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要求制定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一刀切干涉管理现象引争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9:09 1

摘要:近日,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到2026年底,婚俗陋习显著减少,彩礼数额逐步下降!

据媒体消息:近日,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到2026年底,婚俗陋习显著减少,彩礼数额逐步下降!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好事情,但统一要求各县制定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也引发了关于“一刀切行政干预”的争议。现结合政策背景、执行方式及社会反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举措的合理性、挑战与争议: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1. 高额彩礼的社会痛点

甘肃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彩礼攀比现象,部分地区彩礼高达20万元以上,导致因婚负债、返贫等问题突出,甚至引发离婚纠纷。这背后涉及性别比例失衡、传统观念固化、社会保障不足等多重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

2. 政策目标与时间节点

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分阶段目标:2025年底遏制高额彩礼蔓延,2026年底显著减少婚俗陋习,推动彩礼逐步下降。政策强调“倡导性标准”,要求各县结合人均收入、风俗习惯制定上限(如5万或8万),并鼓励“零彩礼”。

二、理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结合

1. 因地制宜的倡导性标准

政策明确由县级政府制定标准,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例如:

(1)清水县陇东镇通过“硬十条”和“红黑榜”将彩礼上限设为8万元,并纳入村规民约。

图片来自网络

(2)定西市青岗村将彩礼压至5万元,婚宴规模缩减50%,通过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

2. 多元化的治理手段

(1)宣传教育:通过“准丈母娘座谈会”、非遗文化表演(如兰州鼓子)等方式传播新观念,累计举办活动超360场次。

兰州鼓子

(2)村规民约与奖惩机制:修订村规民约,设立“红黑榜”表彰先进家庭,对党员干部违规行为进行纪律约束。

(3)落实社会保障配套措施:政策提出通过乡村振兴提高收入、完善养老医疗体系,减少因经济焦虑催生的彩礼需求。

三、面临的争议与挑战

1. “一刀切”施政措施的质疑

(1)部分民众担忧政府过度干预私人事务,尤其是“倡导性标准”可能异化为强制要求。例如,定西市漳县通过座谈会引导观念,但若执行僵化,可能忽视个体差异。

(2)有评论指出,单纯“限高”难以改变深层观念,若“娶媳妇必须花钱”的认知不破,标准可能沦为最低门槛,甚至引发隐形交易。

2. 具体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治理面临压力:政策要求2025年6月前完成标准制定,时间紧迫,基层可能为达标而简化程序,导致形式主义。

(2)引发性别不平等的隐忧:高额彩礼常被视为女性“商品化”的表现,但治理中需警惕将责任单方面归咎于女性,需强化性别平等教育。

四、政策效果与社会反响

1. 初步成效

(1)清水县彩礼均降5万元,80%家庭选择简办婚礼,群众满意度超95%;漳县涌现87户“零彩礼”家庭。

(2)通过集体婚礼、公益婚庆等活动,部分地区婚宴规模缩减50%,人情负担减轻。

集体婚礼

2. 面临的长期挑战

(1)观念转变需时间:法律与行政手段可快速见效,但传统观念(如彩礼作为“养老补偿”)需长期通过经济与社会发展逐步消解。

(2)区域差异协调:甘肃各县经济水平不一,例如陇东与河西走廊农村收入差距较大,统一标准可能脱离实际。

五、反思与建议

1. 平衡行政干预与民间自治

基层政策需避免简单“限高”,更应兼顾地方风俗、村规民约、社区协商等自治机制。例如,岷县通过“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本土化实践获得支持。

2. 系统性配套措施

(1)加快乡村振兴,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减少因经济依赖催生的彩礼需求。

(2)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推动法律明确彩礼性质(如《民法典》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并通过司法案例引导观念。

3. 施政措施的动态调整与监督机制

建立政策效果评估体系,定期收集民众反馈,避免基层执行僵化。例如庆阳市西峰区通过“红黑榜”激励与舆论监督结合,效果显著。

总结

甘肃的彩礼治理政策本质是“倡导性社会实验”,通过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结合,试图破解传统陋习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其争议反映了行政力量介入民间习俗的复杂性,但若能兼顾地方差异、强化社会保障与观念革新,或可为全国提供借鉴。长远来看,只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才能让彩礼回归“祝福”而非“负担”的本质。

来源:热血青年邯郸7Y9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