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播报 | 作为一种时代印记和生存方式的“私域流量”(评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19:29 2

摘要:从记事开始到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笔者的记忆中,熟人见面打招呼时,常常惯用一个程式性的问候语:“你吃了吗?”多年来都并不觉得有任何令人惊异之处。后来的某一天,笔者对这件事后知后觉地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在和学生闲聊时问他们现在见面最习惯、最常用的问候语是什么,其

作者:李斌,贵州铜仁人,现居贵阳。

文章来源:南风杂志 2025年第2期 “新作播报”栏目

一、从“你吃了吗”到“忙不忙?给你说个好事”

从记事开始到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笔者的记忆中,熟人见面打招呼时,常常惯用一个程式性的问候语:“你吃了吗?”多年来都并不觉得有任何令人惊异之处。后来的某一天,笔者对这件事后知后觉地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在和学生闲聊时问他们现在见面最习惯、最常用的问候语是什么,其中不少同学说的还是:“你吃了吗?”这让人颇为惊讶,因为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和饥饿考验的“00后”,根本不可能对这句话有何种执念。笔者于是向素来被认为没有情感、依赖数字规则和矩阵逻辑来提供答案的人工智能提了这个问题:“中国人见面为什么会问‘你吃了吗’?”Kimi、ChatGPT: gpt-4o-mini、文心大模型3.5、通义千问3.5、AI Work365、秘塔AI搜索等提供的答案大同小异,核心都聚焦在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交功能需求这两大方面。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是常见的政策,而彼时的粮食产量极不稳定,老百姓很多时候都要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努力,饥饿是常有的事情,吃饱饭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询问是否吃饭成为对他人基本生存状况的一种关切表达。于是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既是对中国人重视饮食的最好诠释,也是有关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生动描绘。如果稍微深入一些的话,由于中国人讲究礼节和面子,“你吃了吗”这句话既能表达关心和礼貌,又避免直接触及个人需求和情感的不适感,故而被广泛使用。即使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这种问候方式仍然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保留下来,并在生活中日用而不觉地口耳相传给了后代。

可见,中国人见面时问“你吃了吗”这一习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历史传统与生活习惯的延续,也是饮食文化重要地位的体现;既是含蓄与内敛的表达方式,更是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展现。“你吃了吗”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和社交习惯,并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和精神文化。

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数智文明相叠加的今天,貌似生活在同一时空之中的人们,其实呈现出不同时空的生活特性——有的人活在农业文明时代,有的人活在工业文明时代,有的则活在数智文明时代——譬如有一部分人现在不问“你吃饭了吗”,而是借助交际方式的变化故弄玄虚地问:“忙不忙?给你说个好事。”这在《私域流量》中也有体现,作者在尽力地让小说被安排得、打扮得看起来摇曳生姿,故而在“忙不忙?给你说个好事”之后马上宕开一笔,从十年前写起。

依据“还记得十年前那个晚上,我刚刚怀孕,吃过晚饭在我家楼下的小花园散步消食,结婚五年,奋斗多年终于怀上,还没生就已经宝贝一样疼着”可知,叙事者结婚已十五年,而“透过肖娅芳这个信息,我感受到那件好事给她带来的喜悦”又将时间强制拉回现实。在此后的行文中,作者始终采用回忆、现实交替进行的方式叙事,多少带有些意识流的感觉。

“忙不忙?给你说个好事。”这是肖娅芳给叙事者的一条充满悬念的问候短语,也恰是当下数智时代一部分人惯用的社交伎俩。这种带有悬念性质的社交手段往往能够达成后续目的,源于与数智文明时代相匹配的新媒体社交工具,它们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精神载体,生活寄托。凭借这个具有数智时代气息、悬念性质的社交辞令,拉开小说叙事帷幕之时,也揭开数智时代的部分人类生存样态的面纱。

二、面子、月牙儿、《颓败线的颤动》及肖娅芳的突围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要脸,树要皮”“不看僧面看佛面”“撕破脸皮”“抹不下脸”等都表明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面子文化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面子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人看来,面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的尊严和荣誉,人们通过维护面子来展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因为面子意味着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就连阿Q这样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者也还时刻顾及面子。如果采用马克思主义的二元论来看,面子文化一方面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让人们在交往中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另一方面,面子文化也会导致人们在沟通中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意见,往往王顾左右而言他,阻碍信息的交流和问题的解决,影响工作效率与决策质量。

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叙事者为了顾及好友肖娅芳的面子问题的细节描写:“虽然肖娅芳说的好事并不是我心里想的好事,但我从肖娅芳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份生活的不易,难以启齿的挣扎,小心翼翼的卑微,不问究竟,我很干脆地回复了一个‘好’字……顺手点开了微信把188元发了过去。肖娅芳从来不肯接受任何经济上的帮助,我不想当着她的面转钱,钱有时候是态度,是尊严。转账确认收下,顺手把地址发了过去。好的,这就把产品给你发过去。

没啥,亲爱的,很开心这么好的东西能和我分享。随手还发了跳舞小人的表情包,以示这份开心的真诚。”肖娅芳的自述也展示着这种面子文化的无处不在:“刚开始我也挺不接受这种方式,毕竟做熟人生意,觉得特没面子,但再想我连底子都没了,要面子来做什么?谁不愿意平安一生?张冰自己也想不到,他一觉就把一辈子睡没了。留我一个人去想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婚房是婆婆的房子,婆婆说了好几次要搬回来。婆婆的心思我知道,传说这一片要拆迁了,房子本来就是她的,这要求很合理。可离开这里,我能去哪?我给老太太说了,等儿子大了,有了工作,我们娘俩想办法早点买房子搬出去。

她现在要回来,行,住哪一间随她喜欢。好在老太太提了无数次,也没真的回来过。她有地方住啊,后老伴给她留了房子。你说,我拿面子来做什么?”从肖娅芳的陈述中,让人想起了老舍的《月牙儿》和鲁迅的《颓败线的颤动》,《月牙儿》描绘母女两代人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旧社会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促使人们反思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尤其是对底层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颓败线的颤动》则通过母亲的形象,展现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牺牲与苦难,以及对这种不平等待遇的反抗。这两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对旧社会、女性命运、人性和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思,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和反抗的力量。肖娅芳和她们都面临着悲惨命运,但肖娅芳与她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生活于一个不同时代,肖娅芳还享有通过努力从困境中挣扎出来的生机。肖娅芳从幸福的全职太太生活到掉落丧偶婚姻的深渊再到勇敢地爬出深渊,确实步履维艰,此种心酸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但幸运的是,她解了倒悬之危,终于走进另一种努力奋斗的人生阶段。

与生命际遇大起大落的肖娅芳相比,生活波澜不惊的叙事者在给朋友分组然后发出商业短信的事件中,定居埃及有过一面之缘的女人、陈琳和秋恩这三个不同女性朋友的回信,似乎也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环境和生存命运,多少有点像田汉《丽人行》的缩略版。

从这些女人的身上,人们看到了纵轴上的时代变迁,也看到了横轴上各人命运的不同,正如马克思所强调:“事物都会发展变化的。”也正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小说来说,肖娅芳是一个不对自己人生设限之人,她以前的坚持、现在的转变都说明这是一个具有极强适应性的女性,是一个能够积极拥抱未来的人物。

三、肖娅芳与叙事者的隔时空交往或降维打击

“在家没?我过来?!”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叙事者身上那股养成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单纯、友爱、仗义和直接。

“是这样的,我要代理酷兰妃鱼子酱这个品牌的洗发水,我感觉是我用过的所有洗发水中最好用的一个品牌,原价598一套,现在公司活动价188一套,四瓶——2洗1护1沐浴露,还差5套完成任务,你预定两套,就算支持我一下!公司承诺,不好用包退。她又接着说,我知道家里都不缺这个,要不是任务没完成,我都不好意思张口找你买,给你留一套?支持一下吧。本来不想麻烦你了,确实就剩最后一套任务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帮帮忙支持一下噻。”套路/话术的出现表明叙事者被肖娅芳各种主动/被动地算计,叙事者明明可以翻脸拂袖而走,但她并不生气,却细致绵密地回忆肖娅芳和张冰——高个子女人和矮个子丈夫——美好而单纯的爱情婚姻,并对现在肖娅芳一个人孤苦的生活、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经历抱以深切的同情和体贴,义无反顾乃至有些没心没肺地给予肖娅芳以支持。

在叙事者的眼中,对传统模式和流量模式的区分,让肖娅芳从一个利用朋友的商人形象扭转为一个不墨守成规、愿意接受新事物且努力生活、从传统推销变成了私域流量变现的弄潮儿,并且借“我说什么都是文科思维,她说什么都是理科逻辑”来加强对肖娅芳选择和做法的正面赋能,在叙事者的不断为肖娅芳同情、理解和开脱的温暖铺陈中,肖娅芳被慢慢勾勒成一个勇于打破舒适区、开拓人生新疆域的奋斗形象,也凸显了肖娅芳所代表的数智文明的合法性。

叙事者接受了肖娅芳的“私域流量”观点(或者说数智文明实现了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兼容),自己在推销产品时也模仿肖娅芳把对象人群做了细致区分:决定把家人作为第一组,从这个标签开始群发,因为他们是朋友圈里最能体谅自己的人,就算有些事情做得不够体面,不够妥当,他们也能从各个方面体谅她。叙事者第二次群发的对象,选择的是最好的朋友这个标签,都是更加亲近的同学和朋友,平日里多有交往,一年里总要见四五次面,吃三四次饭,一个月至少会打上一次电话的那一类,他们也是最能接受这一行为的对象。

第三次选的是一般朋友。第四次选的是商友,这类人大多数只见过一两面,甚至可能是送外卖的小哥。还有一类人是单位同事和领导,被叙事者认为是天下最尴尬的关系,七天里面有五天时间在一起,五天里面每天会有八个小时和自己面对面,距离最近却可能心离得最远。当然超过七十岁的人就不发了。这种数智时代的分组方式,让一千多个朋友圈一下就筛选出三百多个不需要发信息的对象。

“在吗?给你说一个好事。”叙事者复制了肖娅芳的社交套路。心甘情愿地把肖娅芳发给她的第二条信息全盘复制并准备发给选中的对象:“是这样的,我要代理酷兰妃鱼子酱这个品牌的洗发水,我感觉是我用过的所有洗发露中最好用的一个品牌,原价598一套,现在公司活动价188一套,四瓶——2洗1护1沐浴露,还差5套完成任务,你预定两套,就算支持我一下!公司承诺,不好用包退。”

这条信息被一一发送给回复了“在”字的朋友,它就像试金石,让读者通过叙事者的眼睛看到了数智时代人际交往的各种结果:有人直接转了188元,一句话不说的态度让叙事者感到傲慢,也感到羞耻;有人转了钱,并小心翼翼地表达感谢;有人不耐烦的地回复了“不需要”三个字;也有人耐心解释,刚在抖音上团了一年的洗发水,暂时不需要,一再表达着歉意;叙事者还发现,七百多条回复中还有三百条相似的信息,句子的格式、字数、语气几乎一模一样:“在,我也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是这样的,我要代理同仕堂这个品牌的阿胶膏,我感觉是我用过的所有阿胶膏中最好用的品牌,原价698一套,现在公司活动价199一套,两盒,还差5套完成任务,你预定两套,就算支持我一下!公司承诺,不好用包退。”

七百多条回信中有将近一半的程式化说辞,需要替换的名词不过是牙膏、维生素、钙片、润肤露……这些都是私域流量中需要变现的载体,承载着各人的梦想。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洪流一般巨大的私域流量背后,藏着每个人的艰难和不易、挣扎和抗争、也包裹着智慧与投机。这支队伍与当下年轻人工作三件套(快递员、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时代的症候。

小说中这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数智文明相叠加的社交活动,其实是一个率先投靠数智文明的女性(肖娅芳)对一个生活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女性(叙事者)的隔时空交往/向下兼容/降维打击。或者说,作者通过叙事者向肖娅芳学习并践行了私域流量商业套路这一情节设置,表达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奔赴数智文明的发展趋向之肯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并不能证明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所形成的地球传统自然人类的所有东西都陈腐可弃。

在来势汹汹的数智文明时代,我们最需要重视的,恰恰是地球传统自然人类数万年来形成的、可以证明“人之为人”的诸多宝贵的东西。作品中叙事者的宽容仗义、善解人意等美德,肖娅芳生活得再艰难也坚决不卖掉传家画的底线、绝境求生的勇敢,这些被作者竭力推崇、肯定的美德,也是笔者所赞赏的。在这一点上,笔者的态度和作者的取向完全一致。

来源:南风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