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江西,有位43岁的女性,从2018年开始,断断续续吃了一种叫“右佐匹克隆”的药物来对付失眠,一吃就是半年。
她原本只是晚上入睡困难,后来却变得白天提不起劲、晚上更睡不着,甚至开始对生活感到无望。明明是为了改善睡眠,为什么越吃越糟?
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药物副作用?是不是药没吃对?还是失眠根本就不是“吃药”能解决的事?我们今天就从这个真实的案例出发,聊聊为什么有些人的失眠走着走着,就走成了“深渊”?
从2018年春天开始,她晚上总是睡不着。刚开始,她以为是更年期提前来了,后来一点点升级成彻夜难眠,整整三个小时都无法入睡。
白天呢,像“游魂”一样上班,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烦躁,甚至开始躲着人说话。
她去医院看了神经内科,做了脑电图、血压、甲状腺功能,结果都正常。
医生告诉她:“你这是原发性失眠。”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生理疾病背景的失眠问题。
医生建议她规律作息、放松心态,并开了一种常见的助眠药——右佐匹克隆。
刚开始几天,她觉得效果还不错。头一周,她终于能在床上半小时内睡着,虽然仍然会半夜醒一次,但总算不再是整夜睁眼。
可到了第二个月,她发现:不吃药就完全睡不着了。药效似乎也在减弱,吃了之后还是得等上一个小时,才慢慢迷糊过去。
她开始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药物依赖”了。
半年后,她的情况变得更糟了:白天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要得老年痴呆。
她回到医院,医生告诉她:“你可能进入了慢性药物相关性失眠状态。”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为了对付失眠吃了药,但长期吃药反而让大脑的自然睡眠机制退化了,药物成了“拐杖”,一旦拿掉,连站都站不稳。这不是个别现象。
医学研究发现,长期依赖助眠药的患者,大脑中控制睡眠的神经递质水平会发生变化,特别是GABA系统(负责“镇静”的神经通路)会被外界药物“接管”,从而让人越来越难以自然入睡。
这就像你本来会骑自行车,结果天天坐电动车,骑了半年后,你再去骑自行车,发现根本掌控不了速度和平衡了。
大脑不“锻炼”睡眠能力,慢慢就“退化”了。
再来说个让人警醒的数据。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报告: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约有1.5亿人依赖助眠药物。而世界卫生组织则指出,连续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超过4周,就可能出现依赖性和耐药性。
也就是说,药物并非长久之计,它更像是一时的“过渡桥梁”,而不是通向健康睡眠的终点站。
很多人误以为,失眠就是“神经衰弱”,靠药物调整一下就好。现代医学更倾向于认为:失眠是一种“认知-行为失调”引起的慢性疾病。
它就像“习惯性焦虑”或“应激型抑郁”,本质上是大脑在错误时间激活错误区域,比如该放松的时候还在拼命思考工作、生活琐事,导致身体已经躺下了,大脑却还在“开会”。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其实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重建大脑对“睡觉”这件事的自然联想。
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刻“停药”,而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固定的睡眠节律。
这包括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同一时间起床,即使周末也不例外。为什么?因为大脑有一个“生物钟核心区”,叫做“视交叉上核”,它需要通过规律的光照和作息,来判断你什么时候应该睡觉。
作息不规律,就像你手机的时区老是乱跳,系统根本无法同步。
要有意识地让卧室只跟“睡觉”绑定。别在床上看手机、刷剧、办公。
因为大脑是有“情境联想”的——你在床上打游戏、追剧越多,大脑就越把床理解成“娱乐场所”,而不是“睡觉场所”,这会极大干扰入睡效率。
白天的情绪状态,会深深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很多人白天焦虑、烦躁、压抑,晚上就更容易失眠。这是因为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在体内上升,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后者正是让你产生“困意”的关键激素。
白天学会放松、调节情绪,是改善失眠极其重要的一步。
那右佐匹克隆这种药,到底有没有用呢?答案是:它在短期内确实能帮助调整睡眠,但它不是根治失眠的“灵丹妙药”,更不能长期依赖。
医学界普遍建议:这类药物的使用周期最好控制在2到4周之内,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逐步配合非药物疗法。
那非药物疗法有哪些呢?目前最被认可的方式叫做认知行为疗法。简单说,它包括两部分:一是“认知重建”,纠正你对睡眠的错误认识,比如“今晚又睡不着了”“明天肯定废了”这种灾难性思维;二是“行为训练”,比如限制卧床时间、建立睡前仪式感、放松训练等。
研究显示,这类疗法对慢性失眠的长期改善效果远远优于药物,而且没有副作用。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位江西女子。她在医生的帮助下,逐渐停用了右佐匹克隆,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
起初很困难,每天都像在“戒断”。但三个月后,她重新找回了自然入睡的感觉,白天也恢复了精神。
她说:“我终于不再害怕晚上了。”
这,就是失眠康复之路最重要的一点:不是靠药物压下去,而是靠心态和行为慢慢“调回来”。
很多人都在找“快速入睡的秘诀”,但真正有效的,永远不是一颗药,而是你对睡眠的理解——睡眠不是战斗,而是回归;不是控制,而是释放。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失眠,不妨试着从今天晚上开始,关掉手机,拉上窗帘,给自己一个固定的入睡时间。
也许效果不会立刻出现,但请记住:真正的改变,从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你不是一个人在对抗失眠,只要你愿意开始,睡眠就会慢慢回到你身边。
参考文献:
[1]张斌, 王芳. 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4, 37(3): 218-222.
[2]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3]周晓红, 刘颖.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3, 32(5): 430-435.
来源:健康管家Plus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