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总统大选进入冲刺阶段,混乱却悄然从政治战场蔓延至社会底层。5月21日,韩国警方证实,多个诈骗团伙在全国多地假冒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的竞选团队,诱骗餐饮商户订购“指定酒水”,实施金额不等的诈骗。随着6月3日投票日临近,候选人之间的角力不仅体现在民调和辩
文︱陆弃
韩国总统大选进入冲刺阶段,混乱却悄然从政治战场蔓延至社会底层。5月21日,韩国警方证实,多个诈骗团伙在全国多地假冒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的竞选团队,诱骗餐饮商户订购“指定酒水”,实施金额不等的诈骗。随着6月3日投票日临近,候选人之间的角力不仅体现在民调和辩论,也在现实世界中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政治次生灾难。而这起诈骗事件,既是一起刑事案件,也迅速演变为一次对韩国选举制度、政治信任与执政合法性的舆情考验。
据韩国警方通报,骗局主要手法为冒充李在明团队人员,主动联系餐厅称候选人将光临用餐,进而要求店家提前采购“竞选专用酒水”或食材,并提供虚假转账账号。光州市某餐厅老板因此被骗走2400万韩元(约12.5万元人民币);济州岛、清州市等地亦有类似案件陆续浮出水面。韩国警方已由江原道警察厅网络犯罪部门牵头展开全国性调查,指示各地警局加强联动排查。
而共同民主党方面则表达强烈愤怒,批评该事件“严重损害候选人和政党的形象”,呼吁警方迅速破案并严惩幕后黑手。选战临近,形象就是生命。对于李在明而言,这一连串骗局不但带来舆论困扰,更可能被对手阵营借题发挥,制造新的“诚信疑云”与“组织腐败”联想。
此案令人警惕的不仅是其金额规模,更在于它的“政治借壳”操作方式。骗子精确掌握李在明近期行程与竞选逻辑,模拟真实团队说辞,甚至能在时间点上制造合理性(如提前一日订餐、用“李在明本人要来”制造高压感),令受害商户失去判断能力,反映出当前韩国社会对于政治信息传播极度依赖“权威感”的认知漏洞。这种“碰瓷式政治诈骗”手法,一旦成为风潮,势必动摇选民对整个竞选秩序的信任。
问题还在于,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几年来,韩国选举期诈骗、造谣、冒充事件频发,网络水军、假账号、“人肉传谣”已成为特定政治势力发动舆论攻击的标配工具。此前2022年地方选举期间,亦发生有人假冒地方议员助理,通过“指定采购”“竞选饮品赞助”等方式诱骗商户的案件。显然,“政信”正在沦为诈骗者的新武器。
而这背后,恰恰是韩国政治信任危机的一个缩影。根据盖洛普韩国3月发布的数据,韩国公众对政党的整体信任度不到22%,低于亚洲地区平均值。这种“候选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只要是竞选团队开口我就照办”的心理,在反智与政治恐慌共同推动下,极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此次假冒李在明团队事件,不仅对他个人构成打击,也向韩国社会敲响了对“政治信息诈骗”缺乏免疫的警钟。
5月12日正式启动的拉票活动后,李在明支持率迅速突破50%,形成稳定领先态势。根据韩联社21日报道的民调,李以50%的支持率远超执政党候选人金文洙的36%,改革新党的李俊锡更仅有6%。在这一格局下,“冒充李在明团队”不仅是为了骗钱,更可能被视作一次对其社会形象的蓄意打击操作。虽然目前暂无证据显示背后存在有组织的政治操控,但在舆论场上,其效果与一场“定点丑闻策动”已无太大区别。
这场诈骗案的核心影响,并非直接干扰投票本身,而是精准刺中“韩国社会对政治组织的天然信任盲区”。尤其在韩国这样一个以强党组织、高密度街头政治动员为选战特色的国家,候选人团队与普通商户、民众之间常常处于高频互动状态,一通电话、一个徽章、甚至一句话,都可能被视作“政治资源的信号”。诈骗者恰恰利用了这一点,以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话语杠杆。
这起事件对于李在明团队构成双重压力:一方面,其必须快速止血,划清与事件的绝对界限;另一方面,还需避免引发“竞选秩序失控”的社会观感,尤其在民调领先的阶段,更需守住“稳健理性”的人设,防止被标签化为“团队管理混乱”或“对选民安全无保障”的候选人形象。
对韩国警方而言,此案也将成为一次公共信任危机管理测试。不仅要快速侦破、拘捕嫌疑人,更要通过公开过程、结果和情节细节,重塑民众对警方在选举季节打击“假政信犯罪”的能力认知。如果让诈骗团伙在选战期间畅行无阻,最终受损的将不仅是候选人,还有整个选举制度的合法性。
这起案件的社会反应也折射出当前韩国政治语境的高度紧绷。在民意焦躁、政党极化、媒体对立加剧的氛围下,一起诈骗案可以迅速演化为一场认知战争。在这样一个混沌局面中,真正需要警醒的不只是候选人,还有每一位被“信息幻觉”所裹挟的普通市民。
大选将至,暗潮已起。诈骗借名义而动,媒体推波助澜,政党各怀鬼胎,整个韩国社会仿佛走进了一场信息真假交错、信任与怀疑并存的迷雾战中。在这场竞选之外的战争中,谁掌握叙事,谁才握有胜算。对李在明而言,这不仅是对手的挑战,更是一次对“信任力”的残酷考验。对韩国而言,这起诈骗案远未结束,而只是暴露了更多隐患的开始。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