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在宣传“大胜”,外交官却被打成“卖国贼”,“赢学”翻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9:40 2

摘要:2025年5月中旬,当印度网民像疯狂的网络暴徒一般,将外交部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的个人信息扒得底朝天时,这个南亚大国已经彻底疯了。

2025年5月,印度外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突然被打成"卖国贼",遭遇网络暴民的死亡威胁。

这场疯狂源于印巴停火协议民众认为外交官"出卖胜利",然而真相是印度空军损失惨重

莫迪的"胜利神话"还能维持多久?为何外交官会沦为替罪羊?

2025年5月中旬,当印度网民像疯狂的网络暴徒一般,将外交部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的个人信息扒得底朝天时,这个南亚大国已经彻底疯了。

12万条辱骂评论像潮水一般涌向两位外交官的社交账户。苏杰生因为儿子在美国智库工作,被扣上了"CIA间谍"的帽子。

唐勇胜更惨,仅仅因为女儿曾经救助过罗兴亚难民,就被打成了"伊斯兰渗透分子",家庭住址、银行账户、子女学校信息被肆意传播,激进网民甚至发起"线下清算"威胁。

在这场网络暴力中,"处决叛国者"的话题迅速飙升为推特印度区热搜第一。

印度人民党议员帕特尔公开呼吁"清除外交系统中的第五纵队",仿佛这两位为国操劳的外交官真的成了十恶不赦的卖国贼。

数据显示,印巴停火后一周内,针对公职人员的仇恨犯罪报案量激增470%。至少3名印度外交官家属遭受死亡威胁,2名年轻外交官被迫辞职。

这种疯狂的根源,在于印度民众坚信自己"大获全胜",现在却要"放敌人一马",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外交智慧,而是彻头彻尾的背叛

然而真相是,印度在这场冲突中败得一塌糊涂,6架战机被击落,连号称"南亚最强"的法国阵风也成了巴基斯坦歼-10C的靶子。

可是86%的印度民众至今仍然活在莫迪政府编织的胜利幻象中,他们的愤怒,源自一个巨大的谎言机器长期运转的结果。

莫迪的胜利神话

这台精密的洗脑机器,运转了整整十年,从2014年上台开始,莫迪就像个老练的魔术师,通过夸大军事成就、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一步步将印度塑造成"不可战胜的大国"。

每一次边境摩擦,都被包装成"伟大胜利",每一场军事行动,都有配套的宣传大片

这一次也不例外,印度空军惨败后,莫迪政府立即启动了"大本营战报"模式,为期10天的全国胜利宣讲覆盖了每一个邦,宣称"击溃巴基斯坦恐怖网络"。

印度西部军区甚至举办了胜利展览,展示所谓击落的巴基斯坦导弹残骸,结果没想到,军事专家一眼就看出这些"战利品"竟然是印度自己的导弹残骸。

尴尬的印军西部军区官方账号连夜删帖跑路,但信息茧房已经形成,莫迪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第一印象往往比真相更重要。

当法国达索公司亲口承认阵风被击落时,印度网民依然掩耳盗铃,坚信这是"法国人搞阴谋",他们的思维已经被这套"赢学叙事"彻底固化,任何理性声音都被打成"叛国"

这种洗脑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欺骗了民众,更让决策者也开始相信自己的谎言

当谎言成为"真理",当幻象成为"现实",这个国家就已经站在了悬崖边缘。

危机四伏的印度

现实的铁拳正在无情地撕碎莫迪的胜利神话,军事失败只是冰山一角,印度面临的是全方位的系统性危机,国内经济困难重重,《瓦克夫法案》的推出引发了穆斯林社群的强烈抗议。

4月以来,西孟加拉邦因宗教矛盾升级的暴力冲突造成至少3人死亡,200多人被捕,莫迪原本想通过修改穆斯林宗教捐赠法来转移国内矛盾,没想到反而火上浇油

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的农民抗议已经持续13个月,政府与农民代表的谈判彻底破裂,面对内忧外患,莫迪政府的应对方式令人瞠目结舌。

当名为"卡拉奇"的面包店仅仅因为与巴基斯坦城市同名被暴民砸毁时,警方竟然以"维护爱国情绪"为由不予立案。

当印度行政服务局发声维护公务员尊严时,却遭到网民嘲讽,子女定居海外的高官,怎会关心印度未来?这种执法体系失灵的荒诞现实,暴露了莫迪政府治理能力的根本缺陷。

更严重的是,国内危机正在产生蝴蝶效应,重塑着印度的国际地位,股市暴跌、外资撤离、制造业投资推迟,印度的"大国梦"正在一点点破灭。

梦醒时分

国际社会对印度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美国的支持不再坚定,F-35军售项目被暂停,对印军事援助从年度12亿美元削减至4亿美元

欧盟将印度移出"普惠制关税优惠名单",导致其纺织出口每月损失3.2亿美元。

更致命的打击是,"不结盟2.0"倡议彻底破产,202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不结盟运动峰会,首次邀请中国作为观察员国,而印度提案的支持率较2019年下降了47%

曾经的"世界药房"和"IT外包中心",如今正面临全面的国际孤立,与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的关系同时恶化,印度外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更残酷的是,经济转型受挫让印度失去了最后的底气,原计划2025年吸引的500亿美元制造业投资中,已有32%的项目宣布推迟,苹果、三星等企业将25%的产能转移计划重新锚定东南亚,印度的"世界工厂"野心彻底落空。

从长周期来看,印度的两次国运中断存在共同逻辑,均源于"身份认知"与"实力底盘"的严重错配。

1962年的印度误将外交影响力等同于军事能力,2025年的印度则混淆产业政策与工业基础。

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中国的37%,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在140个国家中排名第68位时,"世界工厂"的野心不过是镜花水月

莫迪的"赢学叙事"终将在现实面前撞得粉碎,唯一的问题是,这个代价会有多惨重。

结语

来源:史纪文谭一点号

相关推荐