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闽江之源的上游建溪、崇溪,是闽北茶区运销茶叶的主要茶商水道。19世纪中叶,产自武夷山区的茶叶开始大量行销欧美,武夷茶借助海上茶叶之路,走向世界各地。与武夷茶出海之港密切相关的是福州港。民国《崇安县新志》副主编衷干在《武夷茶市杂咏》中写道:“雨前雨后到南台,厦广
闽江之源的上游建溪、崇溪,是闽北茶区运销茶叶的主要茶商水道。19世纪中叶,产自武夷山区的茶叶开始大量行销欧美,武夷茶借助海上茶叶之路,走向世界各地。与武夷茶出海之港密切相关的是福州港。民国《崇安县新志》副主编衷干在《武夷茶市杂咏》中写道:“雨前雨后到南台,厦广潮汕一道开。此去武夷无别物,满船春色蔽江来。”所描写的就是茶商们汇聚于福州南台港,溯闽江而上往武夷山茶区来采购茶叶。
福州 罗星塔
武夷山周边茶产区的茶叶,也因为海上茶路的兴起,纷纷运往武夷山最大的水运码头赤石茶市街,在闽江最上游的源头崇溪汇聚后,装船运往福州。清代政和县令蒋周南在其《咏茶诗》中也叹道:“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可见闽北茶区政和所产之茶,都向着武夷茶重要茶市赤石街靠拢,看出当时武夷茶出口量之大,才吸引了周边县的茶叶走上海上茶叶。
大航海时代的航线开辟之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商船,为了更快地往返中国运输茶叶,专门出现了航海性能最优良的海船“飞剪船”(Clipper)。用于从中国福州、广州等港运输茶叶的“飞剪船”,获得了运茶船(Tea Clipper)的美名。
为了激励运茶船的船员们更勇敢地驾驭船只穿破巨浪,更快地将茶叶从中国运到英国,茶船货主悬以巨大赏金,从19世纪的50年代开始,从中国到英国的海上茶路上,展开了运茶船之间争夺锦标的竞速比赛,称为“The Tea Race”。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发生于1866年,因为规模大,赛事激烈,被称为“The Great Tea Race”。
今天,武夷茗人就来分享一下那段举世闻名的历史。
1866年5月,16艘英国运茶船停泊在罗星塔下,等待着来自武夷山的茶叶,也等待着5月末开始的西南季风,以便扬帆归航。从武夷山地区运至福州南台港的茶叶,由驳船运到马尾罗星塔江面,再搬运上等候多日的欧洲运茶船。惊心动魄的启航时间是5月28日傍晚5时,第一艘运茶船“爱丽儿”(Ariel,铁胁木壳船)携带550余吨茶叶,在蒸汽动力拖船的帮助下,沿闽江而行,途经险要的闽安江峡,最后过五虎门,鼓起风帆进入大海,张开剪刀之势,飞快而行,成为1866年运茶季第一艘返航的运茶船,从此揭开了“The Great Tea Race”的序幕。
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载----
1866年的运茶大赛
1866年运茶大赛的故事,在明星巷中,至今仍然传为佳话。贝斯·鲁伯克在他所写的《中国快剪船》一书中有非常细致的描述,这也是运茶竞赛中最精彩的一次。这次竞赛以1866年5月28日从福州闽江下游的罗星塔出发开始,结束于99天后的伦敦船坞,书中写道:
在各船还没有从闽江驶出之前,竞争就已经开始了。竞争在各船经理人办事处及中国茶商之间展开,因为利润的多少,全部取决于那只船能否获胜。竞赛中被看好的船只都最先装货,茶叶用舢板从福州沿闽江先运到罗星塔前,卸到船上后,然后再由中国的装货员将茶叶装入每个角落,甚至船长室中,为了争取时间,这些人不分昼夜地轮流工作。
装箱完毕后,船员开始检查船只,准备竞赛。竖起最精密的防擦联动装置,每一根绳和线都要经过仔细查看,稍有磨损的部件立即更换。检查翼横帆的齿轮技术及它的下桁,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装货开始时,气氛非常紧张,船上各种声音嘈杂,有装货工人的洋泾浜英语,还有大副、二副和水手长等航海英语,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1866年5月在罗星塔装茶的头等快剪船名单如下: "羚羊"号,852 吨,船长卡普特·凯,装茶1,230,900磅。"火十字"号,695吨,船长罗宾逊,装茶854,236磅。 "塞利卡"号,708吨,船长英内斯,装茶954,236磅。 "太平"号,767吨,船长麦金农,装茶1,108,709磅。 "太清"号,815吨,船长那斯福特,装茶1,093,130磅。"齐巴"号,497吨,船长汤姆林森。"黑太子"号,750吨,船长英格利斯。"中国人"号,668吨,船长多尼。"飞刺"号,735吨,船长瑞利。"阿达"号,687吨,船长琼斯。"鹰"号,794吨,船长甘。
以上次序按出发先后排序,"羚羊"号和"太清"号都 是新船,前者在此次竞赛中获得冠军。在速度方面,竞赛 中的第一名与最后一名之间并不存在太大差异,这其中船长的精力和技巧与船同等重要。"羚羊"号首先装货完毕,但是出发时不太顺利,直至等到潮落后才开始行驶。"火十字"号越过"羚羊"号,首先出海,第一天航行两船都在最前,"太平"号与"塞利卡"号并排驶出闽江口。其他各船起锚的日期如下:"太清"号5月31日;"齐巴"号(驶往利物浦)6月2日;"黑太子"号6月3日;"中国人"和"飞刺"号6月5日;"阿达"号6月6日;"鹰"号6月7日。
在费时百日绕行地球四分之三的竞赛中,或许有人认为出发时前后数日的差距,不会使结果有太大的差异,即使有也不会太大,而事实上,这时竞赛中的船都紧紧跟随,就好像平常同一式样的快船比赛。但是在这次竞赛中,各船从未长时间聚集在一起。每船的船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羚羊"号有32名船员),而且都没有准备轮班替换的船员,在竞赛中额外的船员只有2名,是"羚羊"号上的船员。
6月2日,"太平"号与"羚羊"号可以互相看到对 方,一周后,两船在北纬7°东经110°再度相遇,"太平"号用信号通知"羚羊"号说,他们在前一天已经超过了"火 十字"号,两名船长则互相祝贺对方已超过了罗宾逊船 长,但是罗宾逊不愧是一名铁汉。在变幻多端的中国海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领先。
印度洋中的海风有时异常猛烈,摧毁帆樯是常有的事。当时"羚羊"号就损失惨重,失去两中桅、上桅和最上翼的横帆桁,但当该船从6月22日通过基陵岛航行到 6月30日时,每日仍可以航行215到330英里,其他船只 也都保持着相同的航行速度。"火十字"号在6月24日航行328英里,"太平"号在6月25日航行319英里,"太清"号于7月2日航行318英里。
当抵达好望角的时候,"羚羊"号已追回了出发时的24 小时的差距,比"火十字"号落后仅两三个小时,7月15日两船几乎同时经过好望角,"太平"号落后了12个小时,而"塞利卡"号与"太清"号落后的更多。进入大西洋时,五艘船的距离逐渐拉近,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最快的五艘船在两天半的时间内依次越过赫勒纳岛,顺序为"太平"号、"火十字"号、"塞利卡"号、"羚羊"号和 "太清"号。8月4日,"太平"号、"火十字"号、"羚羊"号 在同一天越过赤道,这时候"塞利卡"号已经落后了两天,而"太清"号则落后了一周以上。
8月9-17日,"太平"号与"火十字"号在无风的天 气中已经能够彼此相望了,而"羚羊"号则利用风向,从西侧超越了两船占据了第一的位置。8月17日,"火十字"号眼看着"太平"号在几个小时中乘微风前行,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自己跟在后面孤单地行驶了24个小时。罗宾逊经常说比赛到这时,他已经失利很多了,但是当航行到西方岛时,他们又重新超过"太平"号。在这里,各船通过的时间更加让人关注,各船通过佛罗瑞斯时 顺序如下:第一名,"羚羊"号8月29日经过,航行91天; 第二名,"火十字"号同日经过,航行92天;第三名,"太平"号同日经过,航行91天;第四名,"塞利卡"号,同日经过,航行91天;第五名,"太清"号在9月1日经过,航行93天。刚刚刮起的西风,让这五艘船在六天的时间里都行驶在很浅的水域。9月5日凌晨1点半,在最前方的"羚羊"号已经越过了"主教"和"圣亚格尼"灯塔,5点半,天气晴朗,风向转为西南风。自天明后到下午4点 "羚羊"号和"太平"号两船沿海峡争相前进,"羚羊"号稍微领先。西南风逐渐转强,下午6点,"羚羊"号全速前进,到达毕支角外时,已经领先"太平"号1小时,当接近达杠姆贞尼斯时,开始发出蓝火信号,并发射火箭,通知领港员。
此时岸上的人们和船主兴奋可想而知,关于两艘茶船竞相行驶在英国海峡的新闻迅速传播,而报告船位置的消息也急速传递到最近的邮局。虽然当时的信息传递不如现在便利,但是两船的所有者和经理都能立刻在伦敦知道两船正在并驾齐驱。而此时船上的船员们也都兴奋异常,因为他们马上可以得到几百英镑的奖金。从船长凯的航海日记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震撼,那种紧张而又难以抑制的激动。凯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对华贸易商,竞赛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出他是一位冷静、沉着而且自信心非常强的船长。他将每一次行动都记录在航海日记中:
9月6日早晨5点,看见"太平"号边走边发信号,我们必须赶在他们前边接上领港员。5点40分,我们处在 "太平"号与领港员所乘的小船之间,5点55分,我们转过港湾靠近了领港员的小船,并且首先得到了领港员。这样,我们就以第一艘运到本季中国新茶的身份而受到大家的礼赞。6点,向南岬方向前进,张起了全部的平帆,立刻被"太平"号赶上。我们的船仍然保持着领先, "太平"号又追到离我船只有一二英里之内,但始终落后 1英里。到达迪尔时,我船仍领先"太平"号1英里,我们 将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将帆全部收起而挂上汽船为止。
五艘船进入汤恩斯的时间依次为:"羚羊"号,9月6 日上午8点,航行99天;"太平"号8点10分,航行99 天;"塞利卡"号正午到,航行99天;"火十字"号9月7 日上午10点,经过圣凯瑟琳灯塔后,因强烈的西南风而停留在汤恩斯。竞赛直至茶叶样箱在伦敦船坞上岸后,方被认为结束,但是"羚羊"号与"太平"号两船的所有者因为害怕失去每吨 10 先令的额外利润,竟托词这样还不能确定哪艘船真正获胜,而私下协议分配首先入坞之船的奖金。两船的船长当然是对此一无所知,船员们仍然兴高采烈,凯船长的日记中写道:
"太平"号的拖船显然比我们的好,不久就超过我 们。该船到达格拉维森特时,比我们早了55分钟。我们 为了避免更换拖船而耽误时间,仍以原先的速度前进。我们得到潮水的帮助,在晚上9点到达黑墙和东印度船渠的入口。但是渠闸必须等到潮水再高一些才能开启。到了10点23分,才将船驶入。"太平"号紧跟着我们沿河而上,过了10点才抵达伦敦船渠的入口,因为"太平" 号吃水较少,而船渠有两道闸门,他们先放该船入外闸门,关闸将水引满后,再开内闸,因此"太平"号得以领先 我们20分钟而进入船坞。
竞赛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这样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在竞赛表演后,却得不到奖金,实在令人感到遗憾,一切海运界的人士都认为竞赛应该以领先的船得到领港员时,即可宣告结束。艾德沃德·T.麦尔斯船长对这次竞赛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866年的运茶大赛,以最先出发的“爱丽儿”等5艘运茶船的竞争最为激烈,海路上你追我赶,体现了航海者们英勇顽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信心。最终,9月6日上午“爱丽儿”和“太平”先后到达伦敦,航程总耗时99天,由于“爱丽儿”的吃水较深,在停靠码头时耗费了太多时间,首先靠港的桂冠被“太平”号摘取。出于公平起见,“太平”号和“爱丽儿”分享了奖金(货主为获胜船装载的茶叶每吨额外支付10先令运费)。这批运茶船的航迹,从罗星塔出发,经台湾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穿过爪哇岛附近的巽他海峡,横跨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驶入大西洋,最后从英吉利海峡转入泰晤士河,到达目的地伦敦,全程超过22500公里。后人称这条航线为“运茶航路”。它是人类航海史上,伟大的征途,踏出了一条“茶和天下”的必由之路。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