泉州纸尿裤等案例,走出代工,跑出新的品牌。

供需重构,一场实用主义的变革

不难看出,拼多多更偏向于实用主义。

根据平台用户特性,挖掘每一种新需求,带动产品创新,收获销售额。从与客户共谋到与用户共治,本质是从流量倒卖到供需匹配,底层逻辑得到了重塑。

去中心化的流量,让消费者能够更快的匹配到合适的商品。开店门槛和运营成本也很低。规则简单、费用更低、流量匹配更加高效。健康的生态,让商家有更多的预算投入创新研发,带动新一轮正向循环。

让商家保持活力,轻装上阵。今年以来,拼多多推出更多的惠商政策。

今年4月,拼多多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宣布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商家新质转型升级。这也是继百亿补贴、百亿减免之后,又一个重投入的动作。

包括不限于店铺保证金下调和技术服务费退返。大家电、二手数码类目保证金降幅最高超90%。例如,二手平板电脑类目保证金从2万元降至500元。推广服务费、先用后付订单技术服务费等退返政策,每年为商家节省数十亿元成本。

从瑞幸、库迪上新品增速超过中国星巴克,再到跨境电商TEMU撕开亚马逊一家独大的局面,验证了消费的一条道路。在功能性的基础上,快速上新品,不断地测试和迭代。把价值营销和品牌溢价转换成创新,是当下应对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本能,满足新鲜感的一种办法。

需求的平权,背后也代表着供应链的升级。过去日百类的产品从确定、开模再到生产,要三个月甚至半年,现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提升,半个月就可以搞定。

北美没有很完善的供应链,海外大牌的叙事逻辑是用大量的营销和宣传找到适配人群,接受品牌的溢价。现在这套模式也已经出现裂痕,海外用户开始越过中间商,在中国跨境电商找到源头的产品。

中国自身有完整的供应链,可以迅速出现很多大牌平替,用更低的价格提供同质化的产品。把资本主义倒过来,功能性更刚需,能满足更多用户最底层最基础的需求。从满足用户需求进行创新开始,中国产业带正在走向一条更扎实的道路。从中走出的品牌也会讲出更好的品牌故事。

东升西落。在Q1,高瓴旗下基金管理平台HHLR Advisos增持了“中国资产”,其中包含拼多多等8家公司。

秋刀鱼会过期,潮流会过时。正如心理学“古烈治效应”的验证,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感情并不会一直存在。

产品会过期,但需求会永存。

来源:小辰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