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4亿人吃饱饭!袁爷爷,我们想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7:04 2

摘要: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他马上在这株水稻上作了标记,每天都来观察它生长的情况,并作好记录。收割时,他又细心地把稻株上结的170多粒壮谷收集起来,准备作为良种培育。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

5月2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2021年的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深爱的这片沃土。

从此,春种秋收,都和怀念有关。

稻田里的“追梦人”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他马上在这株水稻上作了标记,每天都来观察它生长的情况,并作好记录。收割时,他又细心地把稻株上结的170多粒壮谷收集起来,准备作为良种培育。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由于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这正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水稻,通过研究杂交水稻来培养优良品种应当是可行的。这样,袁隆平就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1964—1965年,在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并使其中4株成功地繁殖了1~2代。这项研究彻底推翻了传统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1966年,这一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配套成功。这是中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1975年冬,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22平方千米。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全国推广杂交水稻1387平方千米,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飞跃。

荣誉勋章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

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撰文/尹传红,绘图/杜爱军,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

来源:正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