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换届不仅是人事交接,更是组织活力的焕新契机。当新一届委员登上舞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血液,更是一场关于组织革新的深度思辨。如何让新一届委员打破传统桎梏?怎样实现代际融合与使命传承的平衡?可从
讲述政法故事
传播政法声音
思维破壁:以新视角看党建服务逻辑
南充市委政法委机关委员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委员,其中年轻党员进入核心决策层的结构性突破,标志着党建工作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需求。
有党员干部提出,新一届机关委员会可运用“用户思维”,调研梳理干部成长焦虑、发展瓶颈、社交需求等痛点,组织开展读书分享会、思辨讨论会等,通过主题沙龙、技能交换、升维碰撞等方式,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此举赢得了党员干部的一致认同,大家认为,打破阅读文件的学习模式,势必会提升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激活组织活力。
面对机关科室间可能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应以“系统思维”破局,明确业务工作本身也是党建工作一部分的职责定位,成立跨部门党员攻坚矩阵,推行首问党员责任制,同步建立政策执行“穿透式”检验机制等,实现机关事务全流程办理,群众诉求全线条解决,真正将“人人都是党建责任人”的理念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风险防控方面,需运用年轻委员对前沿理论、趋势发展的敏锐认知,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隐性风险,通过多情景预案设计、跨部门联动演练,提升在突发事件的抗冲击能力;将警示教育抓在日常,通过点滴浸润,让党员干部沉浸式筑牢思想防线,真正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救火向主动防火的转变,实现整体安全。
机制创新:搭建党员干部成长与补足舞台
良好的机制是释放党员干部潜力的关键。若缺乏合适的制度土壤,新增补的委员容易陷入“列席多、参与少”的困境。
换届中的制度建设,不应止步于“三会一课”频次、党员积分细则的流程复刻,更需直面智能化浪潮下党员结构的深刻变革——青年党员占比攀升、能力需求迭代加速,若仍沿用集中读文件的传统机制,势必导致学习参与度持续走低。这种“重形式传承、轻需求适配”的惯性,本质是用制度的“形”掩盖活力的“虚”。
责任传导机制是干部成长的重要保障,从试用期参与调研论证,到转正后牵头专项工作,再到独立主持某部门工作,一些党员干部的成长轨迹显示,责任递升制度、导师结对制度、全程指导制度能够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实现思维的跃升,确保整体工作行稳致远。
而制度优化的智慧,也藏在“有形”与“无形”的交融之中。非正式沟通中的"民间智慧"往往成为破题关键:食堂里的民生热议、调研路上的即兴探讨、走廊间的思想碰撞,这些碎片化交流孕育出来的灵感,最终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招。一些机关将这种非制度化沟通提炼为“流动议事厅”机制,提升民生诉求响应速度,印证了制度传承需要“形神兼备”的辩证法则。
价值扎根:让使命在代际传承中升华
党建工作的核心在于价值引领,新一届机关委员会的产生,让使命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沉浸式”初心教育场景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南充市委政法委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到张澜故居、南部县长坪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等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观看长津湖、单声等主旋律电影,引导党员干部讲好红色故事、争当红色传承人,这样的初心教育场景,使干部参与度大幅提升,干事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群众联结上,新一届委员可推动党员干部挂钩社区网络,开展蹲点式走访,建立民生需求台账等闭环管理群众诉求,以提升问题解决率。南充市委政法委组织党员干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与顺庆区清源社区开展结对共建,开展“我当一天网格员”“反邪宣传进社区”等主题党日活动,实现群众需求当场提交、委员领办、结果反馈的全流程可视化、清晰化,值得借鉴。
为避免创新项目“人走政息”,也可建立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明确继任者责任。如,建立青年党员成长驿站,不断优化其内容,将其打造为区域党建引领下的业务发展品牌,并通过设立“传承贡献奖”等模式,激励新一届委员持续优化前任项目,从根本上破除“换届即换轨”的怪圈。
当机关党建能够为干部职工提供思考有深度、实践有力度、成长有温度的生态,换届工作便可真正成为组织生命力跃迁的契机。唯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能实现“换届不换初心”的深层内涵,让使命的接力棒在代际传递中,始终迸发蓬勃生机。
来源:南充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